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采自乌鲁木齐东郊的标本)
成鸟:两性相似。自头顶至尾羽均灰棕色,各羽有粗著的黑褐色纵轴斑,其周围棕褐色,羽缘灰棕色,由此上体形成黑褐色和灰棕色两色斑杂状。初级飞羽棕褐色,内翈多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棕白色;肩部翅覆羽棕栗色,内侧翅覆羽杂有不明显的白色横纹;翅下覆羽亦棕褐色,无斑点。眉纹、头侧灰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颏、喉棕白色,胸棕灰色;自后胸、两胁、腋羽至尾下覆羽和腿覆羽有明显的棕褐色与棕白色相间的粗横纹,尾下覆羽的棕白色横纹很宽。腹棕白色。雌鸟上体的棕色较明显,眉纹较灰较窄。
幼鸟:头侧、前颈和胸部不是灰色,而是棕褐色,有时胸部具白点,两胁条纹不明显。
虹膜棕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腿和脚角褐色,爪淡。
量衡度 (mm,g;据马鸣等,2000)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嘴基高 翅 尾 中趾(不连爪) 跗蹠
♂ 153 252 22.5 12 144 50 38 42
成鸟:两性相似。自头顶至尾羽均灰棕色,各羽有粗著的黑褐色纵轴斑,其周围棕褐色,羽缘灰棕色,由此上体形成黑褐色和灰棕色两色斑杂状。初级飞羽棕褐色,内翈多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棕白色;肩部翅覆羽棕栗色,内侧翅覆羽杂有不明显的白色横纹;翅下覆羽亦棕褐色,无斑点。眉纹、头侧灰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颏、喉棕白色,胸棕灰色;自后胸、两胁、腋羽至尾下覆羽和腿覆羽有明显的棕褐色与棕白色相间的粗横纹,尾下覆羽的棕白色横纹很宽。腹棕白色。雌鸟上体的棕色较明显,眉纹较灰较窄。
幼鸟:头侧、前颈和胸部不是灰色,而是棕褐色,有时胸部具白点,两胁条纹不明显。
虹膜棕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腿和脚角褐色,爪淡。
量衡度 (mm,g;据马鸣等,2000)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嘴基高 翅 尾 中趾(不连爪) 跗蹠
♂ 153 252 22.5 12 144 50 38 42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小型涉禽。上体灰棕色,有黑褐色纵斑纹,眉纹及头侧灰色;翅覆羽棕褐色,内侧覆羽棕栗色有不明显的白色横纹。胸棕灰色,后胸、两胁、尾下覆羽和腿覆羽有明显的棕褐色与棕白色相间的粗横纹。
大小
量衡度 (mm,g;据马鸣等,2000)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嘴基高 翅 尾 中趾(不连爪) 跗蹠
♂ 153 252 22.5 12 144 50 38 42;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嘴基高 翅 尾 中趾(不连爪) 跗蹠
♂ 153 252 22.5 12 144 50 38 42;
生物学
长脚秧鸡是草地生活型鸟类。在新疆栖息于海拔600—3 700 m的山前绿洲、河谷地带和亚高山草原,常见于胡麻地、苜蓿、麦地和水域附近的杂草丛中。在6—7月收割季节亦会躲入杂草丛生的果园和田间灌丛内。善于藏匿,很难发现,但其鸣叫声十分独特,两声一度,大而嘶哑,如“krek,krek”,在野外可根据其鸣叫声辨别和寻找。白天多在浓密草丛中,黎明和黄昏出来活动,雨后和下小雨时最活跃,如遇敌害,即快速奔跑或飞行一段距离再进入草丛中。越冬地的栖息地主要是干草地和无树大草原,多单个活动,不集群。杂食性,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如蚯蚓、软体动物、马陆、蜘蛛和昆虫(包括鞘翅目、双翅目、革翅目、直翅目、蜻蜓目和膜翅目)、小青蛙、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等。马鸣在乌鲁木齐市近郊(43°52′N,87°34′E,海拔640 m)获得的1号雄鸟,剖胃内容物为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等昆虫,还有水生昆虫的幼虫,少量植物碎片及垃圾中的碳粒;植物性食物主要是绿色部分和种子,特别是草籽和谷粒。在越冬地的食性与繁殖地相似,在南非吃蚂蚁、白蚁和蜣螂。能用喙探寻,移走枯枝落叶,对活动的猎物能追逐捕食。
