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主要性状 体长,呈梭形。头呈楔形,背面极粗糙,盖有6个菱形的骨片。吻较狭,前端尖,稍向上翘,其背部亦有16个小菱形骨片。口下位,成一横裂,上下唇具有细小的乳突,口能自由伸缩,吻的腹面有须2对。鳃膜附着于鳃峡上,左右分离。鳃耙数目较多,33-54枚。全体披有5行骨板,背部正中1行、体侧2行、腹侧2行。背部骨板大,数目少,背鳍前有8-12块,背鳍后只1-2块。体侧和腹侧的骨板小而数目多,体侧各行为28-39/29-37。腹侧各行为8-15/9-15。臀鳍前后各有1-2块大的骨板。体表其它部分裸露,且多数粗糙。背鳍条49-59,其起点在腹鳍之后,近尾鳍。臀鳍条29-39,以34根为普遍。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体背部和侧面呈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青灰色,其边缘为白色。
生物学
生殖 其生殖季节为春季,3、4月曾捕到成熟的亲鱼。产卵场多在河道的主流中,产卵前性最活跃。性成熟较早,体重20斤左右的雌鱼和10斤上下的雄鱼已达成熟,怀卵量较大,17斤重的雌鱼怀卵近13万粒。成熟卵巢灰色带褐,卵黑褐色
生境信息
生活习性 生活于江之中下层,也有进入大型湖泊中的。是纯淡水生活的种类。
食性 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料,如蜻蜓目、蜉蝣目、摇蚊科的幼虫、蚬、寡毛类等是最常见的食物。其次也食某些高等植物的碎屑、藻类和大量泥沙中的有机物质。少数个体肠道中,亦发现有鱼苗和幼鱼。
食性 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料,如蜻蜓目、蜉蝣目、摇蚊科的幼虫、蚬、寡毛类等是最常见的食物。其次也食某些高等植物的碎屑、藻类和大量泥沙中的有机物质。少数个体肠道中,亦发现有鱼苗和幼鱼。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为长江的一种大型经济鱼类。肉和卵都是美味的食品,鳔和脊索可制鱼胶。天然产量并不算大,如注意繁殖保护辅之以人工放流,则有可能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