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姜片吸虫

Fasciolopsis buski   Lankester,Odhner
   

  796  浏览



形态描述

成虫形态(图237) 布氏姜片吸虫为大型吸虫。外观呈舌状或叶状,肥厚,新鲜时呈
肉红色。体长20—75,宽8—20,厚约2—3,体表有透明横列的小棘,特别在腹吸盘周围较多,小棘易脱落。口吸盘位于前端,直径约0.5,腹吸盘大而呈漏斗状,直径约2—3,二者相距很近。
消化管简单。口腔连接短小的前咽。食道很短,其后连接肠支;肠支在腹吸盘前分成左右两支,沿虫体两侧,作4—6次波浪状弯曲;直达后端。
睾丸前后排列,呈珊瑚状分枝,位于虫体后2/3部分的两肠支中间。每一睾丸发出一条输出管,向前伸展至虫体前1/3位置合并为一弯曲的贮精囊,贮精囊与射精管联接,射精管的末端为阳茎。阳茎开口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射精管的周围有前列腺。贮精囊、射精管前列腺及阳茎均被包含在一个长形的阳茎囊中。
卵巢呈树枝状分枝,位于睾丸的前方。输卵管很短,由输卵管发出的劳氏管开口于虫体背侧。输卵管与卵模相接,卵模周围有梅氏腺。受精囊付缺。子宫由卵模前方向前纡迴伸展,在腹吸盘前进入阴道,后者开口于生殖腔。卵黄腺颗粒状,分布于虫体两侧,前端由腹吸盘前缘水平开始,伸展至虫体末端。两侧卵黄腺由前后纵管连接,纵管连接卵黄横管,最后汇合成卵黄总管,进入输卵管。虫卵淡黄色,椭圆形,对称,两端钝圆,卵壳菲薄均匀,卵盖不明显,虫卵大小为0.130—0.140×0.080—0.085,卵内有胚细胞一个和卵黄球20—40个,卵黄球致密,相互重叠。

