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田鸡

Porzana porzana   Linnaeus
   

  252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 Baker,1929描述)
成鸟:两性相似。头顶、枕、后颈和上体橄榄色或橄榄褐色,各羽均具宽的中央条纹,后颈和上背具白色斑点,下背、腰、尾上覆羽、肩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具窄的白色条纹,内侧翅覆羽具矛状白色条纹和黑色羽缘。飞羽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白色。眼先和眼周黑色,眉纹、头侧、前颈、颈侧和胸橄榄灰色,具白色斑点,胸部染有棕褐色横带,颏、喉和腹部白色,两胁棕灰并具白色横斑纹。雌鸟的灰色部分较雄鸟少,但斑点多。
幼鸟:有褐色或乳黄色穿眼纹,其上具细小斑点;颈灰褐色,有白色斑点,两胁条纹不明显。虹膜绿色。
虹膜红褐色到红色,嘴黄绿色,上嘴基部橘红色,腿和脚橄榄绿色。
量衡度 据 del Hoyo et al.,1996:全长22—24 cm,展翅长37—42 cm。据 Cramp(1980):体重4月为81.7(63—112)g,10月为90.0(61—109)g;嘴峰 ♂ 19.7(18—22)mm,♀ 18.4(17—20)mm;翅长♂ 122(117—128)mm,♀ 118(111—123)mm;尾长♂ 47.5(42—54)mm,♀ 47.3(44—52)mm;跗蹠长 ♂ 34.1(32—37)mm,♀ 33.0(30—35)mm。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小型涉禽。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粗条纹和白色斑点。下体橄榄灰色,具白色斑点,两胁灰色有白色横斑纹,尾下覆羽皮黄色。

大小

量衡度 据 del Hoyo et al.,1996:全长22—24 cm,展翅长37—42 cm。据 Cramp(1980):体重4月为81.7(63—112)g,10月为90.0(61—109)g;嘴峰 ♂ 19.7(18—22)mm,♀ 18.4(17—20)mm;翅长♂ 122(117—128)mm,♀ 118(111—123)mm;尾长♂ 47.5(42—54)mm,♀ 47.3(44—52)mm;跗蹠长 ♂ 34.1(32—37)mm,♀ 33.0(30—35)mm。;

生物学

栖息于茂密芦苇和其他水草的淡水湿地,以及长有金合欢、田菁、桦木、柳和赤杨树的湿地。常在沼泽地、水淹草地、池塘和水坝、湖泊、缓流的河边活动。迁飞时可生活在不典型的栖地。性胆怯,善隐藏,常在晨昏和晚上单独活动,能在草丛中穿行和水面漂浮植物上行走,偶尔游泳。杂食性,主要吃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水生植物,如蚯蚓、软体动物、蜘蛛、昆虫及其幼虫(毛翅目、蜻蜓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和蚂蚁)和搁浅在即将干涸池塘中的小鱼等。植物性食物包括藻类、嫩枝、叶、根及种子,如黍、稻、薹草等。通常在靠近隐蔽处的潮湿或干泥地上觅食,在地面上或将头伸入浅水中啄取食物,或伸长颈部从草穗上剥下种子。
国内未见繁殖的记载。欧洲在4—7月繁殖,俄罗斯在5—7月繁殖。单配制,仅在繁殖季节维持配对关系。繁殖季节和越冬时均有领域性。在静水边或水中的密集植物上营巢,巢在草丛中或水位线以上,用草叶和草茎筑成薄壁的杯形巢,常将周围植物折弯形成蓬盖,巢的大小外径12—14 cm,巢高8—10 cm,两性共同营巢。每窝产卵8—12枚(范围6—14枚),每1.5天产1枚卵,卵丢失后可补充产卵。卵的颜色为灰色到绿皮黄色,被有红褐色或紫褐色大小不等的斑点,卵的大小平均34 mm×24(29—37×22—27)mm,两性轮流孵卵,孵化期24天(每枚卵为18—19天),雏鸟先后出壳,持续3天。雏鸟为早成鸟,由双亲喂养和照顾,全窝雏鸟孵出8—10小时后才离巢。数日龄可自行觅食,45日龄长出飞羽,7—10月份换羽。1岁可开始繁殖。常年产2窝卵(del Hoyo et al.,1996)。
在新疆塔里木河西北部的斑胸田鸡为夏候鸟,春季3月末4月初迁来,秋季10月中下旬离开,也有从俄罗斯飞经此地的旅鸟,估计飞到印度或中东越冬。在新疆数量稀少,未见数量调查报道。

生境信息

栖息于茂密芦苇和其他水草的淡水湿地,以及长有金合欢、田菁、桦木、柳和赤杨树的湿地。常在沼泽地、水淹草地、池塘和水坝、湖泊、缓流的河边活动。迁飞时可生活在不典型的栖地。性胆怯,善隐藏,常在晨昏和晚上单独活动,能在草丛中穿行和水面漂浮植物上行走,偶尔游泳。杂食性,主要吃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水生植物,如蚯蚓、软体动物、蜘蛛、昆虫及其幼虫(毛翅目、蜻蜓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和蚂蚁)和搁浅在即将干涸池塘中的小鱼等。植物性食物包括藻类、嫩枝、叶、根及种子,如黍、稻、薹草等。通常在靠近隐蔽处的潮湿或干泥地上觅食,在地面上或将头伸入浅水中啄取食物,或伸长颈部从草穗上剥下种子。
国内未见繁殖的记载。欧洲在4—7月繁殖,俄罗斯在5—7月繁殖。单配制,仅在繁殖季节维持配对关系。繁殖季节和越冬时均有领域性。在静水边或水中的密集植物上营巢,巢在草丛中或水位线以上,用草叶和草茎筑成薄壁的杯形巢,常将周围植物折弯形成蓬盖,巢的大小外径12—14 cm,巢高8—10 cm,两性共同营巢。每窝产卵8—12枚(范围6—14枚),每1.5天产1枚卵,卵丢失后可补充产卵。卵的颜色为灰色到绿皮黄色,被有红褐色或紫褐色大小不等的斑点,卵的大小平均34 mm×24(29—37×22—27)mm,两性轮流孵卵,孵化期24天(每枚卵为18—19天),雏鸟先后出壳,持续3天。雏鸟为早成鸟,由双亲喂养和照顾,全窝雏鸟孵出8—10小时后才离巢。数日龄可自行觅食,45日龄长出飞羽,7—10月份换羽。1岁可开始繁殖。常年产2窝卵(del Hoyo et al.,1996)。
在新疆塔里木河西北部的斑胸田鸡为夏候鸟,春季3月末4月初迁来,秋季10月中下旬离开,也有从俄罗斯飞经此地的旅鸟,估计飞到印度或中东越冬。在新疆数量稀少,未见数量调查报道。

繁殖特征

国内未见繁殖的记载。欧洲在4—7月繁殖,俄罗斯在5—7月繁殖。

国外分布

国外繁殖地主要在欧洲,从英国、西班牙向东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地中海北部和巴尔干半岛到俄罗斯的西部和中部、高加索和伊朗,再到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西南部;越冬地从地中海和中东向南到非洲以及巴基斯坦、印度和缅甸西部,不定期在里海西南越冬。

国内分布

国内仅见于新疆西部、塔什库尔干、阿克陶、塔里木河西北部,在帕米尔高原为旅鸟,在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可能有分布。

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