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斑麻蜥

Eremias argus   Peters
   

  313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额鼻鳞2枚;前眶上鳞的长度短于后眶上鳞;眶下鳞不伸人上唇鳞之间。背上及肋部有纵行的白色眼斑及链状纹。
形态 体形圆长而略平扁,头体长44-62mm,尾长54-84mm。头稍扁而吻端圆钝,吻鳞五角形,邻接第一上唇鳞及鼻上鳞。鼻鳞3枚,鼻孔开口其间,左、右鼻上鳞在吻鳞后方彼此相接;鼻下鳞狭长,下接第一、第二上唇鳞;后鼻鳞分别与下鼻鳞及前颊鳞相接。额鼻鳞成对,紧接鼻上鳞之后。前额鳞2枚,比鼻上鳞大,外缘接颊鳞和第一枚上睫鳞。额鳞单枚似盾,长度等于鳞的前缘至吻端的距离,外侧后缘与第一眶上鳞相接,后方邻接额顶鳞。额顶鳞1对,内缘在中线互接,外侧与第二和第三眶上鳞相接,后方斜接顶鳞及顶间鳞。顶鳞是头背面最大的鳞片,长宽近似,内侧互相邻接,中间夹有小盾状的顶间鳞。无枕鳞。颊鳞2枚,前颊鳞小,介于鼻后鳞、后颊鳞和第二、第三上唇鳞之间;后颊鳞甚高大。眶上鳞2枚,后眶上鳞较大,后方有时有一较小的第三眶上鳞。上睫鳞4-7枚,第一枚最长,上方以1-2列粒鳞与眶上鳞相隔。下眼睑暗晦或半透明,覆有小鳞。眶下鳞3枚,第二枚长弧形具棱,下接第四一第六枚上唇鳞,但不伸达口缘。上唇鳞9-11枚,下唇鳞6-8 (9)枚。颞鳞细小似粒,然邻接顶鳞的4-5枚较大。有耳鳞,耳孔前缘无齿突。额片(4) 5 (6)对,第三对最大,前面3对在中线部连接,从颔片相接处到领围的一纵列鳞(17) 18-25枚;领围弧形,最后一列鳞大,后缘游离呈锯齿形。
背被细小的粒鳞。腹鳞矩形平扁,错落斜行呈棋格状,一横列鳞12-16枚,极少数为18枚。上臂前侧方被2行平滑的大鳞。后肢贴体前伸达腰中部或腋下,小腿背面之鳞与背鳞相同,腹面外侧的一纵列鳞甚大,内侧一列较小;趾下瓣有一纵列棱,外侧鳞上也具有脊趾端有爪;指、趾长的顺序均为4-3-2-5-1。每侧有股孔8-12个,左右两列股孔之间被(5) 6-9枚鳞片隔开。肛前覆有不规则小鳞,有时在后缘中部的鳞片略为膨大。尾形圆长,背面基部之鳞起棱,后部由狭长的棱鳞组成尾环,往后鳞少且小,终于尖细的尾稍。
背部褐黄色,头顶棕灰,颞 侧及上唇后缘各有1条浅色纵纹,在耳孔上下往后沿肩上至腰侧延伸或断裂成纵行的黑缘白斑,止于后肢基部;顶鳞外侧循体侧到尾之中段也有2列眼斑,或由此前后缀连而成白色链纹,纵纹之间有2列数目较少的黑缘白斑;四肢背面饰有白斑,尤以后脚更多。腹面黄白色。

