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测量标本15尾;体长47~68mm。采自海南:三亚,陵水新村,文昌清澜,海口。
背鳍VI, I-9;臀鳍I-9;胸鳍17~18;腹鳍I-5;尾鳍4+15+3。纵列鳞27~29;横列鳞11~12;背鳍前鳞0。鳃耙1~2+6。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的4.2~4.8倍,为头长的3.1~3.5倍。头长为吻长的3.4~3.7倍,为眼径的3.1~3.8倍,为眼间隔的9.0~11.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1.8倍。
体延长,粗壮,侧扁;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直;尾柄中长,其长稍小于体高。头中大,圆钝,前部宽而平扁,背部稍隆起,侧扁,头宽大于头高。头部具6个感觉管孔(B', C, D, E, F, G)。颊部肌肉发达,凸出,具6纵行感觉乳突,其第二和第三感觉乳突线末端分叉(图546)。吻短而圆钝,吻长与眼径约相等或稍小于眼径,背缘圆凸。眼中大,背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眼下缘无放射状感觉乳突线,仅具1条由后斜向上颌后部的感觉乳突线(图546)。眼间隔狭窄,宽约为眼径的1/3,凹下。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接近于上唇;后鼻孔小,圆形,边缘隆起,紧位于眼前方正中。口中大,前位,斜裂。两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或稍前。上、下颌齿细小,尖锐,无犬齿,多行,排列稀疏,呈带状,外行齿稍扩大;下颌两侧中部最后1外行齿呈弯曲犬齿。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略厚,发达。舌游离,前端截形。鳃孔大,侧位,向头部腹面延伸,止于前鳃盖骨后缘下方稍前处。鳃盖骨上方有3个感觉管孔(H', K', L'),前鳃盖骨后缘无棘,具3个感觉管孔(M', N,O')(图546)。峡部稍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短小,略尖。
体被中大弱栉鳞,头的吻部、颊部、鳃盖部无鳞。项部亦无鳞,背鳍起点前方有颇宽的无鳞区。胸部、腹部及胸鳍基部均被小圆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高,基部短,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第一至第四鳍棘的末端多少呈丝状,以第二鳍棘最长,丝状,约为头长的一半至7/10,平放时,伸达(雄鱼)或不伸达(雌鱼)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略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部鳍条稍短,后部鳍条较长,最长的鳍条稍大于头长的1/2,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大,圆形,下侧位,鳍长等于或稍大于吻后头长,后缘不伸达肛门上方。腹鳍略短于胸鳍,圆形,膜盖发达,边缘凹入;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尾鳍长圆形,短于头长。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短钝。
液浸标本的头、体呈淡褐色,体侧正中有3~4个大黑斑,最后面的黑斑在尾鳍基底;背侧尚有2个或3个鞍状斑与体侧正中的大黑斑相间排列,以第一背鳍基底后部的最大且明显。各斑之间还杂以小型暗色斑点,项部有2条暗褐色宽横带,各带均有浅色虫状线纹。头侧由眼至上颌有一暗色长斑,眼下至口角后方及鳃盖上方均各有一暗色长斑。第一背鳍有2纵行暗斑,边缘暗色;第二背鳍有3~4纵行暗斑,边缘亦呈黑色。臀鳍有暗黑色边缘。尾鳍有3~5横行暗斑,边缘亦呈黑色。胸鳍基底常具2暗色大斑。
