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1530  浏览



形态描述

背鳍Ⅲ-15—22;臀鳍Ⅲ-5;胸鳍Ⅰ-14—16;腹鳍Ⅰ-8。侧线鳞34—38,5—6/5—6。鳃耙15—23。咽齿3行,1.1.3-3.1.1。
体长90一270毫米。体长为体高2.8—3.2倍,为头长3.2—4.1倍。体长形,侧扁,腹部圆。头较小。头长为吻长2.5—3.4倍,为眼径4.6—6.5倍。口端位或亚下位,马蹄形。须2对,后对较长。咽齿呈臼齿状。背鳍基底长,起点略前于腹鳍,硬刺粗壮且后缘具锯齿。臀鳍短,硬刺后缘亦具锯齿。尾鳍叉形。鳔2室。腹膜白色。体背灰黑或黄褐色,体侧带金黄色,腹部灰白色,背鳍和尾鳍基部微黑,尾鳍下叶红色,偶鳍和臀鳍淡红色。但色彩常因栖息水体不同而有变异。

生物学

为底栖性鱼类,喜活动于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适应性强。属杂食性鱼类,仔鱼吃浮游生物,成鱼吃螺、蚬、蚌以及昆虫幼虫等底栖动物,也吃水草和藻类。产卵期因地区而有不同,一般在清明节前后,4—5月是盛期,华南较早,东北地区可迟至6月才开始产卵。卵粘性。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冬龄。生长较快,二年可达1市斤。最大个体,见有35市斤者。

国内分布

分布很广,除青藏高原外,遍见于全国各水系。

经济意义

为重要经济鱼类,且为养殖对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