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田鼠

Microtus mandarinus   Milne-Edwards
   

  275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根据江苏、安徽、河南标本,并参考山西有关资料)棕色田鼠蕾半地下掘土生活方式,因而形态构造产生了许多适应性特征。
外形:身体矮短,眼很小;尾、耳均短。成体体长一般为95—115mm,体重一般为25—40g。两眼相距较近,而且接近头部上面。耳壳短而圆,几裸露,为毛所盖。尾短披毛,长约15—30mm,不及后足长的1.5倍。爪细长,略弯而尖;前肢爪长一般为4—4.5mm,有时更长些,中爪最长;后足爪略比前足的短,长3—3.6mm,有时可达3.9mm,这是由于前肢挖掘活动较后肢频繁的关系。上下门齿发达,粗大和坚硬有力,能啃穿约1.2mm厚的铝板。口两边有皮褶可将上门齿和口隔开,使上门齿经常露在外面,在参与掘土活动和啃啮地下根茎的时候,可以避免沙土进入口腔。另外,左右颊内各有一小撮毛,有辅助摒阻非食物性外物进入口腔的作用。乳头2对,位于鼠蹊部,前后相距约8mm。Allen (1941)误为4对。苏联Громов (1977)也以为只有台湾田鼠(Microtus kikuchi)乳头才是2对,其他田鼠属种类都是4对。
毛和毛色毛较为柔软,上毛不紧密,毛向不如鼠科种类的明显。冬毛较长和密厚。背部中央毛长可达11mm。体背毛呈褐黄色,土黄褐色,淡木褐色或深棕褐色。毛基灰黑色,近毛梢淡棕色,毛尖棕褐色。体侧毛色较浅,一般呈鲜土黄色。体腹面毛基灰色或暗灰色;毛尖白色或浅土黄色到鲜土黄色。尾二色,上面褐色或土黄色,下面土黄色或纯白色。足背白色,土黄色或暗黝色。
头骨:头骨和田鼠属其他一般种类的不同,明显地呈现平扁和宽阔。颧弧甚为发达,向外扩展,明显地增大了相应发达的咬肌附着面积,其宽约为颅长的60%左右;弧的前后部约等宽,中部至后部几成一直线。颅扁,顶部平直,仅吻部略为弯下。吻部亦甚为发达,比其他田鼠属种类的长大,其长约为颅全长的32%。左右鼻骨后端中间略呈钝楔形,并为前颌骨后端所超出。眶间宽较窄。较老个体眶间背面中间有纵略。顶间骨几呈长方形,前缘中间有尖突。腭骨属田鼠属类型:即腭骨后缘正中部向后延伸成骨桥状,连接于翼内窝(Mesopterygoid fossa)的前缘,并在两侧各有一小窝。门齿孔长约4mm,其后端不达第1上臼齿前缘水平线。
牙齿:门齿甚为发达,尤其是下门齿更为明显,其后端远深至下颌髁状突下面。上门齿略向前倾斜,从上面或侧面观明显超出鼻骨前端。第1上臼齿具有一较大的前横叶,继之是两个内侧和两个外侧相交替的闭合三角形。第2上臼齿亦具一前横叶,后面是两个外侧和一个内侧相交替的三角形。第3上臼齿具一前横叶,接着是一较小的外侧和一较大的内侧三角形以及最后一个三叶状部分,此三叶状部分由外叶、内叶和主叶所组成;其中外叶较小,位于内叶之前,主叶位于齿列轴上,与内叶相通。第1下臼齿与通常一样具一后横三角形,其前面有3个内侧和2个外侧相交替的闭合三角形,前叶几呈斜四方形,第2下臼齿有二内侧和二外侧闭合三角形及一后横叶。第3下臼齿具有二后横叶和一前内侧三角形。
2n=48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棕色田鼠是一种营半地下掘土生活的小型啮齿动物。体型粗短,但比东方田鼠或布氏田鼠小。尾很短;眼小;耳也短,为毛所掩盖;爪发达,细长尖锐,略为弯曲。体一般深棕褐色。尾上下二色。颅骨平扁宽阔。第1下臼齿在后横叶前有5个闭合三角形。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栖息地:喜栖息于近水土质疏松、草被茂密的洼地、水渠两旁、田埂、堤岸或坟地等生境,有时也以公路两旁作为栖息场所,也有的生活在山坡草地乃至岩石高山上。在土中进行挖掘洞道和觅食等活动。
洞系结构:棕色田鼠洞道系统较为复杂,隧道纵横交错,迂回曲折,长十几米到几十米,最长可达一百多米(图68、69)。隧道直径一般约3cm×4.5cm。洞系包括干道、叉道(包括取食道)和扩大部分如仓库和巢室等。通常无暴露的洞口。干道一般离地面不深,约1Om左右,有时还要浅。较深的干道达30一45cm。一个洞系的分布面积约十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最大的可达一百多平方米。洞系所占面积及洞道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简单到复杂。越老的洞系,分布面积越大,结构越复杂,干道亦越长。