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背鳞为体侧鳞宽的2倍,环体中段鳞26—30行;第Ⅳ趾趾下瓣10—16枚;背侧两黑纵纹间背鳞6+2(1/2)行,侧纵纹上缘波状,下缘不规则。
形态 头宽大于颈部,吻鳞宽大于高,从背面可见;无上鼻鳞;额鼻鳞1枚,较宽,略呈梯形,前缘与吻鳞相接较宽,后缘以尖端与额鳞相接;前额鳞1对,左右不相接或恰相遇;额鳞五边形,与前2枚眶上鳞相接;额顶鳞1对,大于间顶鳞,基本对称;单枚间顶鳞位于额顶鳞和顶鳞之间的正中部位;顶鳞1对,较大,在间顶鳞后缘恰相接;颈鳞3或4对,第一对扩大的颈鳞与顶鳞斜向相接;鼻鳞完整,鼻孔位于鼻鳞中央;颊鳞2枚,前颊鳞宽大于长,后颊鳞近方形,约为前颊鳞的2倍;上睫鳞6枚;眶上鳞4枚,第二枚最大,前之枚与额鳞相接;下眼睑具一透明睑窗;上唇鳞7枚(偶有8枚),第四、第五枚上唇鳞矩形或略呈五边形;下唇鳞6枚,偶有7枚;颞鳞2+2+3,上前颞鳞最小,上后颞鳞最大,下前第二、上前第二逐渐增大,2枚颞鳞与顶鳞相接;耳孔卵圆形,小于眼径,大于下眼睑窗,前缘无瓣突;鼓膜小而下陷。
背鳞平滑无棱,为体侧鳞宽的2倍;环体中段26—30行;背侧两黑纵纹间背鳞6+2(0/2)行,侧纵纹上缘波状,下缘不规则;扩大的肛前鳞1对;尾长为头体长1.2—1.4倍,尾正中1行鳞横向扩大。
体长,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不相遇,相距前肢长的一半,或为雄性指趾彼此超越,雌性指趾不相遇,指趾短,第Ⅳ趾背面除远端1或2枚单行外,几乎都覆以2行或2行以上的鳞片,第Ⅳ趾趾下瓣10—16枚;掌蹠部被粒鳞。
前颌齿9枚,下颌齿41枚。
背面古铜色或黄褐色,密布不规则不成行的黑色点斑或黑褐色小点或线纹;自吻端经鼻孔、眼上方、颈侧、体侧至尾端有一条黑褐色纵纹,约占1— 鳞宽,此纵纹上缘波状,下缘不规则;侧纵纹下面红棕色,间杂黑斑,体侧灰褐色或深灰色,尾后端色稍浅。腹面灰白或黄灰,无斑;尾下面浅黄或白色;末端黑点密布,尾基部黑点大而稀疏。头背黄棕色或褐色。
查看标本 上海:1幼(CIB 755022)。江苏:苏州1♂(CIB 639080)1♀(CIB 639097)。浙江:杭州1幼(CIB 745099)。福建:德化1(CIB 64Ⅱ5405)。湖北:利川2♂♂(CIB 74Ⅰ5088、74Ⅰ5092)2♀♀(CIB 74Ⅰ5068、74Ⅰ5089)。
形态 头宽大于颈部,吻鳞宽大于高,从背面可见;无上鼻鳞;额鼻鳞1枚,较宽,略呈梯形,前缘与吻鳞相接较宽,后缘以尖端与额鳞相接;前额鳞1对,左右不相接或恰相遇;额鳞五边形,与前2枚眶上鳞相接;额顶鳞1对,大于间顶鳞,基本对称;单枚间顶鳞位于额顶鳞和顶鳞之间的正中部位;顶鳞1对,较大,在间顶鳞后缘恰相接;颈鳞3或4对,第一对扩大的颈鳞与顶鳞斜向相接;鼻鳞完整,鼻孔位于鼻鳞中央;颊鳞2枚,前颊鳞宽大于长,后颊鳞近方形,约为前颊鳞的2倍;上睫鳞6枚;眶上鳞4枚,第二枚最大,前之枚与额鳞相接;下眼睑具一透明睑窗;上唇鳞7枚(偶有8枚),第四、第五枚上唇鳞矩形或略呈五边形;下唇鳞6枚,偶有7枚;颞鳞2+2+3,上前颞鳞最小,上后颞鳞最大,下前第二、上前第二逐渐增大,2枚颞鳞与顶鳞相接;耳孔卵圆形,小于眼径,大于下眼睑窗,前缘无瓣突;鼓膜小而下陷。
背鳞平滑无棱,为体侧鳞宽的2倍;环体中段26—30行;背侧两黑纵纹间背鳞6+2(0/2)行,侧纵纹上缘波状,下缘不规则;扩大的肛前鳞1对;尾长为头体长1.2—1.4倍,尾正中1行鳞横向扩大。
体长,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不相遇,相距前肢长的一半,或为雄性指趾彼此超越,雌性指趾不相遇,指趾短,第Ⅳ趾背面除远端1或2枚单行外,几乎都覆以2行或2行以上的鳞片,第Ⅳ趾趾下瓣10—16枚;掌蹠部被粒鳞。
前颌齿9枚,下颌齿41枚。
