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文鸟

Lonchura punctulata   Linnaeus
   

  209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据华南亚种)
成鸟:眼先、额栗褐色,羽端稍淡;颊部深栗色;颈侧栗黄色而带白色羽尖;头顶、后颈、背及肩等均淡栗黄色,每羽微具若干稍暗的横斑和浅色的羽干纹。腰灰褐,羽端近白;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橄榄黄;带有宽阔的金黄色边缘;其余尾羽暗黄褐色,微具淡橄榄黄色羽缘。翅上覆羽及最外侧几枚飞羽栗黄色,后者羽尖灰白,其余飞羽内翈黑褐色,有土黄色边缘,外翈栗黄色;颏、喉栗色;上胸及胸侧淡棕白色,每羽具2至3道浅栗色“U”形纹或弧形纹;下胸、上腹及两胁等均转为白色,每羽具2至3道灰褐色至深灰褐色的“U”形或弧形纹;下腹中央纯白;尾下覆羽与胁略同,但弧纹较疏;腋羽土黄色,翼缘色和胸羽相近,但稍暗些。
幼鸟:上体包括颊、颈侧等均为淡黄褐色,尾羽稍暗,中央尾羽端为圆形,不似成鸟为楔形;翅上覆羽及内侧飞羽黄褐色,外侧飞羽淡褐色,外翈栗黄色(第一枚飞羽除外);颏、喉、腹及尾下覆羽浅土黄色;胸、胁、腋羽及翅下覆羽淡黄色;下体均未见有鳞状斑。
虹膜暗褐;嘴黑褐;跗蹠及趾铅褐。幼鸟的嘴、脚均淡黄。
量衡度:(注:见图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和白腰文鸟相似,比麻雀小。上体褐色,尾金黄;下体苍白,喉栗色,胸部和体侧多鳞状斑。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0) 13.9 113.4 11.4 53.4 43.4 14.3
(11.5--16.5)(105—123)(11.O—11.9)(51.3—58.2)(39.4—48.O)(13.5—15.0)
♀♀(16) 13.6 110.0 11.0 53.0 41.5 14.2
(12.0--15.5)(105—117) (10.0—11.7)(51.2--57.8)(37.0—44.9)(12.6—15.1)

