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头较小,头背皮肤光滑。背甲与腹甲以骨缝相连,甲桥明显,有鲜明的黄色细线纹从吻端经眼和头侧,并沿头的背腹面向颈部延伸。在头和颈侧至少有8条黄纵纹。四肢及尾亦满布黄色细线纹。
形态描述 依据广西5号标本,广州1号标本等共8号标本描述:体较大,背甲长118—246毫米,宽104—178毫米,高56—1100毫米。
头较小,吻锥状,突出于上颚。鼻孔位于吻端略偏下处。上颚不钩曲,有一清晰的中央缺刻。颚缘呈细锯齿状。眼大,眼裂斜置。鼓膜圆。头背和颈部光滑,有细痣疣。
体较扁。背甲具3棱,脊棱明显,略断续。侧棱由每枚肋板的一个突起相间连接而成。颈盾梯形或长方形。椎盾5枚,第一枚五边形,第二至第四枚六边形,宽均大于长。肋盾4对,呈不规则四边形。缘盾12对,两侧的缘盾微向上翻。各盾片均有同心纹及中心疣轮。缘盾的中心疣轮位于外侧后缘。肋盾的位于背上方。椎盾的位于后缘中线。
腹甲平,前缘平直,后缘凹入。各腹盾缝的长度依次为:腹盾缝>胸盾缝>股盾缝>喉盾缝>肛盾缝>肱盾缝。腋盾及胯盾大。无下缘盾。各盾缝不平直。甲桥明显。四肢有横列的大鳞。指、趾间满蹼,前肢5爪。后肢4爪。尾长,末端渐趋尖细。
生活时头及四肢背面栗色,头的侧面及腹面色较淡。有鲜明的黄色细线纹从吻端经眼、头侧并沿头的背、腹向颈部延伸,共计约40条,在咽部还形成黄色的圆形花纹。腹部淡棕黄色,每块盾片的中部有一栗色大斑。四肢及尾亦饰有黄色细纵纹。
Stejneger(1907)记述,第一枚椎盾为方形,肋盾与相邻椎盾等宽。方炳文(1934)记述福州标本的椎盾均宽于相邻的肋盾。在福尔马林中的体色为:背暗棕色,棱黄白色或浅黄色;缘盾外缘淡黄色,与盾片相接处色深并缘以灰色斑点;腹甲棕黄色,每个盾片有1暗黄色大污斑;甲桥处有暗棕色眼状斑。头、颈、四肢和尾为淡蓝橄榄色,或带有暗灰色,有许多细的、暗棕色的纵纹和网纹。头顶部没有网纹。Pope(1935)记述1号海南标本,背甲长196毫米,宽40毫米,高79毫米,头及颈暗橄榄绿色,有许多细窄的黄色纵纹,尤以侧面及腹面更多。四肢亦具相似的线纹。背暗棕色,腹黄色,每个盾片有眼状斑。甲桥处各有2个暗斑。雄性尾长于雌性,Smith(1931)记述,台湾标本的腹甲可全为黄色。
骨骼特征:(依据86Ⅱ001号标本)头骨长33.4毫米,宽29.4毫米,高20.2毫米,额骨位于前额骨、眶后骨及顶骨间,不入眶。前额骨长。眶大,眶径12.5毫米×10.2毫米。眶间距9.2毫米,窄于眶径。眶周围以上颚骨,前额骨,眶后骨,轭骨(颧骨)。眶后骨
大。方轭骨与眶后骨、轭骨相接,颧弓完整。上颚咀嚼面宽,中央有与颚缘平行的嵴。内鼻孔开口与眶前缘位于同一平面上。下颚咀嚼面亦较宽,中央下凹,与上颚突出之嵴相对应。
背板宽167毫米,头宽仅占背宽的六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六边形的颈板大,短边在后缘,椎板8枚。第一枚长,近四边形,余皆六边形。第二至第八枚椎板的两短边位于前侧缘。臀板1枚,矩形,后缘中央凹缺。臀上板3枚。前两枚小,呈不规则状,可能为一枚横裂为二所致。肋板8对,均为椎板及臀板所分隔,不在中线相接。缘板11对。与椎板相愈合的椎骨呈侧扁状,肋骨纤细。整个腹板宽。内腹板宽大于长,肱胸盾缝横切于内腹板最宽部的偏后处,咽肱盾缝切割内腹板的上角。骨桥明显。腋柱与胯柱发达。腋柱沿第一肋向中线延伸,约占第一肋的四分之一。胯柱沿第五、六肋向中线沿伸,约占肋长的三分之一。