繁殖期4—8月。1930年5月18日至27日,Ludlow 在伊犁特克斯河流域采集到4号标本,6月6日又在特克斯(科克铁列克)发现1巢,含3枚卵;2000年6月24日在乌鲁木齐市近郊获得的雄鸟,曾见其在深草丛中追逐黑水鸡表现出占区行为,解剖所见其睾丸十分膨大。单配制。在繁殖季节前,与以前的配偶形成单配,但定期发生多配,雄鸟可和2只或2只以上的雌鸟交配,与其中1只雌鸟住到前半个产卵期后又另觅配偶。在有灌木或杂草的草地上营巢,巢内衬有枯树叶,常将周围的植物顶端折弯形成疏松的顶蓬,巢的大小直径为12—15 cm,深3—4 cm,可能仅由雌鸟筑成。每窝产卵常为8—12枚(范围6—14枚),仅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6—19天,雏鸟同时孵出。早成鸟,出壳后就能离巢,仅由雌鸟照顾。雏鸟出壳后3—4天可自行觅食,在长出飞羽时或之前就可独立生活。34—38日龄长出飞羽,可飞行时开始换羽,1个月以后完成换羽,1岁可开始繁殖。在西欧通常每年产2窝卵,第1窝卵在6月中旬孵出,第2窝卵在7月下旬孵出,当卵丢失时可补充产卵。
长脚秧鸡是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在新疆为夏候鸟(4月下旬迁来,10月迁走)或旅鸟,在阿尔泰地区哈巴河县、布尔津县观察到途经个体,在帕米尔高原的苏巴士(海拔3700—4 100 m),Ludlow曾于1931年9月17日获得1号标本,认为其可能是在迁徙途中经过此地。在欧洲的种群,秋季8—11月(9月为高峰期)大部分从地中海东侧经埃及、部分从地中海西侧经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直接飞越地中海到达非洲越冬。古北区东部种群向西南飞经阿拉伯海和红海进入埃及和苏丹。大多数在11月下旬至12月到达非洲中部和南部,于2月下旬至4月离开越冬地。在冰岛,格陵兰,北美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有迷鸟的记载。长脚秧鸡在世界范围内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的易危等级(IUCN,2000),在中国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初步估计在新疆种群数量为1 500—3 000只(马鸣等,2000)。
繁殖期4—8月。1930年5月18日至27日,Ludlow 在伊犁特克斯河流域采集到4号标本,6月6日又在特克斯(科克铁列克)发现1巢,含3枚卵;2000年6月24日在乌鲁木齐市近郊获得的雄鸟,曾见其在深草丛中追逐黑水鸡表现出占区行为,解剖所见其睾丸十分膨大。单配制。在繁殖季节前,与以前的配偶形成单配,但定期发生多配,雄鸟可和2只或2只以上的雌鸟交配,与其中1只雌鸟住到前半个产卵期后又另觅配偶。在有灌木或杂草的草地上营巢,巢内衬有枯树叶,常将周围的植物顶端折弯形成疏松的顶蓬,巢的大小直径为12—15 cm,深3—4 cm,可能仅由雌鸟筑成。每窝产卵常为8—12枚(范围6—14枚),仅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6—19天,雏鸟同时孵出。早成鸟,出壳后就能离巢,仅由雌鸟照顾。雏鸟出壳后3—4天可自行觅食,在长出飞羽时或之前就可独立生活。34—38日龄长出飞羽,可飞行时开始换羽,1个月以后完成换羽,1岁可开始繁殖。在西欧通常每年产2窝卵,第1窝卵在6月中旬孵出,第2窝卵在7月下旬孵出,当卵丢失时可补充产卵。