生物学

生态 在分布区的平原、山脚、河边、村寨附近,大都能见到;多成群栖息于灌丛、竹丛、稻田及草丛间;也见与白腰文鸟、麻雀等混群的。有时见数百只聚集在一棵树上,若受惊有一、二只起飞,则全群随即振翅飞离,并发出呼呼呼的响声。其生活习性与白腰文鸟相似。相互联络的叫声是一种“kitty-kitty-kitty”音的重复,偶尔也发出一种“kit-eeeeee”的叫声;惊叫声是一种似“ki-ki-ki—ki-ki-teeee”音的旋律;还有一种尖锐的“chup”或“tret—tret”的叫声,常常快速地重复。歌声是一种柔和的几乎听不见的短笛音调,以及一种低基音的滑音,而且两性都能鸣唱。
斑文鸟以吃谷物为主,兼吃少量其他植物种子,很少吃昆虫。在采到的鸟中,常见嗉囊充满白米,可见它是先把谷壳剥去才吞食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57年在湖南采到的11个标本和在云南南部(4、5月)采得的7只鸟,以及1974至1978年间,我们在贵州、云南(4、5、6、7、10、11月)采得的46只鸟,其胃和嗉囊中均见有大量的谷米,此外还有高梁、荞麦、悬钩子(Rubus)以及杂草种子等。仅在4只鸟胃中发现少许昆虫碎片。
此鸟在我国南方3—8月间繁殖。在南宁大岭的繁殖期是5—12月(龙国珍等,1985)。筑巢于靠近主干的密集枝桠处,见于柑桔、荔枝、棕榈、槟榔等树上,也见有筑在蕨类植物上的。双亲共同筑巢,历时18天(龙国珍等,1985)。巢甚大,成不规则的圆球状,由杂草构成,内垫较细的草,巢材的种类均视就地取材而定。1977年7月间,在云南景洪采得的9个巢,平均外径15.7(13.0一20.0)cm、内径12.7(11.0一14.5)cm、高1 9.4(15.5—21.0)cm、深14.0(11.3—16.5)cm,出人口径(2巢)4.2、4.4cm。在广西南宁据龙国珍等(1985)13巢测量:外径13—13.2cm×14.5—17cm,内径9.4—10cm×11—12cm,高13—17cm,深11—12cm,出入口径3.85—4.7cm×5.7—5.8cm。巢的长轴与地面平行,端部多做瓶颈状。人口处以草穗为檐,构造精细。有时见两巢上、下叠在一起,成二层楼状。筑巢时亲鸟活动很勤,最多每小时51次。每见啣着巢材,迎风挣扎,坠下多次,再度拾起。巢距地高多为2—4m,也见有8—9m,甚至12m高的。鸟巢的构造及所筑的位置,对于生活在多雨侵袭的华南一带,是一种较好的适应。
每窝产卵4—8枚;卵白色,呈卵圆形。卵(21枚)平均重2.1(1.9—2.2)g;大小为16.5(14.5—1 7.5)mm×11.4(10.8—11.9)mm。雏2天出齐,第二天开始育雏,仅由雌鸟担任;留巢期20一22天(龙国珍等,1985)。在云南西双版纳,4月底就见有发育很好的幼鸟,7月中旬见有的巢中仍有雏鸟,而另有的巢中则刚产有卵,可见此鸟每年至少繁殖两窝。

生境信息

生态 在分布区的平原、山脚、河边、村寨附近,大都能见到;多成群栖息于灌丛、竹丛、稻田及草丛间;也见与白腰文鸟、麻雀等混群的。有时见数百只聚集在一棵树上,若受惊有一、二只起飞,则全群随即振翅飞离,并发出呼呼呼的响声。其生活习性与白腰文鸟相似。相互联络的叫声是一种“kitty-kitty-kitty”音的重复,偶尔也发出一种“kit-eeeeee”的叫声;惊叫声是一种似“ki-ki-ki—ki-ki-teeee”音的旋律;还有一种尖锐的“chup”或“tret—tret”的叫声,常常快速地重复。歌声是一种柔和的几乎听不见的短笛音调,以及一种低基音的滑音,而且两性都能鸣唱。
斑文鸟以吃谷物为主,兼吃少量其他植物种子,很少吃昆虫。在采到的鸟中,常见嗉囊充满白米,可见它是先把谷壳剥去才吞食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57年在湖南采到的11个标本和在云南南部(4、5月)采得的7只鸟,以及1974至1978年间,我们在贵州、云南(4、5、6、7、10、11月)采得的46只鸟,其胃和嗉囊中均见有大量的谷米,此外还有高梁、荞麦、悬钩子(Rubus)以及杂草种子等。仅在4只鸟胃中发现少许昆虫碎片。

