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特征 胴部圆锥形,后部削直,胴部约为胴宽的4倍,体表具大小相间的近圆形色素斑,浓密明显,胴背尤为发达。鳍长超过胴长的二分之一,后部内弯,两鳍相接略呈纵菱形。无柄腕长度有所差异,腕式一般为3>4>2>1,吸盘2行,各腕吸盘以第2、第3对腕上者较大,吸盘角质环具宽板齿7,8个,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从顶端向后约占全腕二分之一处的吸盘特化为2行尖形突起;触腕穗吸盘4行,中间2行大,边缘、顶部和基部者小,大吸盘角质环具宽板齿20个左右,小吸盘角质环具很多大小相近的尖齿。内壳角质,披针叶形,后部略狭,中轴粗壮,边肋细弱,叶脉细密。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120毫米。
标本测量 ♀
头长:20毫米,头宽:28毫米。
胴背长:88毫米,胴腹长:85毫米,胴宽:28毫米。
鳍长:53毫米,鳍宽:18毫米。
腕长:第1对腕26毫米,第2对腕28毫米,第3对腕40毫米,第4对腕38毫米。
触腕长:110毫米,触腕穗长:28毫米。
标本测量 ♀
头长:20毫米,头宽:28毫米。
胴背长:88毫米,胴腹长:85毫米,胴宽:28毫米。
鳍长:53毫米,鳍宽:18毫米。
腕长:第1对腕26毫米,第2对腕28毫米,第3对腕40毫米,第4对腕38毫米。
触腕长:110毫米,触腕穗长:28毫米。
生物学
生物学特性 浅海性生活,春季从黄海中部的深水越冬区集群向浅水区进行生殖洄游,主要产卵场在海州湾,山东半岛东南和辽东半岛南部沿岸;产卵适温约为13-16℃,昼深夜浅,有一定范围的垂直活动。交配后不久即产卵,卵包于棒状的胶质卵鞘中,卵鞘约长60-70毫米,每个卵鞘中包卵60-80个,每个成熟雌体的产卵量约2,000-3,000个。一年性成熟,产卵后,亲体相继死去,新生的世代于秋末冬初间,集群游向深水区越冬,翌年春季重返亲体的产卵场繁殖下一代,如此循环不已。稚仔生长迅速,半年左右其胴长已与亲体相近。凶猛肉食性,主要捕食小虾和小鱼,本身为经济鱼类的重要食饵。强台风与渔况之间基本上呈负相关(严雋箕,1981)。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黄海的日本枪乌贼,过去仅由沿岸定置网兼捕,年产量仅数百吨;近年由于机轮拖网大量捕捞越冬群体,使年产量增至万吨,上升为黄海的重要捕捞对象。本种的体型较小,但数量很大,肉质细嫩鲜美,其冻制品在外贸出口方面占有一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