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鼢鼠

Myospalax smithii   Thomas
   

  682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外形:体型中等大小,尾较短,相当体长的24%一25%。
毛色:体毛深灰褐色,毛尖锈红色,少数显红色,毛基石板灰色,腹毛比背毛色深。喉部灰色。额头一般无白斑。
头骨:鼻骨似葫芦形,鼻骨较长约为颅全长的39%,其后缘超过或平于颌额缝水平。二额顶嵴接近平行,在中缝处极靠近,至老体更加靠近以致合并,形成一个不太发达的矢状嵴,在两嵴内侧壁间形成狭长的三角形肌窝,这个三角形的锐利程度雄性甚于雌性。这是本种最重要的鉴别特征。
牙齿:M3大多数为内侧有2凹角,外侧有3个内凹角,形态不稳定。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标本数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
24254.0
(180.0—460.0)
188.7
(172—225)
44.7
(37.0—55.0)
29.1
(25.0—33.0)

头骨:
标本数颅全长颅基长腭长颧宽眶间宽后头宽上颊齿列鼻骨长
2445.6
(41.6—51.4)
42.7
(38.0—48.0)
26.1
(23.4—26.2)
30.3
(26.3—34.4)
7.9
(6.9—8.4)
26.6
(23.6—30.2)
9.9
(9.1—10.7)
17.8
(15.8—21.0)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型中等。尾较短,被淡灰褐色浓密短毛。鼻垫僧帽状。额顶嵴在中缝处靠近以致合并。鼻骨后端超过或平于颌额缝。门齿孔被前颌骨包围。

生物学

斯氏鼢鼠多栖息在海拔2500—3300m的山地与高原地带,且土壤疏松,含水率高,有机腐植质丰富的生境。它们挖掘洞道时以头挤压松土,而很少推出松土,故在地面上见不到典型的鼢鼠土丘。繁殖4—4月(樊乃昌,1982)。其他生态资料所知甚少。

生境信息

斯氏鼢鼠多栖息在海拔2500—3300m的山地与高原地带,且土壤疏松,含水率高,有机腐植质丰富的生境。

国内分布

分布于宁夏南部六盘山山地,甘肃陇中高原(临洮等地)、陇南山地即甘南(临潭、卓尼)与岷山北部高原地带。

分类讨论

Thomas (1911)根据采自甘肃临潭(海拔3300m山区)一雄性成体标本订立本种。 Thomas (1912)在临潭又得一幼体标本。Lonnberg(1926)在甘肃岷山西部得一较年青的标本。 Howell(1929)在甘肃卓尼、临洮附近得到三个幼体标本。此后再未见到报道。Allen (1940)、Ellerman等(1951)、Corbet(1978)、李保国等(1989)均将其保留种的地位。李家坤(1965)将其留作疑问。宋世英(1986)认为斯氏鼢鼠可能是秦岭鼢鼠指名亚种和秦岭鼢鼠高原亚种的过渡类型。
樊乃昌等(1982)观察了甘肃临潭、卓尼和宁夏固源的24号标本,认为其外形与Thomas的记述一致。只是头骨二颅顶嵴的愈合区大致前移至额嵴处,成一条矢状嵴,如樊乃昌1982年(甘0006♂)图。该雄性老体,额顶嵴眶间区完全汇合,成一个不太发达的矢状嵴。樊乃昌介绍斯氏鼢鼠的年青个体,二额嵴即已很靠近。本次工作也观察到斯氏鼢鼠年青标本(西北高原生物所甘0005♀)。其体长约150mm,体毛为光亮黑灰色柔软短毛,无锈红色。显然是一年青个体(幼体或亚成体)。其二额顶嵴已很靠近,二额嵴间宽约0.2—0.3mm,二顶嵴间宽约0.5mm(二嵴最近处)。此年青雌鼠头骨额顶嵴清晰可见且如此靠近,进一步说明斯氏鼢鼠确与本亚属其他鼢鼠不同。
由于樊乃昌采到了斯氏鼢鼠老体及亚成体标本,可以肯定斯氏鼢鼠是一个独立的种。本种无亚种分化。

标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