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青蛇

Cyclophiops major   Gilnther
   

  282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背面纯绿,背鳞通体15行,肛鳞2枚。
描述依据标本 浙江天目山、龙泉13雄28雌,贵州雷山、湄潭、绥阳、印江、江
口、金沙、贵定、平塘、兴义、荔波、务川65雄84雌8幼。
形态描述 全长1000mm左右,最大全长雄性(1033+273mm(贵州荔波),雌性(1025+297)mm(贵州金沙)。
背面草绿色,下颔、咽部及腹部黄绿色,下颔边缘及颔沟有绿色斑点。吻端窄圆,吻鳞宽大于高,背面可见;鼻间鳞沟短于前额鳞沟;额鳞长大于宽,长大于其至吻端距离;顶鳞大,较额鳞长;鼻孔卵圆形,较大,位于鼻鳞前部;颊鳞1枚,长大于高;眼大,眼径大于眼到口缘距离,瞳孔圆形;眶前鳞1;眶后鳞2;前颞鳞1,
颞鳞2,偶有3片;上唇鳞8, 3-2-3式,偶有7, 2-2-3式或9, 4-2-3式(浙江

龙泉36号标本中28号为3-2-3式,7号标本为2-2-3式,1号标本为4-2-3式);下唇鳞6,前4枚与前颔片相切,第六枚很长,约为前5枚的2/3;颔片2对,前颔片较后额片为大。背鳞多平滑无棱,仅雄性体后中央5行偶有弱棱,通体15行;腹鳞雄性155-177片,雌性158-186片;肛鳞二分;尾下鳞雄性61-93对,雌性63-93对。
张服基等(1984)报道翠青蛇半阴茎不分叉;精沟不分叉,精沟外翻态走向为稍外
斜到顶;收缩态半阴茎长达第10-11对尾下鳞间,刺区占五分之一,20余枚刺,刺区基
部3-4枚大;小乳突萼区五分之二强,萼片大,背有弱小刺;半阴茎外翻态近柱形。
谭安鸣等(1987)报道了翠青蛇的染色体组型。2n=36,有8对大型染色体,10对
小型染色体。在大型染色体中no.1、3、4、6、7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o.2、8为亚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o.5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小型染色体呈点状,除no.9可能为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外,其余可能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次镒痕位于no.5的短臂靠近着
丝粒处。

大小

全长1000mm左右,最大全长雄性(1033+273mm(贵州荔波),雌性(1025+297)mm(贵州金沙)。

生物学

多活动在耕作区的地面或树上,或隐居石下。垂直分布最高达海拔1700 m。以蚯蚓和昆虫为食。
解剖一雌蛇,怀卵8-10枚。卵长卵圆形,橙黄色,卵径(14-17)mm×(37-38)mm。卵进入输卵管后,卵巢中又有开始萌动的卵。

生境信息

多活动在耕作区的地面或树上,或隐居石下。以蚯蚓和昆虫为食。
解剖一雌蛇,怀卵8-10枚。卵长卵圆形,橙黄色,卵径(14-17)mm×(37-38)mm。卵进入输卵管后,卵巢中又有开始萌动的卵。

国内分布

上海、浙江(武义、龙泉、乐清、四明山、天目山、开化、临安、余杭、莫干山、泰顺、定海)、安徽(黄山、太平、霍山、金寨、潜山)、福建(德化、崇安、南靖)、江西(九江)、湖北(均县、利川)、湖南(宜章莽山)、海南(陵水、琼中)、广西(金秀瑶山、龙胜)、四川(汶川、万源、岳池、蓬安、峨眉、灌县、南川、巫山、洪雅、广元、达县、荣经、北川、平武、南充、苍溪、合川、酉阳、古蔺、峨边、南坪)、贵州(绥阳、正安、m潭、仁怀、赤水、江口、印江、德江、松桃、兴义、望漠、册亨、毕节、金沙、榕江、丛江、雷山、荔波、贵定、平塘、罗甸、龙里)、陕西(佛坪、商南、秦岭火地塘)、甘肃(文县、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