长脚秧鸡是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在新疆为夏候鸟(4月下旬迁来,10月迁走)或旅鸟,在阿尔泰地区哈巴河县、布尔津县观察到途经个体,在帕米尔高原的苏巴士(海拔3700—4 100 m),Ludlow曾于1931年9月17日获得1号标本,认为其可能是在迁徙途中经过此地。在欧洲的种群,秋季8—11月(9月为高峰期)大部分从地中海东侧经埃及、部分从地中海西侧经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直接飞越地中海到达非洲越冬。古北区东部种群向西南飞经阿拉伯海和红海进入埃及和苏丹。大多数在11月下旬至12月到达非洲中部和南部,于2月下旬至4月离开越冬地。在冰岛,格陵兰,北美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有迷鸟的记载。长脚秧鸡在世界范围内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的易危等级(IUCN,2000),在中国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初步估计在新疆种群数量为1 500—3 000只(马鸣等,2000)。
生境信息
长脚秧鸡是草地生活型鸟类。在新疆栖息于海拔600—3 700 m的山前绿洲、河谷地带和亚高山草原,常见于胡麻地、苜蓿、麦地和水域附近的杂草丛中。在6—7月收割季节亦会躲入杂草丛生的果园和田间灌丛内。善于藏匿,很难发现,但其鸣叫声十分独特,两声一度,大而嘶哑,如“krek,krek”,在野外可根据其鸣叫声辨别和寻找。白天多在浓密草丛中,黎明和黄昏出来活动,雨后和下小雨时最活跃,如遇敌害,即快速奔跑或飞行一段距离再进入草丛中。越冬地的栖息地主要是干草地和无树大草原,多单个活动,不集群。杂食性,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如蚯蚓、软体动物、马陆、蜘蛛和昆虫(包括鞘翅目、双翅目、革翅目、直翅目、蜻蜓目和膜翅目)、小青蛙、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等。马鸣在乌鲁木齐市近郊(43°52′N,87°34′E,海拔640 m)获得的1号雄鸟,剖胃内容物为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等昆虫,还有水生昆虫的幼虫,少量植物碎片及垃圾中的碳粒;植物性食物主要是绿色部分和种子,特别是草籽和谷粒。在越冬地的食性与繁殖地相似,在南非吃蚂蚁、白蚁和蜣螂。能用喙探寻,移走枯枝落叶,对活动的猎物能追逐捕食。
繁殖期4—8月。1930年5月18日至27日,Ludlow 在伊犁特克斯河流域采集到4号标本,6月6日又在特克斯(科克铁列克)发现1巢,含3枚卵;2000年6月24日在乌鲁木齐市近郊获得的雄鸟,曾见其在深草丛中追逐黑水鸡表现出占区行为,解剖所见其睾丸十分膨大。单配制。在繁殖季节前,与以前的配偶形成单配,但定期发生多配,雄鸟可和2只或2只以上的雌鸟交配,与其中1只雌鸟住到前半个产卵期后又另觅配偶。在有灌木或杂草的草地上营巢,巢内衬有枯树叶,常将周围的植物顶端折弯形成疏松的顶蓬,巢的大小直径为12—15 cm,深3—4 cm,可能仅由雌鸟筑成。每窝产卵常为8—12枚(范围6—14枚),仅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6—19天,雏鸟同时孵出。早成鸟,出壳后就能离巢,仅由雌鸟照顾。雏鸟出壳后3—4天可自行觅食,在长出飞羽时或之前就可独立生活。34—38日龄长出飞羽,可飞行时开始换羽,1个月以后完成换羽,1岁可开始繁殖。在西欧通常每年产2窝卵,第1窝卵在6月中旬孵出,第2窝卵在7月下旬孵出,当卵丢失时可补充产卵。
长脚秧鸡是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在新疆为夏候鸟(4月下旬迁来,10月迁走)或旅鸟,在阿尔泰地区哈巴河县、布尔津县观察到途经个体,在帕米尔高原的苏巴士(海拔3700—4 100 m),Ludlow曾于1931年9月17日获得1号标本,认为其可能是在迁徙途中经过此地。在欧洲的种群,秋季8—11月(9月为高峰期)大部分从地中海东侧经埃及、部分从地中海西侧经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直接飞越地中海到达非洲越冬。古北区东部种群向西南飞经阿拉伯海和红海进入埃及和苏丹。大多数在11月下旬至12月到达非洲中部和南部,于2月下旬至4月离开越冬地。在冰岛,格陵兰,北美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有迷鸟的记载。长脚秧鸡在世界范围内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的易危等级(IUCN,2000),在中国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初步估计在新疆种群数量为1 500—3 000只(马鸣等,2000)。
