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头燕雀

Fringilla coelebs   Linnaeus
   

  174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据指名亚种)
雄性成鸟(春羽):额黑色;眼先、眉纹和颊鲜栗红色;头顶、后颈、颈侧和上背羽苍灰沾绿;背部棕褐;下背和腰橄榄绿沾黄;肩羽亦苍灰,羽缘沾棕黄色;尾上覆羽灰,羽缘沾绿;中央尾羽灰色沾棕,其余尾羽黑褐,而外侧尾羽上具有楔形大白斑;小、中覆羽白色,大覆羽黑色,羽端白色沾黄;小翼羽和初级覆羽黑色,羽缘发灰;飞羽黑褐,外缘沾黄,内缘色淡,除外侧3枚外,余者在近基部均具一白斑;颏、喉、胸和两胁淡栗红色;腹部中央、肛周和尾下覆羽均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黄白色,羽基发灰。
雄性成鸟(冬羽):与夏羽区处在于下体各羽沾染沙黄色;头、颈羽缘呈棕色,其余及背羽沾橄榄色,翼斑橄榄黄色。
雌性成鸟(春羽):头、颈、肩羽和背概栗褐色,沾绿;头侧和耳羽赭红色,中轴微白;腰、尾上覆羽和尾羽与雄鸟同;小覆羽灰褐,中覆羽白,大覆羽暗褐,具白色羽端;飞羽较雄鸟色暗;颏、喉和上胸灰褐色,至下胸和两胁转为烟褐;腹中央、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秋羽):与春羽区别表现为色转褐;翅上白色转为橄榄蓝;下体也转褐,因此使喉和腹部白色对比显明。
幼鸟:羽色与雌鸟相似,但转晦暗。
虹膜淡褐;嘴鲜褐色或灰褐,冬季色淡,呈粉红色而尖端暗;腿和脚淡褐至紫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个体大小和形状颇似燕雀,但雄鸟的头和颈苍灰色沾绿,翕与背栗褐色,腰部黄绿;颊和下体多呈粉橙色;雌鸟上体栗褐色而沾绿;颊与下体淡灰褐色。飞翔时显不出宽阔的白色翼斑和深绿色的腰部。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23.3 152.9 13.5 89.1 65.5 19.2
(21—25) (143—158)(12.3—14.6)(87—91) (63--71) (17.6--20.1)
♀♀(10) 22.2 150 13.3 86.2 63.5 19.0
(16—24) (143—155)(12.5—14.1)(82—91) (60--68) (17.8--19.8)

生物学

生态 苍头燕雀喜栖于针叶林、白桦林和果园中。性胆大而少怯疑,很容易接近,有时还飞进林区住户的室内。除生殖期成对生活外,雌、雄分别结成小群活动,迁徙时亦如此,很少有混群现象。鸣声变化很大,而且鸣叫时间也有限,在冬季即可听到鸣声,至7月后停止。初到繁殖区时,雄鸟低声鸣唱,在交配前却发出似雏鸟鸣叫的特殊声;交配期不仅雄鸟高声鸣唱,而且雌鸟也发出较柔弱的鸣啭声。
夏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尤其在5—7月,几乎完全为森林害虫等动物性食物。它捕捉昆虫时可在地面,也可像鹟类一样在空中捕。冬、春季则多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其中大部为杂草种子和浆果等,也有树木种子。
一般在5—6月间繁殖。从越冬区迁往繁殖地的苍头燕雀都是单性群体;雄性一般比雌鸟早到数天。它们有严格的巢区,因此常见逐追其他人侵者的现象。
此鸟于8月末由不同的家族群很快地集合成数量不等的群体。

生境信息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此鸟每年消灭大量的森林害虫和杂草种子,当然有利于林业、农业和果园;由于在我国为罕见鸟类,而且大部为冬候鸟,因此它们在我国的经济意义不大。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此鸟每年消灭大量的森林害虫和杂草种子,当然有利于林业、农业和果园;由于在我国为罕见鸟类,而且大部为冬候鸟,因此它们在我国的经济意义不大。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苍头燕雀的亚种颇多,计有13个亚种,见于我国的仅有一个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