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喉蜂虎

Merops orientalis   Latham
   

  104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亚种。)
头顶至后颈及两旁橙棕色,有一黑色过眼纹,眼纹下及颏绿蓝色,背至尾上覆羽鲜草绿色,后者羽端沾蓝;尾羽暗草绿色;羽干黑褐至黑色,中央一对的狭细部分全黑色,侧尾羽有蓝绿色外缘和褐色的内缘、羽端;翅表大致与背同色,三级飞羽端部沾蓝,初、次级飞羽具黑色羽端。喉、胸橙绿色,喉下有一黑色半环形斑;胸以下淡蓝绿色;腋羽、翼下覆羽及覆腿羽淡橙棕色。
幼鸟 7月采自景东;额至后颈棕栗色;背及翅表暗绿色;腰以下淡蓝近白色;尾羽黑色沾蓝;体侧淡皮黄色;喉灰白而沾蓝绿色,喉下黑斑不显;胸及以下橙而沾草绿色。中央尾羽不延长和变狭,使尾呈方形。
虹膜朱红色;嘴黑色;脚淡褐色;爪角黑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20.7 242.1 28.6 98.4 126 9.8
(18—25)(226—256) (27—30)(96—102)(117—137) (9—10.5)
♀♀(11) 20.6 212.4 28.4 97 120.2 9.8
(17—26)(175—246)(27—30)(96—100)(114—132)(9—10)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中央尾羽延长且端段狭细,超过侧尾的长度为跗蹠的2倍长度以上;喉绿色。

大小

量衡度(mm,g)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20.7 242.1 28.6 98.4 126 9.8
(18—25)(226—256) (27—30)(96—102)(117—137) (9—10.5)
♀♀(11) 20.6 212.4 28.4 97 120.2 9.8
(17—26)(175—246)(27—30)(96—100)(114—132)(9—10)

生境信息

生态 结小群活动,常见栖于耕地旁山坡的竹林枝桠上、疏林的秃枝上、电线上甚至地面上、耕牛背上,见到飞虫飞过即敏捷地突然冲飞空中咬捕,捕获飞虫即绕一弧圈飞至一立足点吞食,吞食前习惯先将猎获物撞击(与栖息的物体)一回。日落时集大群于叶盛的乔木或竹树上过夜,初到过夜点时甚为吵闹,一时又发生爆炸性似的全群一哄而起作一阵乱飞,最后才渐渐安静和停息下来;翌晨,往往太阳已升高仍见小群一堆堆地栖息在树上,面对向着同一个方向、头仍低在翅下沉睡着。飞行快速,其方式是:快速拍翼一阵即如燕子一样张翅滑翔一会。鸣声悦耳,有金属声,似“tri-tri-tri”的反复,多在飞翔时发出。
其食物主要为昆虫,昆明动物研究所纪录过10个鸟胃的内容物是:膜蜂类(Cephidae)7次、蜻蜓3次、小甲虫及其他昆虫各2次;其他的报道其食物还包括蜜蜂、黄蜂、蝉、蛾、蝶类、白蚁等。
从昆明动物研究所在4月25日采到睾丸达5 mm直径的雄鸟,7月16及22日均采到幼鸟的标本情况看,繁殖期约在4—7月。挖直径约30—40 mm、深约0.5—2 m的水平隧道于林缘山坡沟壑或路旁的沙土壁为巢,多年使用,一处壁面常见多个巢洞零散分布;卵室一般无垫物,有者也只是食余下的昆虫残物如翅膀、几丁质壳等。卵形和颜色与它种蜂虎无异。双亲负担营巢、孵卵和育雏任务。

国外分布

非洲北部自塞内加尔至埃塞俄比亚,埃及,南亚和东南亚自阿拉伯至越南。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
引证信息

Merops orientalis Latham,1801,Ind.Orn.Suppl.,33(模式产地:印度的 Pondicher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