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锦蛇

Elaphe bimaculata   Schmidt
   

  311  浏览



形态描述

与白条锦蛇很相近,但背鳞平滑或背中央3-9行弱棱或仅体后背中央3-9行弱棱;体背有两行黑褐色粗圆斑,左右两两相连呈哑铃状或不相连仅为成对的黑褐圆斑,该圆斑至颈背纵行相连与头背斑相接;尾背中央浅,两侧为暗褐色纵线。体腹面具半圆形或三角形小黑斑
描述依据标本安徽皖南5雌,江苏镇江、无锡、昆山3雄1雌,浙江天目山、余杭、杭州、宁波、上虞、诸暨6雄16雌,四川松潘、北暗2幼,共9雄22雌2幼33号标本。
形态描述体全长一般800mm左右,雄性最长(720+162)mm(浙江上虞),雌性最长(735+171)mm(浙江余杭)。头体背褐灰色。体背中央具有黑褐色哑铃状或成对圆斑纹;体侧斑块与背部斑块交错排列;尾背两侧具暗褐色纵纹;腹面有半圆形或三角形小黑斑。头背具倒“V”字形黑色斑,在颈背形成两条平行的镶黑边的带状斑,眼后有一黑带达口角;幼体色素深,斑纹更为明显。颊鳞1,浙江上虞1号标本左侧颊鳞2片;眶前鳞1,绝大多数具有一片小的眶前下鳞;眶后鳞2;颞鳞2(3) + 3(2, 4),上唇鳞8, 3-2-3式,唯独江苏镇江一雄性右侧为7, 2-2-3式;下唇鳞10、11或9片,前5或4片切前颔片,浙江诸暨一雄性左侧12片,前5片切前颔片;背鳞平滑,有些标本体背中央3-9行或仅体后背中央3-9行有微弱起棱,23(25、24)-25(23、21)-19(21)行;雄性腹鳞183-197,平均187片,雌性173-204,平均190片;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63-81,平均67对,雌性61-80,平均70对。
上颔齿18-20枚。
文献记载:Pope (1935: 231)记载湖北武昌1雌腹鳞205、浙江杭州1雌腹鳞207,
另有1雌腹鳞高209,而尾下鳞只有64对。
雄性半阴茎不分叉,伸延至第14-15对尾下鳞间,外翻呈棒状。远端小刺型萼区,中段刺区,刺区范围较萼区为小(张服基等,1984)。
核型:2n=34 (7M+7S+2A+18m)。即有8对大染色体,其中第1、3、5三对为中着丝粒,第2, 7, 8三对为亚中着丝粒,第六对端着丝粒,第四对为性染色体,Z为中着丝粒,W为亚中着丝粒,Z>W;另有9对小染色体(谢兴夫等,1983; 35)。


大小

体全长一般800mm左右,雄性最长(720+162)mm(浙江上虞),雌性最长(735+171)mm(浙江余杭)。

生物学

生活于平原或丘陵旷野,在村边、草丛、坟堆均可发现。在浙江金华
地区清明前后(4月上、中旬)出蛰,寒露前后(10月上旬)开始入蛰,霜降之后(10月下旬)则完全进入冬眠。常见2-3条蛇同居于一穴,也常和赤链蛇一起越冬。性较驯
良胆怯。以鼠类及蜥蜴类为食。交配期8-9月,卵生,在浙江金华地区7月产卵,卵径(65-84)mm×20mm,孵化期40-50天,初孵出仔蛇长(270-290)mm, 20天之后投饲小壁虎和出生数天的小白鼠,能够自己吞食。在饲养中曾发现双斑锦蛇(♂)与赤链蛇(♀)交配(何时新,1974)。
垂直分布:在陕西曾于海拔1000m的山区灌丛中采到(方荣盛等,1983)。

生境信息

生活于平原或丘陵旷野,在村边、草丛、坟堆均可发现。在浙江金华
地区清明前后(4月上、中旬)出蛰,寒露前后(10月上旬)开始入蛰,霜降之后(10月下旬)则完全进入冬眠。常见2-3条蛇同居于一穴,也常和赤链蛇一起越冬。性较驯
良胆怯。以鼠类及蜥蜴类为食。交配期8-9月,卵生,在浙江金华地区7月产卵,卵径(65-84)mm×20mm,孵化期40-50天,初孵出仔蛇长(270-290)mm, 20天之后投饲小壁虎和出生数天的小白鼠,能够自己吞食。在饲养中曾发现双斑锦蛇(♂)与赤链蛇(♀)交配(何时新,1974)。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在陕西曾于海拔1000m的山区灌丛中采到(方荣盛等,1983)。

国内分布

河北、江苏(南京、镇江、昆山、宜兴、无锡、松江、崇明)、浙江(杭州、余杭、天目山、安吉、上虞、宁波、诸暨、金华、天台、遂昌)、安徽(宁国、霍山、芜湖、当涂、繁昌、南陵、宣城、郎溪、广德、歙县、休宁、贵池、东至)、江西(庐山)、山东、河南(新乡、内乡)、湖北(武昌)、四川(重庆、甘孜、金沙江畔、松潘)、陕西(周至)、甘肃(合水、西峰)。国外未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