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脊长蝽

Tropidothorax cruciger   Motschulsky
   

  170  浏览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10.5—12毫米,宽约3.5—4.5毫米。红色,具大黑斑。头黑色,复眼褐;触角黑色,第一节粗短;喙黑,伸达中足基处。前胸背板有两个大黑斑,侧缘、前缘及中纵线红色;中纵脊和侧缘脊较低。小盾片三角形,黑色。前翅革片中央具大黑斑,直达前缘,膜质部黑色。足黑色。腹部腹面中央黑色,侧缘红色。生殖节黑,密生绒毛。
若虫:四龄时全黑色,被细毛,翅芽伸达第二腹节。五龄若虫前胸背板大部红色,其余黑色。翅芽伸达腹部第3节。
本种与本志半翅目(一)所述的红脊长蝽T. elegans (Distant)很相似,但前种前胸背板中纵脊隆起甚高,革片中央的黑色大斑不到达前缘,可以区别。

生物学

据四川李代永等报道,本种在南川县一年发生2代,第1代于5月上旬—7月上旬,第2代7月上、中旬一次年4、5月,以第2代成虫在落叶下或土缝内越冬,雌雄性比为1:2。
各虫态历期:卵期第1代为15天(平均气温为20.4℃,相对湿度75%);第2代8天(平均气温为27℃,相对湿度80%)。若虫期第1代39—56天;第2代为37天左右;若虫共历五龄。成虫寿命第1代23—32天;第2代263天。成虫产卵前期1—2天。
越冬成虫于气温升至13.1—15.9℃时出土活动,晴天在叶面,雨日在叶背;活动多在7—18时,以11—13时较盛;卵聚产于表土下缝隙处:每处18—112粒,一雌可产卵1—3次,平均产54粒,最多223粒。

国外分布

朝鲜、日本(北海道、本州北部),原苏联(西伯利亚东部、沿海边区)。属古北区系。

国内分布

北京、东北、贵州、四川(南川)、广东(连平县)、西藏(吉隆);

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