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测量标本82尾;体长26~328mm。采自辽宁:大连;山东:烟台,青岛;江苏:连云港竹岛,如东掘港,南通,长江口北支,吕四,启东寅阳,启东盐场;上海:吴淞口,闽行,奉贤,青浦淀山湖,南汇泥城,崇明;浙江:岱山,坎门,蚂蚁岛,洞头;福建:福鼎,宁德,福州马尾,闽候尚干,莆田涵江,厦门集美,平潭,福安,东山,台湾浅滩;广东:汕尾,广海,湛江;广西:钦州;海南:海口。
背鳍IX~X, 19~22;臀鳍15~18;胸鳍20~22;腹鳍I-5;尾鳍16~17。纵列鳞57~67;横列鳞16~20;背鳍前鳞27~30。鳃耙3~4+8~9。
体长为体高5.8~9.3倍,为头长3.4~5.9倍。头长为吻长2.7~3.4倍,为眼径4.5~7.4倍,为眼间隔5.6~8.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6~2.5倍。
体延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而细;尾柄粗短。头宽大,稍平扁,头部具3个感觉管孔(B', D, F)(图387)。颊部有3条感觉乳突线。吻较长,圆钝。眼小,上侧位,眼下具1条斜向上唇的感觉乳突线(图387)。眼间隔平坦,等于或稍小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一短管;后鼻孔小而圆。口大,前位,斜裂。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前缘下方或稍后。上颌具尖细齿1~2行,下颌齿2~3行。犁骨、腭
骨、舌上均无齿。唇发达。舌大,游离,前端近截形。颏部有一长方形皮突,后缘微凹。鳃孔宽大。鳃盖骨上方具3个感觉管孔(H', K', L'),前鳃盖骨后缘具2个感觉管孔(M',o')(图387)。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短。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的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基底短,后端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基底长,后部鳍条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第五鳍条基的下方,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尖圆形,等于或小于吻后头长。腹鳍小,基底长小于腹鳍全长的1/2,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圆形吸盘。尾鳍尖长,等于或稍小于头长。
体呈淡黄褐色,中小个体体侧常具数个黑色斑块。背侧淡褐色。头部有不规则暗色斑纹。颊部下缘淡色;第一背鳍淡黄色,上缘橘黄色;第二背鳍有3~5纵行黑色点纹。臀鳍浅色,下缘橘黄色。胸鳍和腹鳍淡黄色,前下缘橘黄色,基部有1个暗色斑块,后方有白色半月形条纹。较大个体暗斑不明显。
背鳍IX~X, 19~22;臀鳍15~18;胸鳍20~22;腹鳍I-5;尾鳍16~17。纵列鳞57~67;横列鳞16~20;背鳍前鳞27~30。鳃耙3~4+8~9。
体长为体高5.8~9.3倍,为头长3.4~5.9倍。头长为吻长2.7~3.4倍,为眼径4.5~7.4倍,为眼间隔5.6~8.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6~2.5倍。
体延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而细;尾柄粗短。头宽大,稍平扁,头部具3个感觉管孔(B', D, F)(图387)。颊部有3条感觉乳突线。吻较长,圆钝。眼小,上侧位,眼下具1条斜向上唇的感觉乳突线(图387)。眼间隔平坦,等于或稍小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一短管;后鼻孔小而圆。口大,前位,斜裂。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前缘下方或稍后。上颌具尖细齿1~2行,下颌齿2~3行。犁骨、腭
骨、舌上均无齿。唇发达。舌大,游离,前端近截形。颏部有一长方形皮突,后缘微凹。鳃孔宽大。鳃盖骨上方具3个感觉管孔(H', K', L'),前鳃盖骨后缘具2个感觉管孔(M',o')(图387)。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短。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的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基底短,后端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基底长,后部鳍条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第五鳍条基的下方,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尖圆形,等于或小于吻后头长。腹鳍小,基底长小于腹鳍全长的1/2,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圆形吸盘。尾鳍尖长,等于或稍小于头长。
体呈淡黄褐色,中小个体体侧常具数个黑色斑块。背侧淡褐色。头部有不规则暗色斑纹。颊部下缘淡色;第一背鳍淡黄色,上缘橘黄色;第二背鳍有3~5纵行黑色点纹。臀鳍浅色,下缘橘黄色。胸鳍和腹鳍淡黄色,前下缘橘黄色,基部有1个暗色斑块,后方有白色半月形条纹。较大个体暗斑不明显。
生物学
斑尾刺虾虎鱼为暖温性近岸底层中大型虾虎鱼类,生活于沿海、港湾及河口咸、淡水交混处,也进入淡水。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泥沙的水域。多穴居。性凶猛,摄食各种幼鱼、虾、蟹和小型软体动物。1龄鱼即可达性成熟,每年3~4月在Y形管状洞穴中产卵,体长220~250mm,其怀卵量1.5万~2.8万粒,卵沉性,黏着于洞壁或泥沙上。产卵后亲鱼大部分死亡,少数个体可继续存活。由于斑尾刺虾虎鱼喜大量吞食虾类,在虾类和鱼类养殖场中被视为敌害之一,必须严防此鱼混入虾塘、鱼池。为进一步提高对虾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彻底清除它。清除的时间以3月下旬亲鱼产卵之前,或者5月中旬以后仔鱼孵化并已离开产卵室之际以毒杀为宜。清除方法,可在对虾养殖开始前用1~2ppm鱼藤酮含量为6.5%的鱼藤精清洗池塘,在养殖期间,用板罾或延绳钓钩诱捕,也颇有效。体长一般为200~250mm,体重150~200g,最大个体全长可达500mm,重450~500g。个体大,生长较快,虾池中的个体当年可长至200mm以上。肉味美,可供食用。江苏、浙江沿岸有一定的产量,具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我国沿海有的地方已开始进行养殖。
其它信息
自1845年10月Richardson根据采自长江口吴淞口和广州的标本命名为斑尾虾虎鱼(Gobius ommaturus)(=斑尾刺虾虎鱼 Acanthogobius ommaturus),1845年12月,Temminck和Schlegel将采自日本长崎的标本命名为矛尾虾虎鱼(Gobius hasta)(=矛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hasta)以来,对这两个种的存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Gunther (1861,1874), Bleeker (1865, 1873)、Rutter (1897), Wang和Wang (1935)等认为这两个种均为有效种,其区别在于前者(斑尾刺虾虎鱼)尾柄较短,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2.5倍,头长大于尾鳍长;后者(矛尾刺虾虎鱼)尾柄较长,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倍以上,头长小于尾鳍长。Tomiyama (1936)认为本种和矛尾刺虾虎鱼(A. hasta)是同一种,1953年又发表文章认为两种是同一种的这种看法是正确的。Miyadi (1940)认为这两种虾虎鱼中有一种是异名。近年来的研究(秦克静,1987;倪勇,1990)表明,这两种虾虎鱼的尾柄长与尾柄高的比值会随鱼体体长的增长而增大;头长与尾鳍长的比值随鱼体的增长而变小,即头长随鱼体的增长而相对变短,尾鳍则相对变长。雌、雄鱼个体之间,其体长也存在差异,尤其是产卵后的较大雌体尾柄较长。因而确认这两种鱼其实是同一种。依据动物学命名法规的优先律,这两种鱼均发表于1845年,但A. hasta的论文出版日期在该年的哪一个月没有注明,只能认为是1845年的最后一个月,即12月出版,而A. ommaturus论文出版的日期为10月,因而矛尾刺虾虎鱼A. hasta只能是斑尾刺虾虎鱼(A. ommaturus)的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