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体型似山羊,体长93-103cm,尾长10-12cm,体重22-30kg。全身红棕色。背部色深,腹部较浅;颈背后背脊至尾基有条2cm宽的黑色纵纹。雌雄都有黑色的角,角长12-16cm,角尖光滑,其余部分有棱环。
生物学
生境与习性 林栖动物。栖于2000-4000m的空旷区或林缘多岩陡坡山地,活动范围也不大,但有季节垂直迁移,夏季在森林上缘的草甸或灌丛生活,冬季随雪线下降至混交林带活动。单独或成对或以3-4只的家族群在一起活动,主要以杂草及灌木嫩叶以及松萝、地衣为食。多在10、11、12及1月发情,发情周期20.2±4天,发情持续时间27.1±18.5小时,怀孕期223.8±2.4天。5-7月产仔,每胎1仔,1982年4月采获到春季出生的幼羚(张词祖,1993、1993a)。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在我国分布限于西藏东南部的察隅,波密及米林县(冯祚建等,1986);据张词祖提供资料,还分布在雅鲁藏布江畔的加查、朗县, 墨脱以及林芝等县,南伸至云南北部的怒江以西。已知分布区为北纬 27-29°30',东经94-98°之间的范围内。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1979年,上海动物园在西藏米林4500m的山顶上,共观察到3次6只,并组织活捕19只(成活7只),据此估计,在当地还有相对较高的密度和数量,但分布区相当狭小。据张词祖(1993)及尹秉高等(1993)1989年时估计总数量不足1500只,每年捕杀量超过200只。
饲养情况 赤斑羚仅上海动物园有饲养。他们于1981年从西藏林芝县捕获7只(3雄4雌)进行驯养。1984年开始繁殖,至1994年底,已先后繁殖成活24只,其中2只运往广州动物园饲养。至1995年3月,1981年的7头赤斑羚还有2雄2雌健在,2头雌性1995年又已怀孕,仍有繁殖能力。但估计1978年出生的一头雄羚已于1992年已经衰老。由此估计,赤斑羚的饲养寿命在16年以上。
致危因素 当地居民以赤斑羚皮做鼓袖为荣,也为食用而捕杀,对种群有致命影响,近年来对森林的采代加速,这将是对赤斑羚潜在的威协。现有保护措施 赤斑羚已被列为国家 I 级保护动物。已在其分布区内建立了国家级墨脱自然保护区(西藏,626km2)、察隅自然保护区(西藏,1014km2)、波密冈乡自然保护区(46km2)、东久保护区(西藏,22600公顷)。
保护措施建议 除保护好已有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和动物外,建议在米林、波密,林芝三县之间停止森林采伐,严禁捕杀。那里人口相对稀少,只要多作保护宣传,严格执法,是会有成效的。动物园的野外收集要有控制,现有动物园饲养种群的发展也应受到重视,可以考虑重点发展2-3个饲养繁殖种群,建立谱系,种群不宜过于分散。
饲养情况 赤斑羚仅上海动物园有饲养。他们于1981年从西藏林芝县捕获7只(3雄4雌)进行驯养。1984年开始繁殖,至1994年底,已先后繁殖成活24只,其中2只运往广州动物园饲养。至1995年3月,1981年的7头赤斑羚还有2雄2雌健在,2头雌性1995年又已怀孕,仍有繁殖能力。但估计1978年出生的一头雄羚已于1992年已经衰老。由此估计,赤斑羚的饲养寿命在16年以上。
致危因素 当地居民以赤斑羚皮做鼓袖为荣,也为食用而捕杀,对种群有致命影响,近年来对森林的采代加速,这将是对赤斑羚潜在的威协。现有保护措施 赤斑羚已被列为国家 I 级保护动物。已在其分布区内建立了国家级墨脱自然保护区(西藏,626km2)、察隅自然保护区(西藏,1014km2)、波密冈乡自然保护区(46km2)、东久保护区(西藏,22600公顷)。
保护措施建议 除保护好已有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和动物外,建议在米林、波密,林芝三县之间停止森林采伐,严禁捕杀。那里人口相对稀少,只要多作保护宣传,严格执法,是会有成效的。动物园的野外收集要有控制,现有动物园饲养种群的发展也应受到重视,可以考虑重点发展2-3个饲养繁殖种群,建立谱系,种群不宜过于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