背鳍VI, I-9;臀鳍I-9;胸鳍17~18;腹鳍I-5;尾鳍4+15+3。纵列鳞27~29;横列鳞11~12;背鳍前鳞0。鳃耙1~2+6。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的4.2~4.8倍,为头长的3.1~3.5倍。头长为吻长的3.4~3.7倍,为眼径的3.1~3.8倍,为眼间隔的9.0~11.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1.8倍。
体延长,粗壮,侧扁;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直;尾柄中长,其长稍小于体高。头中大,圆钝,前部宽而平扁,背部稍隆起,侧扁,头宽大于头高。头部具6个感觉管孔(B', C, D, E, F, G)。颊部肌肉发达,凸出,具6纵行感觉乳突,其第二和第三感觉乳突线末端分叉(图546)。吻短而圆钝,吻长与眼径约相等或稍小于眼径,背缘圆凸。眼中大,背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眼下缘无放射状感觉乳突线,仅具1条由后斜向上颌后部的感觉乳突线(图546)。眼间隔狭窄,宽约为眼径的1/3,凹下。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接近于上唇;后鼻孔小,圆形,边缘隆起,紧位于眼前方正中。口中大,前位,斜裂。两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或稍前。上、下颌齿细小,尖锐,无犬齿,多行,排列稀疏,呈带状,外行齿稍扩大;下颌两侧中部最后1外行齿呈弯曲犬齿。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略厚,发达。舌游离,前端截形。鳃孔大,侧位,向头部腹面延伸,止于前鳃盖骨后缘下方稍前处。鳃盖骨上方有3个感觉管孔(H', K', L'),前鳃盖骨后缘无棘,具3个感觉管孔(M', N,O')(图546)。峡部稍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短小,略尖。
体被中大弱栉鳞,头的吻部、颊部、鳃盖部无鳞。项部亦无鳞,背鳍起点前方有颇宽的无鳞区。胸部、腹部及胸鳍基部均被小圆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高,基部短,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第一至第四鳍棘的末端多少呈丝状,以第二鳍棘最长,丝状,约为头长的一半至7/10,平放时,伸达(雄鱼)或不伸达(雌鱼)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略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部鳍条稍短,后部鳍条较长,最长的鳍条稍大于头长的1/2,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大,圆形,下侧位,鳍长等于或稍大于吻后头长,后缘不伸达肛门上方。腹鳍略短于胸鳍,圆形,膜盖发达,边缘凹入;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尾鳍长圆形,短于头长。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短钝。
液浸标本的头、体呈淡褐色,体侧正中有3~4个大黑斑,最后面的黑斑在尾鳍基底;背侧尚有2个或3个鞍状斑与体侧正中的大黑斑相间排列,以第一背鳍基底后部的最大且明显。各斑之间还杂以小型暗色斑点,项部有2条暗褐色宽横带,各带均有浅色虫状线纹。头侧由眼至上颌有一暗色长斑,眼下至口角后方及鳃盖上方均各有一暗色长斑。第一背鳍有2纵行暗斑,边缘暗色;第二背鳍有3~4纵行暗斑,边缘亦呈黑色。臀鳍有暗黑色边缘。尾鳍有3~5横行暗斑,边缘亦呈黑色。胸鳍基底常具2暗色大斑。
生物学
云斑裸颊虾虎鱼为暖水性沿岸小型有毒鱼类,生活于河口咸、淡水水域港湾、砂岸、红树林及沿海砂泥地的环境中,常停栖于底部,较少游动。食肉性,以底栖动物、小型鱼、虾、有机碎屑为食。体长一般为80~120mm,大者达180mm。
早在1900年,在菲律宾即己发现云斑裸颊虾虎鱼为有毒虾虎鱼类。现已查明该鱼含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 25kg的鱼可提制30mg的结晶河豚毒素。实验发现,将该鱼分别饲养于盐度为50‰、25‰的海水中,其含毒量均无大的差异。在投饵方面,一组喂以含河豚毒素的牛肝,另一组饲以不含河豚毒素的牛肝,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这两组的含毒量无显著差异,说明该鱼的含毒量不因海水盐度和饵料的不同而受到影响。
