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喉歌鸲(蓝点颏)

Luscinia svecica   Linnaeus
   

  325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L.s.svecica 标本,采自河北省)
雄性成鸟(春羽):上体自额至最长的尾上覆羽,以及两翅的表面,概土褐色,羽缘稍淡;头顶有时微有黑色细纹;长度居中的尾上覆羽栗红色;中央一对尾羽黑褐;外侧尾羽的基部栗红,末端亦黑褐。眉纹白,前端略沾棕色;眼先黑褐;颊和耳羽与背同色,前部杂以白色细纹。颏和喉辉蓝,下喉中央具一个栗红色块斑,非常明显,斑后的蓝色部分形成横带状,这一蓝带向后转为黑色,亦成一道横带;黑羽末端棕白色,因而再次复横互以棕色宽带;腹苍白色;两胁及尾下覆羽亦然,但稍沾棕色;腋羽棕黄。
雌性成鸟:上体酷似雄鸟,但羽色较淡。眉纹纯白;颊下另具颧纹,亦呈白色;颏和喉棕白;喉和上胸的两侧黑褐,形成纵带状;胸前横互以一道黑褐色宽带,与两侧的纵带相连接,因而在颏和喉的周围形成黑褐色的半圈状;胸部黑褐色宽阔横带的前缘有时渲染蓝色,后面微沾棕色;下体余部与雄鸟略同,但棕色较淡。
幼鸟(10月采自北京)上体与雌鸟相似,但翅上的大覆羽,初级覆羽以及所有飞羽均缀以棕色羽缘;下体亦似雌性成鸟,但喉部周围的黑圈不很明显,尤其在胸前仍呈分散黑点状。
虹膜暗褐;嘴黑,基部呈角色;脚呈肉褐以至暗褐色。
量衡度:
性别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12.3 71.4 55.7 27.3
(11.8—12.9) (65.9—73.9)(50.l—64) (26.9—28.4)
♀♀ (10) 12.5 69.7 52.5 26.7
(11.7—13.4) (66.9—71.9) (50—57) (24.3—25.8)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背面土褐色,尾基栗红,飞时特别明显;喉部辉蓝,中央有栗红色块斑,下体余部大都白色。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12.3 71.4 55.7 27.3
(11.8—12.9) (65.9—73.9)(50.l—64) (26.9—28.4)
♀♀ (10) 12.5 69.7 52.5 26.7
(11.7—13.4) (66.9—71.9) (50—57) (24.3—25.8)

生境信息

生态 性隐怯,常遇见它在地面上作短距离奔驰;稍停,就向上举起尾羽,扩展一下,而后又向前疾走,或潜匿于芦苇或低矮灌木丛间。飞行很低,往往由一个灌木丛急飞至附近的另一丛里。它栖在底枝上,也不时扭动或扩展尾羽,犹如红尾鸲一样。
此鸟的食物主要为昆虫。郑作新等(1958)于1953年5月在河北昌黎剖析1只鸟胃,内全为象甲科昆虫。
繁殖在北方。赵正阶等(1985)在长白山夏间多次见到,可是未曾采到鸟巢和卵。据Baker(1924),巢以杂草、叶、根等筑成,内铺以更细的草和兽毛残羽等,置于灌木丛或草丛中的地面稍凹处。每窝产卵4—6枚,呈淡绿色或橄榄褐色,在卵的钝端有时更缀以暗褐色泽或斑纹。

国外分布

在国外,从欧洲北部,西伯利亚,东越白令海而到阿拉斯加西部,向南抵欧洲中部和中央亚洲;冬时南迁至非洲北部,近东地区,伊朗,印度以及亚洲东南部。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嗜食昆虫,对农林有益。又因善于歌詠,常被饲于鸟笼里或木架上,供观赏用。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本种的亚种分化,比较复杂。据Vaurie(1959),计有9个亚种,而Ripley(1964)仅列7个,其中产于国内的暂定下列5个亚种。


检索表文本

亚 种 检 索

上体土褐色;胸的棕色横带较浓而著;棕红色喉斑较大…………指名亚种Luseinia s.svecica(33)
上体较指名亚种稍带沙褐色;胸的棕色横带淡而不著;喉斑较小…………
…………………………………………………………北疆亚种L.s.saturatior(34)
上体暗褐;喉部的蓝色、喉斑和胸带的棕色均甚浅淡…………………新疆亚种L.s.kobensis(34)
上体褐色较指名亚种更暗;胸带较不显著;喉斑较指名亚种还大,而棕色却较淡……………………………………………………青海亚种L.s.przevalslkii(34)
上体暗褐;下体近白,几不沾棕色;喉斑较其他亚种还小;喉与胸间有稀疏的点状斑……………………………………………………藏西亚种L.s.abbotti(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