这说明棕色田鼠和其他许多鼠类不同,其洞道系统无固定式型,而是经常变动。在一个洞系中,一般有3—5个仓库,大小不一;长10余厘米到60多厘米,宽约10—25cm,高约7—9cm。仓库中贮有窃取的食物,如植物的根部、果实、叶茎和其他地下部分。食物贮藏量多可达2.5kg。巢一般为一个,由植物材料如茅草等所构成;通常接近球形,大小不一。巢的外径约9—16cm左右,平均约14m;内径约7一13cm,平均约9m上下。也有的巢呈椭圆形,长可达40—50cm,宽和高各约20cm。巢的两侧通常有二小洞,洞径约3m许,一侧与干道相通,另一侧通往逃避洞。巢的结构一般分为三层,外层所用材料较为粗糙,中层较为细致,内层用更为细软的植物材料所构成。一个洞系一般有鼠2—9只。在苏北冬天往往能发现棕色田鼠的洞道中有青蛙、金钱蛙或瞻蜍匿在里面渡过冬眠时期,并构成洞道中的动物区系。
掘土和昼夜活动:棕色田鼠活动比较频繁,日夜经常挖掘隧道,把挖松的沙土翻堆在洞外地面上成为一个小土堆。土堆越多,说明洞道越长和越复杂。土堆大小和数目不一,通长一个土堆直径约18—30cm,有时可达40cm。一个洞系所抛出的土堆有几个到几十个,最多可达一百多个,如果在地面上发现这种土堆,即可判断下面有棕色田鼠的洞道。而若翻出的是新的沙土,又立即可确定洞内有鼠。
棕色田鼠挖掘隧道,速度迅速,例如,当它在地表挖掘疏松土壤时,能在5分钟内挖掘30多厘米长的隧道。挖洞时用头钻土,后肢撑开,前肢迅速连续挖土6一7下,然后停止,并立即用两后足一齐将挖松的土向后抛去。如此反复不已。有时后足抛土,前足仍然继续挖个不停。在挖掘过程中,频频出来清除洞口堆土。当洞土过多使洞口堵塞时就用头将土顶出,一直到最后形成一小土堆,并把洞口封住为止。棕色田鼠和自由鼠(Myospalax)一样,如发现洞口或隧道被挖开,使洞道暴露,就迅速从隧道中挖土抛出,将洞口封住。
棕色田鼠的挖土活动往往是和觅食、取食和窃藏食物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有农作物的田地尤为明显。
棕色田鼠在苏北昼夜和一年四季均能活动,特别是在花生成熟季节活动尤为频繁,我们用自动记录仪在实验室全黑或有光的条件下记录棕色田鼠的昼夜活动情况。结果表明这种田鼠不分昼夜活动均甚频繁,有时白天几乎每小时均有出洞活动现象,但就出洞频率和活动总时数而言,则夜间多于白天。
食性:主食植物的地下部分,如草根及其地下茎、胡萝卡、花生以及植物的地上部分,如麦杆、豆类、苣荬菜、苦苣菜、木贼和作物幼苗等。在许多种食物当中,尤为喜食胡萝卜、花生、苣荬菜和苦苣菜。有贮藏食物本能,例如在山西太原郊区,一个洞系的仓库可藏一公斤以上的苣荬菜或苦苣菜;在苏北的姜埝和黄桥一带,一个洞系贮存的食物量尤为可观,例如一个坟丘中,棕色田鼠一个洞系的5个仓库就窃藏有2.5kg多的长生果(花生)。另一个坟丘即发现有被棕色田鼠窃存和吃剩的胡萝卜碎块达2kg多,不包括蚕豆苗、茅草根和木贼等残屑。另外,有时也发现有麦杆被咬成小段从洞道同土壤被抛出在小土堆中。
棕色田鼠食量很大,一只体重30g的个体一昼夜能吃36g胡萝卜或7g左右的花生仁,而且力气也很大,它能将比其身体重的食物从几十步远的地方拖进洞里。在饲养条件下就曾经观察一只体重31g棕色田鼠能拖动一根84g重的胡萝卜。
运动:棕色田鼠肢、尾较短,不善跳跃和攀缘,但爬走却甚为敏捷,并惯于用后肢停立远眺。它和许多啮齿类一样也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但不如黑线姬鼠或大仓鼠等鼠类。在20℃水中,10秒钟内能游3m远,惟不能持久,约3—4分钟后即显出疲惫无力。
繁殖:棕色田鼠的繁殖期在我国北方与南方有所区别。例如在山西太原郊区,繁殖期从3月起至7月;在南方苏北一带即比较长,一月间已有怀孕个体,一直到11月,每月都有繁殖现象。雌雄繁殖行为包括交配前雌鼠接近雄鼠并嗅其肛门部分,且相亲昵。约十余分钟后,雌鼠发出轻微唧唧声,并接近雄鼠再嗅其肛部。雄鼠即转身与雌鼠交配,约持续十余秒。在半小时内交配3次。
棕色田鼠乳头仅有2对,故每胎仔数不多,一般只有2—4仔,也有一仔的,最多达5仔。初生胎儿重2.3—3g,体长约35mm左右;生下至12—13天,眼即睁开,此时体长约55mm左右,体重9—1Og,至16天体长约68mm,体重约13g,开始能自寻
食物。17天即能进行掘土活动,至40天,毛衣几乎完全长好,这时体长约90余毫米,体重26g左右。
换毛:在苏北,三月间开始换毛:从体侧前部逐渐延向肩部,在后部即延向臀部和背部,两颊近口处亦逐渐脱换。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伊尔库次克和贝加尔湖南部及蒙古西北部。