大小

体形圆长而略平扁,头体长44-62mm,尾长54-84mm。

生物学

丽斑麻蜥栖息于平原、丘陵、草原、低山和农区等各种环境。由于分布极广,所以常与其他蜥类同栖一地:在东部有草蜥( Takydromus ),南部有石龙子(Eumeces),蜓蜥(Sphenomorphus)等,北部和西部则有沙蜥(Phrynocephalus)及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等。平时,常在灌丛或芨芨草堆周围活动,虽受惊扰也在原地迂回躲避,并不逃往远处,因此,活动范围不大。洞口扁圆形;洞道短小狭窄,全长20-30cm,终于盲端。剖胃所见全为昆虫。4月上旬出蛰,通常雄蜥的出蛰期早于雌性,性比约为1.2:1.0,直至出蛰后期性比才趋平衡。雄蜥出蛰时,成体精巢发育达全年最大体积,平均为38mm3; 5月份开始繁殖,雄蜥腹面呈现排红色或暗红色,用袭击的方式追逐雌蜥,咬住异性,并以全身卷抱其体强行交尾,遇惊扰时,雄蜥常咬住雌体拖往它处继续交尾。精巢体积因进人繁殖期和交尾而日趋缩小,到8月结束繁殖期时可降至全年中的最小体积,约8-9mm3,往后则再次增大,至冬眠前几乎已与翌年出蛰时的体积相等。
雌蜥于5-6月在洞的末端产卵,距地面120-240mm;每窝卵数2-4枚,偶见5枚,卵色黄白,壳质柔韧,卵径12.6-14.3mm * 6.7-8.7mm,平均重约0.8(0.7-0.91)g。卵经2个月左右自然孵化后,幼蜥于7月以卵齿叩破革质卵壳而出,体长24-25mm,尾长约30mm,俟体表干燥后即能快速爬动,并具刺激反应。10月冬眠,人蛰顺序也以雄蜥居先而雌性殿后。

生境信息

丽斑麻蜥栖息于平原、丘陵、草原、低山和农区等各种环境。由于分布极广,所以常与其他蜥类同栖一地:在东部有草蜥( Takydromus ),南部有石龙子(Eumeces),蜓蜥(Sphenomorphus)等,北部和西部则有沙蜥(Phrynocephalus)及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等。平时,常在灌丛或芨芨草堆周围活动,虽受惊扰也在原地迂回躲避,并不逃往远处,因此,活动范围不大。洞口扁圆形;洞道短小狭窄,全长20-30cm,终于盲端。剖胃所见全为昆虫。4月上旬出蛰,通常雄蜥的出蛰期早于雌性,性比约为1.2:1.0,直至出蛰后期性比才趋平衡。

繁殖特征

5月份开始繁殖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朝鲜,蒙古,俄罗斯(布利亚特一蒙古图瓦、伊尔库茨克)。

国内分布

遍及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东起黄、渤海沿岸和乌苏里江,往西经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止于荒漠边缘的贺兰山和河西走廊东缘的乌鞘岭,往南大致到达安徽和江苏北部,但在西部则可越过秦岭而到甘南的文县。东部虽有长江以南湖南长沙的分布记录,但尚需进一步查证。
黑龙江(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吉林(漫江、汪清、双辽、白城、胡家店、通榆)、辽宁(康平、大连、彰武、沈阳、北镇、盖县、丹东、凌源)、内蒙古(海拉尔、翁牛特旗、赤峰、通辽、正蓝旗、镶黄旗、东乌珠穆沁旗、阿巴哈纳尔旗、苏尼特左旗、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五原、托克托县、乌审旗、鄂托克旗、贺兰山、呼和浩特、美岱召)、河北(兴隆、北京、承德、康保、秦皇岛、东陵)、山酉(太原、清徐、运城、锁簧、宁武)、陕西(周至、榆林)、宁夏(盐池、银川)、甘肃(兰州、武山、文县、临泽、庆阳)、山东(烟台、青岛、泰安、济南、胶县)、河南(洛阳、开封)、江苏(邳县、徐州、赣榆、东海、滨海、淮阴、盐城)、浙江?、安徽(霍山、潜山、金寨、淮北、萧县)、湖南(长沙?)

分类讨论

丽斑麻蜥在我国有2个亚种,检索如下:
纵列的白色背斑间有黑色短纹相联……………………………西部亚种Eremias a. barbouri
纵列的白色背斑间无黑色短纹相联………………………………指名亚种Eremias a. arg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