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尾阿丽蝇

Aldrichina grahami   Aldrich
   

  489  浏览



形态描述

♂:体长8.0—11.0毫米。头部:复眼裸,额宽率0.14,在额的最狭部,间额约为一侧额的2倍宽或过之;颊灰黑色有粉被,触角芒羽状,略稀,上侧纤毛稍短些,裸端约占芒长的1/8—1/4。头部除后头中下部散生淡黄色毛外,所有的鬃和毛都是黑色的。胸部:底色黑,有粉被,中胸盾片前中央有3条特征性的黑色纵条,前气门深橙黄色或暗棕色,中鬃3+3(在大多数个体中缝前第1对鬃较弱,背中鬃3+3,翅内鬃0+2,肩后鬃3,小盾侧缘鬃一般为4对,腹侧片鬃2:1。翅透明,带极淡的暗色,下腋瓣淡黄褐色,有淡黄白色边,上面大部疏生棕色长纤毛,上腋瓣和下腋瓣同色,但具褐色缨缘。足:黑色或棕黑色。腹部一般呈暗绿青色,有灰白色粉被。雄性生殖腹节外露,平时向前反折在腹下,形成黑色球形巨大的膨腹端,第二至四各腹板短而阔,像百叶窗那样叠着。雄性尾器:第五腹板大而阔,向腹面隆起,侧叶内方有一对向后外方的突起,第九背板巨大,背部长,第九腹板有背翼,有时还有腹翼,后臂在后方愈合,侧尾叶为坚强的长而反曲的杆,基部呈角形突出于后方,端部的前缘有小棘列,尖端有1向前钩曲的爪,系杆前后端稍尖,中段宽而稍微扭曲;肛尾叶退化得很小,基部垫状,生刚毛,端部细,夹在侧尾叶间,左右相并合:阳基内骨有发达的正中翼,前阳基侧突宽,端部圆,在它的后侧近端部生1刚毛,后方有1隆起,上生4或5个刚毛,后阳基侧突和前阳基侧突长度相仿,无鬃;阳基后突细长;下阳体骨化部窄,侧阳体端部细,端阳体稍向后屈。射精器小骨稍开展
♀:体长约10.6毫米。额宽率为0.42,间额约为一侧额的2.5倍。♀性腹部的色泽有时比♂性微倾向青色,粉被的斑状分布较明显。♀性尾器:第五腹板大,宽度常超过第六背板上第六气门之间的距离,状如倒置的梨形,后侧缘附近的刚毛粗短而强大,后缘无长刚毛,第六背板骨化部分呈W字形或蝶形,后缘及侧缘常不骨化,因此两对气门常不和骨化部分相接,缘鬃列不整齐,后侧角约为130°,第六背板前方的节间膜上常有分布不规则的骨化点,第七背板的左右两骨化部分远离,并列成倒人字形,第八背板骨化极弱,第六腹板锚形,后侧缘略圆,轮廓长圆形,第七腹板在后侧部不骨化,骨化部呈楔形,受精囊稍长,常无乳头