繁殖特征

此鸟在我国南方3—8月间繁殖。在南宁大岭的繁殖期是5—12月(龙国珍等,1985)。筑巢于靠近主干的密集枝桠处,见于柑桔、荔枝、棕榈、槟榔等树上,也见有筑在蕨类植物上的。双亲共同筑巢,历时18天(龙国珍等,1985)。巢甚大,成不规则的圆球状,由杂草构成,内垫较细的草,巢材的种类均视就地取材而定。1977年7月间,在云南景洪采得的9个巢,平均外径15.7(13.0一20.0)cm、内径12.7(11.0一14.5)cm、高1 9.4(15.5—21.0)cm、深14.0(11.3—16.5)cm,出人口径(2巢)4.2、4.4cm。在广西南宁据龙国珍等(1985)13巢测量:外径13—13.2cm×14.5—17cm,内径9.4—10cm×11—12cm,高13—17cm,深11—12cm,出入口径3.85—4.7cm×5.7—5.8cm。巢的长轴与地面平行,端部多做瓶颈状。人口处以草穗为檐,构造精细。有时见两巢上、下叠在一起,成二层楼状。筑巢时亲鸟活动很勤,最多每小时51次。每见啣着巢材,迎风挣扎,坠下多次,再度拾起。巢距地高多为2—4m,也见有8—9m,甚至12m高的。鸟巢的构造及所筑的位置,对于生活在多雨侵袭的华南一带,是一种较好的适应。
每窝产卵4—8枚;卵白色,呈卵圆形。卵(21枚)平均重2.1(1.9—2.2)g;大小为16.5(14.5—1 7.5)mm×11.4(10.8—11.9)mm。雏2天出齐,第二天开始育雏,仅由雌鸟担任;留巢期20一22天(龙国珍等,1985)。在云南西双版纳,4月底就见有发育很好的幼鸟,7月中旬见有的巢中仍有雏鸟,而另有的巢中则刚产有卵,可见此鸟每年至少繁殖两窝。

国外分布

毛里求斯,留尼汪,塞舌耳,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菲律宾,澳大利亚和夏威夷等地。

国内分布

遍布于我国南部地区,自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至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及海南。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斑文鸟和白腰文鸟一样,在谷物播种和未成熟时就开始啄食,对农业生产有危害,但它是人们所喜爱的观赏笼鸟之一,鸟市场、鸟店、动物园等多见有此笼鸟。斑文鸟性好结群,其肉味鲜美,在它危害期间,可张网捕捉,供食用。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斑文鸟和白腰文鸟一样,在谷物播种和未成熟时就开始啄食,对农业生产有危害,但它是人们所喜爱的观赏笼鸟之一,鸟市场、鸟店、动物园等多见有此笼鸟。斑文鸟性好结群,其肉味鲜美,在它危害期间,可张网捕捉,供食用。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Parkes(1958)将采自云南腾冲的标本定为 L.p.yunnanensis 新亚种。后经伊万诺夫(1961)仔细研究了可供比较的标本,同意 Parkes 的意见。李德浩等(1978)认为yunnanensis和topela两亚种的上体和喉斑深浅变化很不显著,特别是下体“U”形羽缘暗淡的无明显区别,不同意将云南的斑文鸟定为 L.p.yunnanensis而只不过是topela的同物异名。我们对比了大量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及海南的标本,分布于云南西部、南部及四川西南部的标本,比分布于上述地区以东的 L.p.topela色彩要丰富得多,腹部黑褐色斑纹更为粗著;黑喉斑较带红,更呈紫褐色;上体羽色更显褐色,而不像topela那样呈灰色。因此,我们认为L.p.yunnanensis亚种应当成立。
至于采自西藏东南部墨脱马尼翁和察隅洞穹等地的斑文鸟标本,李德浩等(1978)定为L.p.punctulata亚种,实则指名亚种分布于印度大陆,且尾下覆羽为暗黄色;而采自藏东南部的标本尾下覆羽近白,并与分布在印度东部曼尼普尔(Munipur)的subundu-lata亚种的模式产地更接近,所以,我们认为西藏东南部的斑文鸟应为L.p.Subundulata亚种,而非指名亚种。
亚种分化 斑文鸟分化为11个亚种;国内有3个亚种。

检索表文本

亚种检索

上体黄褐色最深浓;栗色喉斑深暗;下体鳞斑黑褐色……………………藏南亚种 L.p.subundulata
上体黄褐色较深浓;栗色喉斑较暗;下体鳞斑浅黑褐色………… 云南亚种 L.p.yunnanensis(65)
上体黄褐色浅淡;栗色喉斑亦淡;下体鳞斑灰褐色………………………华南亚种 L.p.topela(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