繁殖期4—8月。1930年5月18日至27日,Ludlow 在伊犁特克斯河流域采集到4号标本,6月6日又在特克斯(科克铁列克)发现1巢,含3枚卵;2000年6月24日在乌鲁木齐市近郊获得的雄鸟,曾见其在深草丛中追逐黑水鸡表现出占区行为,解剖所见其睾丸十分膨大。单配制。在繁殖季节前,与以前的配偶形成单配,但定期发生多配,雄鸟可和2只或2只以上的雌鸟交配,与其中1只雌鸟住到前半个产卵期后又另觅配偶。在有灌木或杂草的草地上营巢,巢内衬有枯树叶,常将周围的植物顶端折弯形成疏松的顶蓬,巢的大小直径为12—15 cm,深3—4 cm,可能仅由雌鸟筑成。每窝产卵常为8—12枚(范围6—14枚),仅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6—19天,雏鸟同时孵出。早成鸟,出壳后就能离巢,仅由雌鸟照顾。雏鸟出壳后3—4天可自行觅食,在长出飞羽时或之前就可独立生活。34—38日龄长出飞羽,可飞行时开始换羽,1个月以后完成换羽,1岁可开始繁殖。在西欧通常每年产2窝卵,第1窝卵在6月中旬孵出,第2窝卵在7月下旬孵出,当卵丢失时可补充产卵。
长脚秧鸡是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在新疆为夏候鸟(4月下旬迁来,10月迁走)或旅鸟,在阿尔泰地区哈巴河县、布尔津县观察到途经个体,在帕米尔高原的苏巴士(海拔3700—4 100 m),Ludlow曾于1931年9月17日获得1号标本,认为其可能是在迁徙途中经过此地。在欧洲的种群,秋季8—11月(9月为高峰期)大部分从地中海东侧经埃及、部分从地中海西侧经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直接飞越地中海到达非洲越冬。古北区东部种群向西南飞经阿拉伯海和红海进入埃及和苏丹。大多数在11月下旬至12月到达非洲中部和南部,于2月下旬至4月离开越冬地。在冰岛,格陵兰,北美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有迷鸟的记载。长脚秧鸡在世界范围内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的易危等级(IUCN,2000),在中国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初步估计在新疆种群数量为1 500—3 000只(马鸣等,2000)。
海拔范围
在新疆栖息于海拔600—3 700 m的山前绿洲、河谷地带和亚高山草原,常见于胡麻地、苜蓿、麦地和水域附近的杂草丛中。
繁殖特征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从欧洲西部的大不列颠岛,向西北到挪威、瑞典,向南到法国、意大利,向东经土耳其、伊朗到中国西北部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越冬地在非洲扎伊尔东部和坦桑尼亚南部,到南非东部以及马达加斯加。
国内分布
国内仅分布于西部边境,主要在新疆的西部和北部,过去文献记载的分布地点有:帕米尔高原(旅鸟)、阿克陶(苏巴什)、喀什、塔什库尔干以及特克斯(科克铁列克)、穷克木玉尼、伊犁、铁列克、西部天山、和静(巩乃斯)和西藏阿里地区的斑公湖。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又记录了以下新分布地点:伊犁地区的巩留、昭苏、新源、霍城等县,阿尔泰地区的哈巴河县、布尔津县(包括哈纳斯湖区) (迁徙中),乌鲁木齐市郊和昌吉州的阜康市(繁殖鸟) (马鸣等,2000)。
分类讨论
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