异盘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heterotremus   Chen&Hsia
   

  402  浏览



形态描述

成虫形态 (彩色图版Ⅲ,17) 成虫肥厚,背面较凸,腹面较扁平,活标本为粉红色,作蛭运动。轻压固定标本呈长圆形,虫体大小为10.54×5.48,宽长比例为1:2。体表密布体棘,光镜观察以单生、分散排列为主,但2—3棘复生成簇的亦非个别情况。扫描电镜中则以两个一簇为多见,少数为3—4个。口吸盘明显大于腹吸盘,为本虫种的主要特征,其大小前者为0.849×0.906,后者为0.501×0.506,个别标本的口吸盘宽度大于腹吸盘的一倍。咽略小于腹吸盘。食管粗短。左右两肠管在腹吸盘及睾丸之前方分别向内形成两个大弯,在睾丸后部又向内形成一个小弯。睾丸除一般分枝外常有纤细的分枝,长短不一,其末端有显著膨大。左睾大小为2.12×1.61,右睾为2.67×1.62。卵巢位于腹吸盘稍后外方右側(个别在左侧),分枝细而多,颇似怡乐村并殖的卵巢,大小为腹吸盘的2.7倍,且与后者有一定距离。贮精囊作直形或只稍弯曲。子宫团不大,一般都在腹吸盘与睾丸之间。根据广西灵川的标本,人工接种家猫约100天的成虫稍较大些,其平均大小为12.3×6.0,宽长比例亦为1:2(从自然感染的保虫宿主竹鼠肺内取出的标本更较粗大,但其虫体的宽长比例均约为1:2)。口、腹吸盘平均大小分别为0.856×1.123和0.490×0.521,两者比例为1.89—2.57:1。左、右睾丸的大小分别为2.984×1.919及3.095×1.738,其中心部较小,分枝粗细、长短不一。卵巢平均大小为1.405×1.382,约为腹吸盘的2.7倍,其中心部粗大,分枝细而多。子宫团不大。
虫卵:深黄色,大小为71.46—95.28×43.67—53.50微米,平均为81.78×47.94微米。虫卵的前半常较大,对称的较多,卵壳厚薄均匀,末端偶有增厚。广西灵川的标本,虫卵大小平均为85.5×45.2微米(图43、44)。

生物学

宿主、寄生部位 异盘并殖的终末宿主为小型或中等大的哺乳动物。自然感染的终末宿主在广西有竹鼠;实验动物感染成功的有犬、猴、家猫和大白鼠。人也是被侵袭的对象。
生活史 异盘并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Tricula sp.)。第二中间宿主为蟹类。在广西灵川证明为镜头华石蟹(Sinolapctamon patellifer.wu)和马来溪蟹(Malayop—otamon sp.)。
囊蚴呈圆形或似圆球形,直径为266微米。
根据广西灵川材料的观察,大部分囊蚴寄生在石蟹的步行足肌,其次为头胸肌;其大小连外壁为265.2—343.2×234.0—327.6微米,平均为311.6×278.8微米;未连外壁为210.6—315.2×187.2—280.8微米,平均为264.6×226.2微米。大多数囊蚴为椭圆形,具二层囊壁,外壁薄,内壁厚而且向两端增厚,这是重要特征之一。囊内幼虫呈正位或收缩状态,几乎充满囊腔,其排泄囊占满两肠管间位置。 脱囊的活后尾蚴平均大小为339.5×152.0微米(固定染色标本略呈椭圆形或橄榄形,平均大小为203.8×130.3微米);其口、腹吸盘平均大小分别为50.1×57.8及56.1 × 57.8微米,后者中心位于虫体前端45.6%处(固定标本为44.4处)。焰细胞排列公式初步观察为:2[(2+2+2+2+2)+(2+2+2+2+2)]=40。
囊蚴的大小各地所测量的数字大致相近,但内壁厚度一般以广西灵川的较厚而且相差较大(表9)。
防治方面如卫氏并殖。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危害性:本虫对人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体。人们凡有生吃或煮不熟而进食含本虫囊蚴的蟹类就会感染。目前国内尚无确实的本虫病例报告,但在云南、广西某些地区发现本虫囊蚴及肺吸虫的病例,怀疑可能为本虫所引起。
近十余年来在泰国、老挝相继发现由本种所致的人体肺吸虫病例,证实成虫可以寄生在人的肺部,童虫在皮下可以形成包块。患者产生典型的肺吸虫病症状,如胸痛、咳嗽、咯血和痰中有虫卵等。皮下包块多见于胸部、腹部和背部。故异盘并殖吸虫的致病特点似乎介于卫氏并殖与斯氏狸殖吸虫之间,近似卫氏型。

其它信息

简史 1953年在广西灵川县的野鼠肺内检获此虫;1964年于同地查获银星竹鼠(Phizomys Pruinasus)的肺内有本虫的自然感染;1964年在云南马关县也发现此虫,乃定名为新种,命名为异盘并殖吸虫(paragonimus heterotre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