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水蛇

Enhydris bennettii   Gray
   

  222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中等大小,较粗壮,尾短。上颔骨后端具沟牙,鼻孔位于吻端背侧,具瓣膜;鼻间鳞一枚,较小,与颊鳞不相切。上唇鳞7,一枚入眶;中段背鳞21行。
描述依据标本 广东海丰4雄1雌,陆丰1雌;海南岛2雄1雌,广西钦州1雄1雌。共7雄4雌。
形态描述 全长雄蛇(535+110) mm,雌蛇(474十98) mm。液浸标本背面灰橄榄色,具大黑斑,有的缀连成波状纵带;上唇、背鳞外侧3-4行鳞片及腹面黄白色;最外行背鳞、腹鳞及尾下鳞边缘黑色;腹中央有一列小黑点。体粗尾短。头大小适中,与颈可别。吻鳞宽大于高,从背面可见其上缘;鼻间鳞一,长宽约相等或宽略大于长,海丰一雄(784032)鼻间鳞与前额鳞愈合为一;前额鳞小于鼻鳞;额鳞宽于眶上鳞;顶鳞侧缘波状;鼻孔半环形,位于吻端背面;鼻鳞下半分裂;颊鳞1,近四边形,与鼻鳞不相切;眶前鳞1,眶后鳞2;眼较小,其直径小于从它到口缘的距离;颞鳞1+2,一号为1十1,另一号为1+3;上唇鳞7, 3-1-3式,仅一号右侧为8, 4-1-3式;下唇鳞9或10,个别为8,两侧下唇鳞数常不一致,前4或5枚切前额片,偶有一侧为3枚。颔片2对,前颔片远大于后颔片。背鳞平滑,21-21-17 (19)行;腹鳞雄蛇(7号)142-161枚,平均155. 3,雌蛇4号,155-158枚,平均156. 3,有的标本部分腹鳞2分;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个别标本部分尾下鳞单行,雄蛇7号,41-55,平均49. 1,雌蛇3号,43、51、47对。

文献记载:Stejneger (1907: 302)报道香港1雄性标本上唇鳞8枚,腹鳞164枚。Pope 1935: 310)记3号标本上唇鳞7, 2号为8,背鳞肛前15或16行,腹鳞雄蛇3号分别为
158,161,163枚;全长(548+100) mm,
半阴茎深分叉,近端具刺,向末端变成乳头状。

生物学

曾见于海南岛沿岸海水中,常见于稻田、池塘、沟渠。捕食鱼类。6月
16日采于海南岛的一雌蛇怀卵5枚,已发育成熟。广东陆丰一雌怀卵4枚。

生境信息

曾见于海南岛沿岸海水中,常见于稻田、池塘、沟渠。捕食鱼类。6月
16日采于海南岛的一雌蛇怀卵5枚,已发育成熟。广东陆丰一雌怀卵4枚。

国内分布

福建(闽侯、诏安)、台湾、广东(陆丰、海丰)、香港、海南(海口)、
广西(钦州、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