大小

♂:体长8.0—11.0毫米。♀:体长约10.6毫米。

生物学

幼虫主要滋生于人粪,特别是积有半稀或稀人粪尿的人粪坑、粪缸或毛厕中,陈粪中则较少。它是春季和初夏(4—5月)粪缸中的主要种类之一。也滋生在兽骨、毛、皮等腐败动物质堆积中,动物尸体中,垃圾中,牛、猪等畜粪中在上海,除8月外,各个月份都有采获成蝇的记录;一年中成虫最早出现记录为1月24日,最早产卵日期的记录为2月24日(1953年,当时气温12℃);2月下旬,越冬的前蛹期幼虫开始化蛹,3月大量羽化,5—6月为成蝇出现盛期,炎夏差不多绝迹,初秋也很少见到,到11月再度出现一个繁殖期,以蛹和前蛹期幼虫越冬,稍暖的冬日,偶然也能见到成蝇出现。每次产卵140—270个。平均室温20℃时用鱼肉在室内饲育自卵发育到成蝇羽化历时19天(卵期1天,一龄幼虫1天,二龄1天,三龄3天,前蛹2—3天,蛹期9—10天);当平均室温25℃时同样的发育过程只需15天;但平均室温16℃时要39天。成蝇寿命在笼饲情况下最高记录为29天(堤氏在日本东京的饲育,雌蝇的寿命达85天)。关于本种的最适温度问题,Thomas(1951)在重庆的观察称在15—20℃之间,但依范滋德在1953年于上海调查和参考各地季节分布材料,在月平均温度3—26℃之间的各个月份成蝇都有出现可能,当超过这些界限的月份,成蝇即匿迹。适温范围为10—25℃,最适温大致在20℃上下。气温在30℃以上时,极少见成蝇活动。对低温抵抗力强,堤氏(1942)在冬季饲育,屡次遇到温度降到零下,但成蝇很少死亡。关于它如何度过年周期中的高温阶段,据仓桥弘等(1984)在日本东京市内调查后认为本种以雌成虫越夏,越夏场所不明,在夏季未见诱到雄性,想来所有的雄蝇在夏季过程中死去,残存下来的已受精的雌蝇在9月中旬天气转凉时进入摄食活动和产卵活动,这在初秋产卵的一代经过1—l.5月的发育,在晚秋羽化;产卵稍迟的这部分晚秋世代随着秋季急速降温而延迟发育,遂以前蛹或蛹越冬;冬季虽能采到少数雌蝇,那是晚秋所羽化而残存下来的;在较暖场所化蛹的羽化也较早,但当地的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范滋德于1953年3—4月在上海观察,成蝇在一天内的活动周期晴天的活动高峰偏在上午10—11时左右,并见有交尾活动。成蝇有喜室外性,常见出没在垃圾堆、厕所、人畜粪便上、动物尸体上以及有蚜虫或开花的植物上;亦喜接触人类食物,在室外作笼诱试验:水果、糖食、烧饼、甜面酱、剩余菜肴、生鱼等对本种都有诱引力。成蝇不大进入家屋,到盛期气温较高时遂有飞人室内的。由于幼虫粪生,成蝇既接触秽物,又能飞集到人类食物上,因此在流行病学上对它应予注意。清水等(1965)证实本种成蝇可携带小儿下痢变形杆菌。
本种的卵和三龄幼虫,范滋德(1957)描述如下:
卵:乳白色,长1.4毫米,背面平直,前端略尖,后端圆。表面有多边形(大多为六角形)格子纹的雕刻。背隆线在后端相连,背隆线间距向前渐宽,在前端背隆线稍高出而呈翼状。三龄幼虫:大形,呈微黄的白色。体长在蜕皮时为7毫米,成熟时达17毫米(均依液浸标本)。表皮柔软,棘小形。在生活状态下,胸部和腹部前方背面中央可见有泡状阴影。口咽器:口钩基部呈长方形,端部长为基部长的1.5倍;咽骨背角上缘中部稍向上凸出,咽骨腹角并不明显地向下后方延长。前气门具7—10个孔突。后气门稍呈竖长圆形,横径0.29毫米左右,气门环狭,呈棕色,钮部淡色,略向外方凸出。后突起群周围各突粗大,呈锥形;亚背突上侧突间距大致和背突亚背突间距等宽;腹突中等大,腹突间距略与腹突亚腹突间距相等。后表面周围具白色纤毛组成的环形的带,亚腹突外侧亦有纤毛列;第八腹节背部平滑。第七腹节棘环在侧板卜方中断。第九腹节腹面的前方棘群沿正中线上的棘列数常为2—3排。肛疣与亚肛疠间有棘群。

