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蛸

Octopus ocellatus   Gray
   

  659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特征 胴部卵圆形,体表具很多近圆形颗粒,在每一眼的前方,位于第2对和第3对腕之间,各生有一个近椭圆形的大金圈,圈径与眼径相近,背面两眼间生有一个明显的近纺锤形的浅色斑。短腕型,腕长约为胴长的3、4倍,各腕长度相近,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较左侧对应腕短,端器锥形,约为全腕长度的十分之一;阴茎略呈“6”字形,膨胀部近圆形,甚大,约与阴茎部的长度相近。漏斗器W型。鳃片数约7-8个。中央齿为五尖型,第1侧齿甚小,齿尖居中,第2侧齿基部边缘略凹,两端约等距,齿尖居中,第3侧齿近似弯刀状。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80毫米。
标本测量
头长:10毫米,头宽:18毫米。
胴背长:35毫米,胴腹长:30毫米,胴宽:25亳米。
腕长:第1对腕100毫米,第2对腕95毫米,第3对腕110毫米,第4对腕115毫米。
端器长:10毫米。

生物学

生物学特性 冷温性,主要群体栖居于温带偏北海域。主要营底栖生活,在繁殖期间有短距离的洄游移动。在山东青岛沿岸的繁殖期约为3月下旬至5月初,4月最盛;初春桃花开时,短蛸从较深水处集群向沿岸移动,俗称“桃花蛸”,渔汛随之开始。短蛸的产卵适温约为6-10℃,8℃左右集群最密;在水深5、6米至20余米的砂砾海底交配、产卵,此时的钻壳行为特别明显,渔民就利用它们的这种习性,将许多红螺空壳用绳串扎,放入海底,搁置一段时间,俟其钻入而起绳获之。据董正之(1959)测定,全长160-180毫米的雌体,怀卵300-400个左右。卵子分批成熟,分批产出,卵常产于空贝壳中,产出的卵子很象煮熟的大米饭粒,“饭蛸”即由此得名;卵子的长径4.5-6.3毫米,短径2.6-3.0毫米,一穗一穗地结附在一起。水温15-21℃时,孵化期约40-45日;刚孵出的稚仔,全长10毫米内外,与成体形态已甚接近,能自由活动,生长迅速,半年后,体长即可接近于性成熟的个体。稚仔对低盐度的适应力弱,据山本(1940)报告,短蛸稚仔的安全盐度范围为35-29‰,盐度低于25‰时,一昼夜间死去一半,盐度低于20‰时,6小时内全部死亡,盐度为10‰左右时,10分钟内全部死亡。
在繁殖期间,由于东南风的影响,短蛸会涌向砂底的潮间带,最高能到达潮间带上区,并钻入砂中。海滩的石头下面也有短蛸栖居。钻砂时,体缩狭,体色变浓,各腕逐渐收拢,胴部后端上抬,然后以腕的基部压挤砂堆,形成一个凹窝,腕的基部随即没入砂中,此时腕的顶部翻上胴背,整个身体继续缩狭,头部和胴部渐次潜入砂中,各腕顶部最后没入砂中,潜砂行为在一分钟内即可完成,潜入甚浅,仅覆盖全体,有的仅露出两只眼睛,其轻微的呼吸动作,在砂面隐约可见。在潮间带,短蛸的分布也有一定密度,较多时,一人一天可采获二、三十个。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日本群岛海域。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短蛸为我国北方沿岸蛸类中最重要的经济种,山东沿岸的年产量达数百吨。肉较嫩,味鲜美,可食部分达百分之九十五,蛋白质丰富,含脂率高,干制品为地质勘探、生物考察和行军等野外生活的理想食品。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本种的学名在使用上较乱,有Octopus membranaceus,D.sinensis,0.aero-latus,Octopus fang-siao,0.ocellatus等,前4种发表的年代均早于0.ocellatus。 O.facg-siao和0.sinensis,源自1713年出版的《日本百科全书》,因未述及“种”的性状,被列为存疑名称或无效名称。O.aerolatus为董正之(1963)所分开,Hoyle(1886)等所记的0.aerolatus实即本种,已非Orbigny (1838)所建立的0.aerolatus。 Voss and Williamson(1971)在《香港的头足类》中所描记的0.membranaceus,未述及内部性状,其眼前金圈与眼间的纺锤形斑块,均与我们的标本一致,这种眼间的纺锤形斑块为Octopus ocellatus的专有性状,孵出三日后的稚仔,此斑即甚明显。Quoy et Gaimard (1832)所建立的O.membranaceus已为Taki (1981)所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