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背鳍iii – 7;臀鳍iii – 8—9;胸鳍i – 14—16;腹鳍ii – 8。侧线鳞41 47;背鳍前鳞13—15;围尾柄鳞15—17。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0—14。下咽齿3行,2(1)·4·4(5)—5(4)·4·2。脊椎骨4+39—41.
体长为体高的3. 9—5.0倍,为头长的4.0—4.8倍,为尾柄长的6. 1—7. 4倍,为尾柄高的7. 9—9.4倍。头长为吻长的2. 9—3. 8倍,为眼径的4. 3—6. 7倍,为眼间距的2.0—2. 8倍,为尾柄长的1. 3—1. 8倍,为尾柄高的1.7—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 2—1. 5倍。
体前部近圆筒形,尾部侧扁,背缘平直,腹部无腹棱。头近圆锥形,背面较宽。吻短,稍尖,吻长大于眼径。口端位,口裂稍斜,上下颌约等长,或上颌略长;上颌骨伸达鼻孔的下方。须2对,短小,一对位于口角,一对位于吻的边缘,较口角须细弱。唇后沟向前伸,左右不相连,间距较狭。眼中大,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宽,微凸,其宽为眼径的2倍左右。鳃孔向前伸达前鳃盖骨后缘稍前的下方;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峡部狭。鳞中大;侧线弧形,行于体之下半部,向后伸达尾柄正中。
背鳍外缘平直,起点稍前于腹鳍起点或相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为近。臀鳍短,位于背鳍的后下方,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近于至腹鳍基的距离。胸鳍短,尖形,末端至腹鳍基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胸鳍至腹鳍基距离的1/20腹鳍位于背鳍的下方,鳍条末端离肛门颇远。尾鳍分叉较浅,上下叶约等长。
鳃耙短,排列稀。下咽骨宽短,略呈“弓”形,前臂短,后臂稍长于前臂。咽齿主行第一、第二枚齿呈圆锥形,其余齿侧扁,末端钩状。鳔2室,前室粗短,后室长而末端尖形,其长为前室长的2倍余。肠长,盘曲多次,肠长大于体长。腹膜深黑色。
眼的上缘具1红色斑。体背侧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侧线以上每一鳞片基部有1黑点,列成纵行。背鳍、尾鳍深灰色,其他鳍浅灰色。
体长为体高的3. 9—5.0倍,为头长的4.0—4.8倍,为尾柄长的6. 1—7. 4倍,为尾柄高的7. 9—9.4倍。头长为吻长的2. 9—3. 8倍,为眼径的4. 3—6. 7倍,为眼间距的2.0—2. 8倍,为尾柄长的1. 3—1. 8倍,为尾柄高的1.7—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 2—1. 5倍。
体前部近圆筒形,尾部侧扁,背缘平直,腹部无腹棱。头近圆锥形,背面较宽。吻短,稍尖,吻长大于眼径。口端位,口裂稍斜,上下颌约等长,或上颌略长;上颌骨伸达鼻孔的下方。须2对,短小,一对位于口角,一对位于吻的边缘,较口角须细弱。唇后沟向前伸,左右不相连,间距较狭。眼中大,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宽,微凸,其宽为眼径的2倍左右。鳃孔向前伸达前鳃盖骨后缘稍前的下方;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峡部狭。鳞中大;侧线弧形,行于体之下半部,向后伸达尾柄正中。
背鳍外缘平直,起点稍前于腹鳍起点或相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为近。臀鳍短,位于背鳍的后下方,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近于至腹鳍基的距离。胸鳍短,尖形,末端至腹鳍基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胸鳍至腹鳍基距离的1/20腹鳍位于背鳍的下方,鳍条末端离肛门颇远。尾鳍分叉较浅,上下叶约等长。
鳃耙短,排列稀。下咽骨宽短,略呈“弓”形,前臂短,后臂稍长于前臂。咽齿主行第一、第二枚齿呈圆锥形,其余齿侧扁,末端钩状。鳔2室,前室粗短,后室长而末端尖形,其长为前室长的2倍余。肠长,盘曲多次,肠长大于体长。腹膜深黑色。
眼的上缘具1红色斑。体背侧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侧线以上每一鳞片基部有1黑点,列成纵行。背鳍、尾鳍深灰色,其他鳍浅灰色。
生物学
生活于水流缓慢的江河及湖泊,栖息于水的中层,以藻类和水生高等植物为主要食料。生长缓慢,3龄鱼体重不到0.5kg,最大达2. 5kg。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40尾;体长105—300mm;采自广东(韶关、阳山);广西(钦州、玉林、博白、崇左、龙州、宁明、南宁、柳江、桂平、阳朔);福建(福州、漳州);浙江奉化;湖南岳阳;安徽(裕溪口、铜陵);四川(合川、邛海);河南巩县;陕西安康;甘肃文县;宁夏银川;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