生境信息

幼虫主要滋生于人粪,特别是积有半稀或稀人粪尿的人粪坑、粪缸或毛厕中,陈粪中则较少。它是春季和初夏(4—5月)粪缸中的主要种类之一。也滋生在兽骨、毛、皮等腐败动物质堆积中,动物尸体中,垃圾中,牛、猪等畜粪中在上海,除8月外,各个月份都有采获成蝇的记录;一年中成虫最早出现记录为1月24日,最早产卵日期的记录为2月24日(1953年,当时气温12℃);2月下旬,越冬的前蛹期幼虫开始化蛹,3月大量羽化,5—6月为成蝇出现盛期,炎夏差不多绝迹,初秋也很少见到,到11月再度出现一个繁殖期,以蛹和前蛹期幼虫越冬,稍暖的冬日,偶然也能见到成蝇出现。每次产卵140—270个。平均室温20℃时用鱼肉在室内饲育自卵发育到成蝇羽化历时19天(卵期1天,一龄幼虫1天,二龄1天,三龄3天,前蛹2—3天,蛹期9—10天);当平均室温25℃时同样的发育过程只需15天;但平均室温16℃时要39天。成蝇寿命在笼饲情况下最高记录为29天(堤氏在日本东京的饲育,雌蝇的寿命达85天)。关于本种的最适温度问题,Thomas(1951)在重庆的观察称在15—20℃之间,但依范滋德在1953年于上海调查和参考各地季节分布材料,在月平均温度3—26℃之间的各个月份成蝇都有出现可能,当超过这些界限的月份,成蝇即匿迹。适温范围为10—25℃,最适温大致在20℃上下。气温在30℃以上时,极少见成蝇活动。对低温抵抗力强,堤氏(1942)在冬季饲育,屡次遇到温度降到零下,但成蝇很少死亡。关于它如何度过年周期中的高温阶段,据仓桥弘等(1984)在日本东京市内调查后认为本种以雌成虫越夏,越夏场所不明,在夏季未见诱到雄性,想来所有的雄蝇在夏季过程中死去,残存下来的已受精的雌蝇在9月中旬天气转凉时进入摄食活动和产卵活动,这在初秋产卵的一代经过1—l.5月的发育,在晚秋羽化;产卵稍迟的这部分晚秋世代随着秋季急速降温而延迟发育,遂以前蛹或蛹越冬;冬季虽能采到少数雌蝇,那是晚秋所羽化而残存下来的;在较暖场所化蛹的羽化也较早,但当地的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范滋德于1953年3—4月在上海观察,成蝇在一天内的活动周期晴天的活动高峰偏在上午10—11时左右,并见有交尾活动。成蝇有喜室外性,常见出没在垃圾堆、厕所、人畜粪便上、动物尸体上以及有蚜虫或开花的植物上;亦喜接触人类食物,在室外作笼诱试验:水果、糖食、烧饼、甜面酱、剩余菜肴、生鱼等对本种都有诱引力。成蝇不大进入家屋,到盛期气温较高时遂有飞人室内的。由于幼虫粪生,成蝇既接触秽物,又能飞集到人类食物上,因此在流行病学上对它应予注意。清水等(1965)证实本种成蝇可携带小儿下痢变形杆菌。

国外分布

朝鲜半岛,日本,原苏联(远东、西伯利亚东部),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和俄勒冈州西北部,据文献记载系由中国移入)

国内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酒泉、高台、张掖、武威、兰州、永靖、陇西、武都),青海(大通、互助、民和、西宁、湟中、湟源、刚察、泽库、德令哈、格尔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模式产地:叙府,即宜宾;松潘、红原、马尔康、理县、甘孜、康定、庐定、贡嘎山、雅江、巴塘、乡城),贵州,云南(德钦、丽江、维西、昆明、兰坪、云龙、泸水、保山,龙陵、墨江、永平、弥渡、石屏、楚雄、禄丰、建水、景东、蒙自、普洱、下关),福建,台湾(阿里山),广东(广州、大雾岭、湛江、汕头、沿海岛屿),海南(那大),广西(桂林),西藏(波密、林芝、墨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