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纹龙蜥

Japalura splendida   Barbour and Dunn
   

  489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鼓膜被鳞,有喉褶。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鼻鳞与第一上唇鳞相接或相隔一枚小鳞。眼下方有一黄绿色线纹与上唇缘平行,体背侧有一黄绿色宽纵纹。尾长超过头体长的两倍,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到达鼓膜前方与眼中部之间。
形态 全长雄蜥(100+245)mm,雌蜥 (100 + 229) mm。背面棕黑色,满布黄绿色斑纹。眼下方从鼻鳞到口角有一黄绿色线纹与上唇缘平行,其下缘镶一清蜥的黑色细线纹与上唇鳞相隔;雄蜥体侧有一镶平直黑边的绿色宽纵纹,两侧纵纹间有分散的浅色斑点或大约成等距离的绿色细横纹;雌蜥体侧为一波状黑边的绿色窄纵纹,其上有绿色横纹分隔;背脊有5-7个不规则的大斑块;头背及头侧下方有不规则的绿色斑纹。四肢背面有深浅相间的横纹,尾部有15-18个深浅相间的环纹。腹面色浅,咽喉部有分散的深色小点或由小点缀成的深色纵线纹,胸腹部无斑纹。头背腹扁平;吻鳞宽为高的两倍以上,上缘与2-4枚小鳞相接;吻棱明显,与上睫脊相连续;鼻孔圆形,位于单片卵圆形鼻鳞之上;鼻鳞与吻鳞之间相隔一枚小鳞,鼻鳞与第一上唇鳞相接或相隔一枚小鳞;上唇鳞7至8枚,个别为9,眼与上唇鳞间有一行白色大鳞与上唇缘平行,二者间相隔一行窄长的黑色小鳞片;下唇鳞7-9枚,内侧有一行大鳞与下唇缘平行,大鳞与下唇鳞之间相隔1-2行小鳞。头背其余鳞片大小不等,粗糙而并列。眼眶后方与鼓膜上方之间有3-4枚扩大的棱鳞形成一短斜行,其后上方有分散的刺状鳞;颈鬣不发达,由7至11枚侧扁的鳞片组成,雌蜥颈鬣微弱仅呈锯齿状,背鬣由前向后逐渐减弱。肩褶较弱,与喉褶相连续,褶部被小鳞。体侧被以覆瓦状棱鳞,其间大棱鳞略成纵行排列;腹面鳞片大小一致,明显起棱,小于背部之大鳞。四肢大小适中,指趾细长,第III , IV指几等长,第IV趾长于第III趾而短于胫长;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鼓膜前方与眼中部之间,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以上;四肢及尾被以大小均匀的起棱大鳞。
雄蜥头呈三角形,颞部隆肿,体略侧扁,尾基部膨大。雌蜥头呈椭圆形,颞部正常,体略呈背腹扁平,尾基部正常。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山区,常见于灌丛杂草间,公路旁岩石上或碎石间。云南碧江县标本采自海拔1185-2500m山地,贡山县标本采自1500-1980m,昭通采自500-790m。四川雷波标本采自海拔380-580m,会理采自460-720m,美姑采自2520m山区。捕食瓢虫、蝽蟓等昆虫。剖视5月22日采自四川美姑县海拔2520m的雌蜥怀卵5枚,左2右3,最大卵径7mm * 11mm,另有卵巢卵菜籽大小。7月采自四川峨边县之雌蜥怀卵7枚,左3右4,最大卵径8mm * 12mm。
垂直分布:380-2520m。

生境信息
国内分布

河南(获嘉、浙川)、湖北(宜昌、神农架)、湖南(宜章)、四川(宜宾、峨眉、万县、巫山、汉源、石棉、会理、米易、峨边、雷波、美姑、金阳)、贵州(雷山)、云南(昭通、腾冲、碧江、贡山、沪水)、陕西(石泉)、甘肃(康县、文县)。

其它信息

查看标本 四川:巫山7 ♂♂(CIB571005、 572293-94、 572297、 572299、572301-02)4♀♀(CIB571262、 572295、572298、 572304)4幼(CIB572296、572300、 572303、 572305),美姑5♂♂( CIB639126-128、 639130-131) 4♀♀(CIB639118-120、 639122),峨边4♂♂(CIB639136-137、 639139-140) 4♀♀(CIB639133-135、639138)。贵州:雷山1♀(CIB63 II 5251)。云南:碧江5♂♂(KIZ78 I 066、78 I 079、78 II 0034、78 II 0060-61)5 ♀♀(KIZ78 I 071、78 I 078、78II003、78II0048-49),贡山5 ♂♂(KIZ730047-49、730088、 730100)2♀♀(KIZ730084-85 )。
每侧上颌齿17-18枚,个别少至16或多到19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