生物学

宿主 人,猪。小犬,猴,家兔可用人工方法感染,但虫体发育不良。成虫寄生于小肠。
生活史(图238) 布氏姜片吸虫生活史包括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等阶段。虫卵在水中始能发育。发育速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冬季室温在3—9℃时虫卵发育停止。在18—25℃下发育缓慢,可延长至两个月。室温在28—32℃时一般在16—18天内形成毛蚴(许鹏如1962,汪溥钦等1977)。
毛蚴大小0.123 × 0.049,体表有一层具有纤毛的表皮细胞,表皮细胞呈六角形,五横列共21块。毛蚴背面有眼点一对。体内具有简单的消化道及一对焰细胞。
孵出的毛蚴在水中的活力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夏季可以生存6—8小时;较冷的季节则可生存1--3日。光亮可刺激毛蚴孵出,黑暗仅能延迟孵化,但不能阻止毛蚴孵出。毛蚴遇到适宜的扁卷螺即侵入螺体。毛蚴侵入螺体的能力以孵出一、二小时为最强。
国内已报告的中间宿主扁卷螺有:大脐圆扁螺Hippeutis umbilicalis (Benson)、尖口圆扁螺Hippeutis cantori(Benson)、半球多脉扁螺Polypytis hemisphaeula(Eenson)、克氏多脉扁螺Polypylis calathus(Benson)和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Hutton)等种(图239)。
毛蚴以伸缩运动和穿刺腺分泌液的作用侵入螺体,脱去纤毛并移行至肺囊发育,在3O一32℃下,感染12—15天的胞蚴大小为0.280—0.360×0.210—0.240,胞蚴内可见母雷蚴和大小不同的胚团。第16--18天母雷蚴自胞蚴产生,胞蚴体内的胚团则继续发育为母雷蚴。感染第28天螺体内已全部是母雷蚴,不复有胞蚴了。母雷蚴移行到肝组织内继续发育。第32天母雷蚴成熟,大小0.960--1.120 × 0.240--0.260,呈圆柱形;内含7--8个子雷蚴和5--6个胚团。母雷蚴的原肠长度0.240--0.320,体侧各有一个圆形排泄孔,两群焰细胞分别分布于原始肠管的后缘及虫体中部两侧,呈左右对称排列。
感染后45天子雷蚴发育成熟,大小为1.20--1.28×0.280—0.302,原始肠管粗大,内充满黑褐色食物;长度为0.24--0.32。子雷蚴内含5—8个尾蚴和10--14个大小不同的胚团。
在夏季适宜气温下,子雷蚴在产生尾蚴的同时,也可产生少数雷蚴,雷蚴再产生尾蚴.在气候寒冷时,子雷蚴可停止产生尾蚴而仅产生雷蚴,这种再产生雷蚴的繁殖方式可延续数代。
尾蚴体部平均大小为0.195×0.145,尾长0.498×0.057。体部有成囊细胞两群,一群为圆形细胞,位于虫体两侧;其作用为分泌囊蚴的外壁。另一群为杆形细胞,分布于食道和肠支的周围;其作用为形成内壁。尾蚴的消化道有口、咽、食管及肠支。食管较长,肠支伸展至后端。排泄囊在体部末端,形成Y形、U形或两角形,随伸缩程度而变化。排泄囊的左右前方有集合管各一支,管粗大弯曲,充满屈光性颗粒。
尾蚴产出后在水中吸附于水生植物表面,经半小时尾部脱落而形成囊蚴。囊蚴扁平,圆形,灰黄色,其大小包括外壁为0.216×0.187,只包括内壁时则为0.145×0.138。囊蚴外层脆弱易碎,内壁坚韧。虫体短缩在囊内呈正形,排泄系统的集合管所含的颗粒不规则地分布两边,这是布氏姜片吸虫囊蚴的重要形态特征。
囊蚴被人或猪吞食后,坚韧的內壁经肠消化液溶解,逸出的幼虫附着在小肠粘膜上,特別是十二指肠部分,约经2—3个月发育成熟。
成虫寿命约二年左右。
布氏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扁卷螺孳生于池塘、小水洼、沼泽地、水田、缓流小河及湖泊沿岸地带。水的pH值在6.0—9.4范围内,有水生植物荫蔽的水体内均能孳生繁殖。
国内已报告的媒介植物有:水红菱Trapa natans、大菱Trapa natans、荸荠Eliocharistuberosa、茭白Zizania aquatica、空心菜lpomoea aquatica、 多根浮萍Lemna polyrhiza、日本水仙Eichlaornia crassipes、水浮莲Pistia stratiotes、无根萍Woffia.arrhiza、茜草va—llisneria,spiralis、满江红Azolla pinna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青萍Lemna minor、槐叶萍Salvinia natans等十余种。布氏姜片吸虫囊蚴附着水生植物并无种的选择性,只要表面光滑均可形成,因而其他水生植物都有囊蚴附着的可能。
我国人体姜片虫病所呈现的地区性特点与种植永生植物,特别是种植菱角并以粪便施肥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猪的受染则与以污染的青饲料喂养有关,在以熟食饲养为主的地区,户外放养的感染率高于圈养,不难看出猪在户外自由放养感染机会较多。在流行区,人和猪的姜片虫病流行程度往往是一致的。
布氏姜片吸虫囊蚴具有坚韧的囊壁,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抵抗力。水温为30—32℃时,囊蚴可活90天以上。直射阳光或干燥对囊蚴的存活不利,在阳光照射下,附着水草上的囊蚴置于极少量的水中,不到10分钟即失去活力。湿润的水生植物或果实表面上的囊蚴,可以延长其生存时间。
由于气温等自然条件既影响姜片虫幼虫阶段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也与扁卷螺的孳生繁殖、永生植物的生长成熟收获有密切关系,我国各地姜片虫的感染季节也不尽一致。浙江肖山在9月前后是感染的旺盛季节,福建福州猪的感染旺季是8—9月,福建南部则是7--8月,在广东,6—8月最易受到感染。

国外分布

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和苏联等

国内分布

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经济意义

危害性 布氏姜片吸虫吸着肠粘膜寄生,肠粘膜可出现炎症、出血和哝疡。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重感染者可出现全身衰弱、贫血、下痢、营养不良性水肿、甚至腹水。在儿童则可出现发育障碍。猪感染布氏姜片虫后,不仅严重影响肥育,而且引起死亡。
流行因素 布氏姜片吸虫病的流行主要受到下列因素所支配:(1)有适宜的中间宿主扁卷螺孳生;(2)种植菱角、荸荠及其他水生植物或水生青饲料;(3)以粪便作为水生植物的肥料或水体受到粪便污染;(4)居民生吃菱角、荸荠、茭白等水生植物或其果实或以未经处理的水生青饲料喂猪,从而引起人畜感染。

其它信息

简史 布氏姜片吸虫是1843年Busk氏在英国的一个印度船员尸体内所发现。Lan—kester(1857)和Cobbold(1859)先后进行了形态描述。其生活史则由Nakagawa(1921)和Ishii(1934)在我国台湾,Barlow(1923,1925)在我国浙江的流行区研究完成。此后,熊悛(1935)、吴光、许鹏如(1962)、汪溥钦(1964、1977)对流行因素和生活史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肖熙(1956)对我国古代姜片虫病文献进行了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