形态描述 依据广西5号标本,广州1号标本等共8号标本描述:体较大,背甲长118—246毫米,宽104—178毫米,高56—1100毫米。
头较小,吻锥状,突出于上颚。鼻孔位于吻端略偏下处。上颚不钩曲,有一清晰的中央缺刻。颚缘呈细锯齿状。眼大,眼裂斜置。鼓膜圆。头背和颈部光滑,有细痣疣。
体较扁。背甲具3棱,脊棱明显,略断续。侧棱由每枚肋板的一个突起相间连接而成。颈盾梯形或长方形。椎盾5枚,第一枚五边形,第二至第四枚六边形,宽均大于长。肋盾4对,呈不规则四边形。缘盾12对,两侧的缘盾微向上翻。各盾片均有同心纹及中心疣轮。缘盾的中心疣轮位于外侧后缘。肋盾的位于背上方。椎盾的位于后缘中线。
腹甲平,前缘平直,后缘凹入。各腹盾缝的长度依次为:腹盾缝>胸盾缝>股盾缝>喉盾缝>肛盾缝>肱盾缝。腋盾及胯盾大。无下缘盾。各盾缝不平直。甲桥明显。四肢有横列的大鳞。指、趾间满蹼,前肢5爪。后肢4爪。尾长,末端渐趋尖细。
生活时头及四肢背面栗色,头的侧面及腹面色较淡。有鲜明的黄色细线纹从吻端经眼、头侧并沿头的背、腹向颈部延伸,共计约40条,在咽部还形成黄色的圆形花纹。腹部淡棕黄色,每块盾片的中部有一栗色大斑。四肢及尾亦饰有黄色细纵纹。
Stejneger(1907)记述,第一枚椎盾为方形,肋盾与相邻椎盾等宽。方炳文(1934)记述福州标本的椎盾均宽于相邻的肋盾。在福尔马林中的体色为:背暗棕色,棱黄白色或浅黄色;缘盾外缘淡黄色,与盾片相接处色深并缘以灰色斑点;腹甲棕黄色,每个盾片有1暗黄色大污斑;甲桥处有暗棕色眼状斑。头、颈、四肢和尾为淡蓝橄榄色,或带有暗灰色,有许多细的、暗棕色的纵纹和网纹。头顶部没有网纹。Pope(1935)记述1号海南标本,背甲长196毫米,宽40毫米,高79毫米,头及颈暗橄榄绿色,有许多细窄的黄色纵纹,尤以侧面及腹面更多。四肢亦具相似的线纹。背暗棕色,腹黄色,每个盾片有眼状斑。甲桥处各有2个暗斑。雄性尾长于雌性,Smith(1931)记述,台湾标本的腹甲可全为黄色。
骨骼特征:(依据86Ⅱ001号标本)头骨长33.4毫米,宽29.4毫米,高20.2毫米,额骨位于前额骨、眶后骨及顶骨间,不入眶。前额骨长。眶大,眶径12.5毫米×10.2毫米。眶间距9.2毫米,窄于眶径。眶周围以上颚骨,前额骨,眶后骨,轭骨(颧骨)。眶后骨
大。方轭骨与眶后骨、轭骨相接,颧弓完整。上颚咀嚼面宽,中央有与颚缘平行的嵴。内鼻孔开口与眶前缘位于同一平面上。下颚咀嚼面亦较宽,中央下凹,与上颚突出之嵴相对应。
背板宽167毫米,头宽仅占背宽的六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六边形的颈板大,短边在后缘,椎板8枚。第一枚长,近四边形,余皆六边形。第二至第八枚椎板的两短边位于前侧缘。臀板1枚,矩形,后缘中央凹缺。臀上板3枚。前两枚小,呈不规则状,可能为一枚横裂为二所致。肋板8对,均为椎板及臀板所分隔,不在中线相接。缘板11对。与椎板相愈合的椎骨呈侧扁状,肋骨纤细。整个腹板宽。内腹板宽大于长,肱胸盾缝横切于内腹板最宽部的偏后处,咽肱盾缝切割内腹板的上角。骨桥明显。腋柱与胯柱发达。腋柱沿第一肋向中线延伸,约占第一肋的四分之一。胯柱沿第五、六肋向中线沿伸,约占肋长的三分之一。
生物学
