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抹香鲸

Kogia sima   Owen
   

  255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体型似鼠豚类,头和躯干部粗而向尾部骤细,体全长约达2.7 m。头部近似方形。呼吸孔在眼的上方,偏向头部中线的左侧。下颌窄,不达到头部的两侧,其前端远在吻端之后。背鳍位近体长之半处,镰刀形,较高,其高超过体全长的5%。鳍肢在新月形的“假鳃”(见下文)的后下方。喉部常有几条短的纵沟。体背面蓝铁灰色,侧面转为较浅的灰色,腹面暗白色或带一些粉红色调。通常在眼后,鳍肢前方的头部每侧
有1个新月形的浅色斑。这个斑看起来很像鱼的鳃盖,因此被称为“假鳃”,也可称为弧形斑。鳍肢上面和尾叶背面也呈铁灰色。
头骨显著地不对称,吻突是现生鲸类中最短的,无独立的轭骨,1条显著的矢状脊自鼻孔延伸至头顶。左前颌骨比右前颌骨宽,右上鼻孔比左上鼻孔小7~20倍,右鼻骨极小。眶前凹很深。上颌骨是头骨背面的主体,到达头顶,并与上枕骨相接。下颌骨薄,上有8~13对长而尖的齿,上颌齿不超过3对。
椎式:C7,T13, L10,Ca24=54.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侏抹香鲸的外形与小抹香鲸相似:头呈鲨状,下颌窄而悬挂在头部下面。鳍肢高位于体侧接近头部处。侏抹香鲸体全长约达2.7 m,镰刀形背鳍的位置通常较接近背中点,其高大于体长的5%。喉部常有几条短的纵沟。下颌有8~13对齿,上颌齿不超过3对。

生物学

侏抹香鲸分布在所有热带和温带海洋的大陆架和大陆坡区。它们单独
地或结小群活动,通常少于10头。有的群全部由幼体组成,有的群由雌性和携带的幼体,或性成熟的雄性和雌性组成。活动缓慢,常见到它们浮在水面。发现的达到性成熟的最小雌性体长为2.10 m,最大的雌性为2.34 m;雄性在2.19 m时已经性成熟,最大的雄性是2.34 m;新生仔鲸体长约0.95 m(Caldwell and Caldwell,1989)。在搁浅的侏
抹香鲸中,有许多携带哺乳幼仔的雌性已经妊娠,提示可能侏抹香鲸每年都能产仔。
侏抹香鲸主要摄食头足类,其次为底栖鱼类和甲壳类。根据食物推测侏抹香鲸栖息的区域比小抹香鲸接近海岸,是在大陆架和大陆坡的种类。台湾沿岸侏抹香鲸的食物中,发现有属于7个科的13种乌贼类,主要为富山武装乌贼 Enoploteuthis chunii、帆乌贼 Histioteuthis miranda 和孔雀乌贼 Taonius pavo(Wang et al.,2002)。孔雀乌贼生活在500~700 m的深海,帆乌贼主要生活在大陆坡。台湾沿岸小抹香鲸食物中孔雀乌贼的数量比侏抹香鲸多,而侏抹香鲸食物中帆乌贼的数量比小抹香鲸多。此结果支持侏抹香鲸的栖息地比小抹香鲸更为近岸的观点。
曾在其前胃中发现异尖线虫 Anisakis 和Terranova cetecola,在体脂中发现绦虫类的海豚叶槽绦虫 Phyllobothrium delphini,在皮肤和体脂上有须鲸藤壶 Penella balaenopterae 附着。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东海:台湾(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南、高雄)、台湾东岸海区(宜兰、苏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