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体色有深浅两种色型。灰黄褐至暗褐或黑褐色,无显著的油状光泽;头、胸部各脊色浅而明显;触角第1节端部和第2节基部的暗褐色环斑较为清晰;前翅淡灰黄褐色,透明,端脉和翅斑暗褐色。
头顶中长约等于基宽,基宽稍大于端宽;中侧脊起自侧缘中偏下方,彼此延伸至头顶端缘相连结;“Y”形脊明显。额中长为最宽处宽的2.4倍,以中部为最宽,中脊在额的基端分岔;后唇基基部宽于额的端部;触角圆筒形,稍伸出额的端部,第1节长大于端宽,第2节约为第1节长的2倍。后足胫距具缘齿26~30枚。长翅型前翅长为最宽处宽的3.2倍;短翅型前翅伸达腹部第5或第6节前缘。
雌虫第1载瓣片内缘基部凹陷,基端有一亚三角形突起。
雄虫臀节较小,拱门状,臀刺突缺如,两侧缘基端呈钩状弯曲;尾节后面观,后开口宽大于长,腹缘具中突和侧突,侧面观,背侧角截形,微凹,腹中突明显伸出,其上方有长圆形突起;膈较宽,背缘两侧向中部斜切;阳茎管状,波曲;腹面观,端半部扩宽,两侧缘具细齿列,顶端形成一鸟喙状突起;悬片前面观,背柄部尖锥形,腹侧支长短左右不对称;阳基侧突中部缢缩,端部分岔,后面观,似一对相背的公鸡,中偏上方有一短刺状突起。
长翅型:体连翅长雄3.3~3.7mm,雌3.8~4.3mm;体长雄2.0~2.2mm,雌2.2~2.6mm;翅长雄2.8~3.1mm,雌2.9~3.2mm。
短翅型:体长雄2.1~2.3mm,雌2.4~2.8mm。
观察标本:长翅型4♂♂、8♀♀,江苏江浦,1975.Ⅷ.4,丁锦华;短翅型2♂♂、3♀♀,广西南宁,1977.Ⅵ.25,丁锦华;6♂♂、20♀♀,云南昆明、思茅、景洪,1975.Ⅷ.11~15,胡春林、丁锦华。
头顶中长约等于基宽,基宽稍大于端宽;中侧脊起自侧缘中偏下方,彼此延伸至头顶端缘相连结;“Y”形脊明显。额中长为最宽处宽的2.4倍,以中部为最宽,中脊在额的基端分岔;后唇基基部宽于额的端部;触角圆筒形,稍伸出额的端部,第1节长大于端宽,第2节约为第1节长的2倍。后足胫距具缘齿26~30枚。长翅型前翅长为最宽处宽的3.2倍;短翅型前翅伸达腹部第5或第6节前缘。
雌虫第1载瓣片内缘基部凹陷,基端有一亚三角形突起。
雄虫臀节较小,拱门状,臀刺突缺如,两侧缘基端呈钩状弯曲;尾节后面观,后开口宽大于长,腹缘具中突和侧突,侧面观,背侧角截形,微凹,腹中突明显伸出,其上方有长圆形突起;膈较宽,背缘两侧向中部斜切;阳茎管状,波曲;腹面观,端半部扩宽,两侧缘具细齿列,顶端形成一鸟喙状突起;悬片前面观,背柄部尖锥形,腹侧支长短左右不对称;阳基侧突中部缢缩,端部分岔,后面观,似一对相背的公鸡,中偏上方有一短刺状突起。
长翅型:体连翅长雄3.3~3.7mm,雌3.8~4.3mm;体长雄2.0~2.2mm,雌2.2~2.6mm;翅长雄2.8~3.1mm,雌2.9~3.2mm。
短翅型:体长雄2.1~2.3mm,雌2.4~2.8mm。
观察标本:长翅型4♂♂、8♀♀,江苏江浦,1975.Ⅷ.4,丁锦华;短翅型2♂♂、3♀♀,广西南宁,1977.Ⅵ.25,丁锦华;6♂♂、20♀♀,云南昆明、思茅、景洪,1975.Ⅷ.11~15,胡春林、丁锦华。
生物学
寄主:李氏禾(游草)Leersia hexandra SwatltZ.、秕谷草Leersia oryzoides(L.)、 Swartz var. japoica Hack.、假稻Leersia japonica Makino、柳叶箬Ishachne globosa (Thunb.)。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吉林、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弯、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