台湾学者(Lin et al., 2000)经调查研究,发现云斑裸颊虾虎鱼几乎全都有毒,含毒个体占采集总标本数量的比例高达93%。从产地看,采自中、南部沿岸的澎湖、屏东和苗栗者有毒个体分别占采集标本的100%, 98%和88%,尤以采自屏东者最毒,毒力2379MU/g,毒量高达8060MU/尾,为剧毒种;采自东北部宜兰的个体基本无毒。从季节看,以冬季至翌年早春含毒量最高。体内含毒部位以鳍及头部为高,达220MU/g和205MU/g,其后依次为内脏(169MU/g)、生殖腺(162MU/g)、肌肉(139MU/g)和皮肤(137MU/g)。在冬季如果吃2尾采自屏东的云斑裸颊虾虎鱼可导致死亡。一般食后0.5~4h发病,伴有呕吐、瘫痪、呼吸麻痹,死亡率高。在日本西表岛(Iriomote),村民常用该鱼作为诱饵杀灭老鼠。在奄美大岛(Amami-Oshima),居民曾用该鱼喂鸡及猪,鸡和猪均在短时间内死亡。
1956年3月6日,台湾屏东县东港镇有2居民煮食云斑裸颊虾虎鱼,食后不久有异常感,头阵痛,口吐白沫,5h后1人死亡,另外1人捡回了一条命。1958年2月,高雄县新竹港1渔民食该鱼中毒,入院抢救后才得以康复,将残食喂猫,数头猫均死亡,将鱼干喂鸡,鸡也于2h内死亡。1958年9月,在台湾屏东县东港发生误食该鱼引起该县第二次中毒事件,造成2人死亡的案例,将鱼喂鸭也发生毙死现象。其后,在1994年及1997年分别在新竹和高雄又发生2人及3人误食该鱼引起中毒的案例(伍汉霖等,2002)。
1985年5月,笔者(伍汉霖)在海南三亚采集鱼类标本时,曾发生渔民进食该鱼的中毒事例:三亚西洲岛2渔民捕获少量云斑裸颊虾虎鱼,将该鱼煮食,不久即感到恶心、呕吐,伴有阵发性头痛,随后口、舌、唇部麻痹。幸中毒轻,经卫生所救治后得以康复。2007年3月,广东湛江徐闻村民因进食该鱼1人死亡。
早在1900年,在菲律宾即己发现云斑裸颊虾虎鱼为有毒虾虎鱼类。现已查明该鱼含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 25kg的鱼可提制30mg的结晶河豚毒素。实验发现,将该鱼分别饲养于盐度为50‰、25‰的海水中,其含毒量均无大的差异。在投饵方面,一组喂以含河豚毒素的牛肝,另一组饲以不含河豚毒素的牛肝,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这两组的含毒量无显著差异,说明该鱼的含毒量不因海水盐度和饵料的不同而受到影响。
台湾学者(Lin et al., 2000)经调查研究,发现云斑裸颊虾虎鱼几乎全都有毒,含毒个体占采集总标本数量的比例高达93%。从产地看,采自中、南部沿岸的澎湖、屏东和苗栗者有毒个体分别占采集标本的100%, 98%和88%,尤以采自屏东者最毒,毒力2379MU/g,毒量高达8060MU/尾,为剧毒种;采自东北部宜兰的个体基本无毒。从季节看,以冬季至翌年早春含毒量最高。体内含毒部位以鳍及头部为高,达220MU/g和205MU/g,其后依次为内脏(169MU/g)、生殖腺(162MU/g)、肌肉(139MU/g)和皮肤(137MU/g)。在冬季如果吃2尾采自屏东的云斑裸颊虾虎鱼可导致死亡。一般食后0.5~4h发病,伴有呕吐、瘫痪、呼吸麻痹,死亡率高。在日本西表岛(Iriomote),村民常用该鱼作为诱饵杀灭老鼠。在奄美大岛(Amami-Oshima),居民曾用该鱼喂鸡及猪,鸡和猪均在短时间内死亡。
1956年3月6日,台湾屏东县东港镇有2居民煮食云斑裸颊虾虎鱼,食后不久有异常感,头阵痛,口吐白沫,5h后1人死亡,另外1人捡回了一条命。1958年2月,高雄县新竹港1渔民食该鱼中毒,入院抢救后才得以康复,将残食喂猫,数头猫均死亡,将鱼干喂鸡,鸡也于2h内死亡。1958年9月,在台湾屏东县东港发生误食该鱼引起该县第二次中毒事件,造成2人死亡的案例,将鱼喂鸭也发生毙死现象。其后,在1994年及1997年分别在新竹和高雄又发生2人及3人误食该鱼引起中毒的案例(伍汉霖等,2002)。
1985年5月,笔者(伍汉霖)在海南三亚采集鱼类标本时,曾发生渔民进食该鱼的中毒事例:三亚西洲岛2渔民捕获少量云斑裸颊虾虎鱼,将该鱼煮食,不久即感到恶心、呕吐,伴有阵发性头痛,随后口、舌、唇部麻痹。幸中毒轻,经卫生所救治后得以康复。2007年3月,广东湛江徐闻村民因进食该鱼1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