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鸫

Turdus dissimilis   Blyth
   

  191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腾冲所采的标本)
雄性成鸟:颏自,整个头、颈和上胸黑色,上体余部为暗石板灰色,但与头部没有明显的界限;下胸、两胁、腋羽和翼下覆羽鲜橙棕色,下胸和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头侧和耳羽灰褐沾黄,具浅黄色羽干纹;上体橄榄褐。 颏、喉白色缀以少许较宽的黑褐色羽干纹,两侧羽干纹几连成线状;上胸橄榄褐,缀以黑褐色羽干纹;下体余部与雄鸟相似。
幼鸟(依据1964年6月24日采自云南保山标本):上体橄榄褐色,但头部微染黄色,头顶及上背具淡棕黄色羽干纹,耳羽浅棕白而杂以褐斑。翼上覆羽外翈橄榄棕,具橙棕色端斑,内翈暗褐色。颏、喉均自沾黄,两侧各具一条暗褐色纵纹;胸、腹鲜橙棕色,杂以黑褐色端斑,上胸端斑较稠密;腋羽亦鲜橙棕色;腹部及尾下覆羽黄白色。
虹膜褐色;嘴、脚等均呈蜡黄色。
量衡度 :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68 205 2l 116 8l 33
(62—76) (20l—212) (20—22) (115—122) (78—82) (32—34)
♀♀(6) 67(5) 200 20 117 76 3l
(60—73) (196—203) (19—21) (114—l20) (70—82) (29—32)
1♂(幼) 6l 200 17 114 82 32
1♀(幼) 67 190 18 112 80 32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两性相异。雄鸟上体除头、颈等黑色外,余部均为暗灰色;下体除颏白、喉及上胸等黑色外,余部均为深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下体除颏、喉白色具褐斑,上胸橄榄褐色外,余部与雄鸟相似。

生物学

生态 黑胸鸫栖息于海拔1 200一l700米丘陵地带,常见单个在坝区或低山丘陵地 带活动,多在乔木和灌丛间活动。
非常胆怯,隐蔽,几乎完全在林子里活动,在地面觅食,搜索在落叶层下的食物,以昆虫、蜗牛、蛞蝓和浆果等为食。吴至康等(1986)在贵州剖检13个鸟胃,其中6—8月的9个鸟胃中,内含物全为核果和草籽,另4胃中内含物有鞘翅目、直翅目和鳞翅目的成虫和幼虫;2个胃中为杂食。5—7月的2个胃中,一为昆虫,另一胃有蚂蚁、甲虫、毛虫、钉螺和果实等。
惊叫声,类似“tock,tock,tock……”的尖叫。在繁殖期,一种温甜而不很有力的歌声,在很远的距离就能听到。可持续几小时。
繁殖期5—6月。由苔藓构成的很精细杯状巢,内层由草、树根和少量泥粘合起来。巢通常建造在稠密的树权或高的灌木上,离地面1.0—1.5米,偶见在地面上。4—6月的睾丸膨大,约12×9毫米。每窝产3—4枚卵,卵色变化很大,从浅绿至皮黄,或多或少染有深红或紫红褐色块斑。卵(50枚)平均大小为26.8(20.2—29.0)×19.8(18.3—26.0)毫米(Baker,1824)。
两性共同承担营巢和孵卵工作。孵化期长短尚不清楚。 7—9月曾采到初飞的幼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1980)。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东部,印度阿萨姆邦,缅甸,泰国的极北部,老挝东北部和越南北部。

国内分布

国内终年留居贵州兴义、硐谱、安龙、望谟、册享、惠水,云南腾冲、盈江、潞西、怒江、永德、沧源、耿马、维西、孟连、景东、西双版纳、昆明、新平、绿春、蒙自、文山、富宁,广西(8月一任国荣、常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