背面古铜色或黄褐色,密布不规则不成行的黑色点斑或黑褐色小点或线纹;自吻端经鼻孔、眼上方、颈侧、体侧至尾端有一条黑褐色纵纹,约占1— 鳞宽,此纵纹上缘波状,下缘不规则;侧纵纹下面红棕色,间杂黑斑,体侧灰褐色或深灰色,尾后端色稍浅。腹面灰白或黄灰,无斑;尾下面浅黄或白色;末端黑点密布,尾基部黑点大而稀疏。头背黄棕色或褐色。
查看标本 上海:1幼(CIB 755022)。江苏:苏州1♂(CIB 639080)1♀(CIB 639097)。浙江:杭州1幼(CIB 745099)。福建:德化1(CIB 64Ⅱ5405)。湖北:利川2♂♂(CIB 74Ⅰ5088、74Ⅰ5092)2♀♀(CIB 74Ⅰ5068、74Ⅰ5089)。
生物学
垂直分布范围海拔50(江苏云台山)—1895m(四川青川),野外采集地海拔高度分别是福建德化985m;湖北利川1670—1830m;江苏云台山50—300m;四川青川1300—1895m。
宁波滑蜥喜栖于向阳坡面溪边卵石间和章丛下的石缝。清晨或傍晚时,常发现静伏在背光阴处草丛中或枯叶底下石缝间,伺机觅食昆虫,活动速度不快。野外以昆虫为食,捕食小蚂蚁、蜘蛛、飞蛾等。室内饲养以蚯蚓、淡色库蚊和其他小型昆虫饲喂、生长良好。卵生,安徽地区5—6月产卵,每只每次产5—7枚,卵白色,长圆形,卵径9mm×5mm,7月可见幼蜥(陈壁辉等,1991)。一般5—8月产卵,卵径8—9mm×5—6mm;解剖1974年6月底采自湖北利川的2雌,输卵管内有卵6—7枚,卵径8—9mm×5.9—6.1mm;上海佘山3雌,其中2雌产卵5枚,另一雌于5月28日产卵7枚,于7月9日一天内全部孵出,7月12日测量,幼体体长18—19mm,尾长18.5—19mm。
宁波滑蜥喜栖于向阳坡面溪边卵石间和章丛下的石缝。清晨或傍晚时,常发现静伏在背光阴处草丛中或枯叶底下石缝间,伺机觅食昆虫,活动速度不快。野外以昆虫为食,捕食小蚂蚁、蜘蛛、飞蛾等。室内饲养以蚯蚓、淡色库蚊和其他小型昆虫饲喂、生长良好。卵生,安徽地区5—6月产卵,每只每次产5—7枚,卵白色,长圆形,卵径9mm×5mm,7月可见幼蜥(陈壁辉等,1991)。一般5—8月产卵,卵径8—9mm×5—6mm;解剖1974年6月底采自湖北利川的2雌,输卵管内有卵6—7枚,卵径8—9mm×5.9—6.1mm;上海佘山3雌,其中2雌产卵5枚,另一雌于5月28日产卵7枚,于7月9日一天内全部孵出,7月12日测量,幼体体长18—19mm,尾长18.5—19mm。
生境信息
宁波滑蜥喜栖于向阳坡面溪边卵石间和章丛下的石缝。清晨或傍晚时,常发现静伏在背光阴处草丛中或枯叶底下石缝间,伺机觅食昆虫,活动速度不快。野外以昆虫为食,捕食小蚂蚁、蜘蛛、飞蛾等。室内饲养以蚯蚓、淡色库蚊和其他小型昆虫饲喂、生长良好。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范围海拔50(江苏云台山)—1895m(四川青川)
繁殖特征
卵生,安徽地区5—6月产卵,每只每次产5—7枚,卵白色,长圆形,卵径9mm×5mm,7月可见幼蜥(陈壁辉等,1991)。一般5—8月产卵,卵径8—9mm×5—6mm;解剖1974年6月底采自湖北利川的2雌,输卵管内有卵6—7枚,卵径8—9mm×5.9—6.1mm;上海佘山3雌,其中2雌产卵5枚,另一雌于5月28日产卵7枚,于7月9日一天内全部孵出,7月12日测量,幼体体长18—19mm,尾长18.5—19mm。
国内分布
河北(兴隆山、天津)、辽宁(凌源)、上海(佘山)、江苏(苏州、云台山)、浙江(杭州、宁波、定海、岱山)、安徽(芜湖、当涂、青阳、绩溪、贵池、东到、福建(德化)、湖北(武昌、利川)、湖南(岳阳)、香港、四川(青川、万县)。
分类讨论
王跃招、赵尔宓(1986)将长江以北分布的北滑蜥改订为宁波滑蜥北方亚种,长江以南分布的宁波滑蜥是指名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