国内分布

棕色田鼠属古北界啮齿类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在国内见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和江苏等省。在安徽和江苏只分布在皖北和苏北。在此二省,长江北岸是棕色田鼠的分布南限。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棕色田鼠对农作物危害相当严重。它们啃食和窃藏花生、麦类、豆类等作物。在挖掘隧道时往往将作物苗根咬断,致使幼苗枯萎而死。有时直接吃食或搬藏幼苗。对胡萝卡危害也大,在胡萝卜生长过程中,从隧道里一边挖掘一边啃食过去,往往只剩下胡萝卜头和几片叶子。另外,在挖掘洞道时经常翻出土壤,将作物幼苗完全埋没,妨害幼苗的生长发育。同时在钻掘隧道时对作物的根系也有破坏作用,影响作物正常发育。这是棕色田鼠对农作物的危害方面。另一方面,棕色田鼠经常挖掘洞道,翻沙埋土,对土壤的形成和改良不无一点有益的作用,但这种益处是抵消不了它给农作物所带来的损害。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棕色田鼠有5个亚种,我国共有3个亚种。其余2个亚种,一分布在蒙古和俄罗斯,另一分布在朝鲜。

检索表文本

棕色田鼠分亚种检索

1. 体背毛鲜褐色;体型较大;尾上面褐色……………………………………………………………2
体背面毛浅棕黄色,几无黑毛;体略小;尾上面土黄色……………………………………………
……………………………………………………山西亚种 Microtus mandarinus johannes
2. 体腹面毛尖白色;尾下面自色;足白色…………………………指名亚种 M. m. mandarinus
体腹面明显带土黄色;尾下面土黄色;足暗银色…………………河北亚种 M. m. faec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