生活习性 该龟栖息于低海拔的水域里,如池塘、运河,缓流的河流中。在台湾和海南岛较为常见。植食性。人工饲养中曾喂以黄瓜、番茄、梨、苹果等,亦食精肉。曾于4月产卵3枚,卵径40毫米×25毫米。卵壳硬,钙质(Pope,1935)。1995年2月,在海南见花龟隐藏于菠萝田中的根边草下。
生境信息
生活习性 该龟栖息于低海拔的水域里,如池塘、运河,缓流的河流中。在台湾和海南岛较为常见。植食性。人工饲养中曾喂以黄瓜、番茄、梨、苹果等,亦食精肉。
国外分布
越南
国内分布
上海、江苏、浙江、福建、香港、广东、海南、广西、台湾。
经济意义
分类讨论
附记 1930年,动物学家秉志曾定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安阳龟为安阳陆龟 Testudo
anyangensis。1931年,Lindholm认为,该龟既不为陆龟,亦因内腹板宽胜于长,肱胸盾缝在内腹板最宽处横切内腹板,以及喉肱盾缝与内腹板上缘相切等特征不同于花龟,而另立新属,定为安阳拟花龟 Pseudocadia anyangensis。Pope(1935)同意Lindholm的意见。卞美年(1937)认为,安阳龟应归入花龟 Ocadia sinensis.Romer(1956)把Pseudocadia并入Ocadia属。叶祥奎(1963)同意卞氏意见。张孟闻在“四灵考”(1982)一文中,追述各家意见,同意Pope的观点。
现依86Ⅱ001号骨骼标本与秉志绘制的安阳龟图对照,除内腹板的外形及喉肱盾缝、肱胸盾缝切割内腹板的部位稍有不同外,整个背、腹骨板的外形、及其余各骨板的特征,如颈板、椎板、臀板、缘板及上腹板、舌腹板、下腹板、剑腹板等均极一致,且大小相若,此外,Lindholm认为安阳拟花龟不同于花龟的特征是内腹板宽胜于长;肱胸盾缝在内腹板最宽处横切;以及喉肱盾缝与内腹板上缘相切等,恰与86Ⅱ001号花龟骨骼的特征基本一致。因此编者认为,安阳拟花龟应归属于花龟。
河南安阳自殷墟出土此一骨骼外,未再有花龟新分布的报道。
anyangensis。1931年,Lindholm认为,该龟既不为陆龟,亦因内腹板宽胜于长,肱胸盾缝在内腹板最宽处横切内腹板,以及喉肱盾缝与内腹板上缘相切等特征不同于花龟,而另立新属,定为安阳拟花龟 Pseudocadia anyangensis。Pope(1935)同意Lindholm的意见。卞美年(1937)认为,安阳龟应归入花龟 Ocadia sinensis.Romer(1956)把Pseudocadia并入Ocadia属。叶祥奎(1963)同意卞氏意见。张孟闻在“四灵考”(1982)一文中,追述各家意见,同意Pope的观点。
现依86Ⅱ001号骨骼标本与秉志绘制的安阳龟图对照,除内腹板的外形及喉肱盾缝、肱胸盾缝切割内腹板的部位稍有不同外,整个背、腹骨板的外形、及其余各骨板的特征,如颈板、椎板、臀板、缘板及上腹板、舌腹板、下腹板、剑腹板等均极一致,且大小相若,此外,Lindholm认为安阳拟花龟不同于花龟的特征是内腹板宽胜于长;肱胸盾缝在内腹板最宽处横切;以及喉肱盾缝与内腹板上缘相切等,恰与86Ⅱ001号花龟骨骼的特征基本一致。因此编者认为,安阳拟花龟应归属于花龟。
河南安阳自殷墟出土此一骨骼外,未再有花龟新分布的报道。
其它信息
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