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吻沙蚕

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   Gravier et Dantan
   

  578  浏览



形态描述

体鈿长,最大的标本长达223毫米,宽(体最宽处,包括疣足及刚毛)3毫米,具156个体节。口前叶具2个触角和2个小触手,眼两对,位近口前叶的两侧綠。吻前端有一对浅黄色大頸,顎的内緣有齿16个。吻上仅具有歡的乳突,I区一个,II区不显明,III、IV两区有不规別排列的乳头状小突起15-16个,V、Ⅵ两区各具一个显明的大乳突,此外V区上方还有一个等大同形的乳突,因此在这两区有4个排列很整齐非常显明的大乳突,VII、VIII两区构有10数个排列不整齐的大乳突。
本种疣足的主要特征是背叶仅具一个下舌或称腹舌,无上舌(背舌)。此外第1、II两刚节的背叶上无刚毛。具背腹鬚。刚毛复型計3种:(1)端节为长刀形,一边具捆齿,基节为等齿型;(2)端节形状同上,基节为异齿型;(3)端节为短鐮刀形,基节为异齿型。群游的性成熟异沙蚕期个体具有游泳的浆形刚毛,端节为浆形,基节为异齿型。肛节具两个长的肛鬚。生活时体为浅黄褐色。
1934年Gravier和Dantan二氏对疣吻沙蚕曾进行很深邃的研究,他们认为1867年Grube报告产于上海的中华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chinensis Grube和在日本极为普逼的禾虫Ceratocephale osawai Izuka均为疣吻沙蚕的同物异名,此外并提出疣吻沙蚕吻上乳突和疣足的变化很大,特别是吻上的乳突,爪哇、日本和苏联大彼得湾的标本同我們的标本有很显著的区刖(前者仅吻的顎环上具乳突)。我們的标本基本上符合GrLbe的原始描远,不同处是我們标本(无論大小)吻上I、Ⅱ两区的乳突不显明,III、IV两区的数目也較少,V、VI两区只具4个大乳突无边緣的两个小突。疣吻沙蚕吻上皺折較多,标本固定后一部分乳突也可能看不清楚。1939年Fauvel报告的越南标本,1933年3aKc和1955年yшаков报告的日本海大彼得湾的标本描述过簡,因此无法进行形态方面的詳细比較。

鉴别特征

吻上仅具有軟乳突,I区一个,II区不显明,III、IV两区有不规則排列的乳头状小突起15-16个,V、Ⅵ两区各具一个显明的大乳突,V区的上方还有一个等大同形的乳突。

生境信息

疣吻沙蚕栖于泥或泥沙底內,我們在上海复兴島看到个体的大小随栖处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現象,栖息密度很大,每平方米为537个,生物量每平方米为11.2克(1962年4月)。疣吻沙蚕栖于淡水和半盐水水域,上海黃浦江采集处的盐度为0.12‰。三、四月间栗到的标本体內有少数不成熟卵。1962年8月7日夜11时在上海黃浦江拖到性成熟的异沙蚕期标本1个,体长5厘米,体寬(包括疣足及刚毛)0.9厘米,仅具57个体节(尾部巳断)。据文献上記載疣吻沙蚕在生殖期羣游于水面。

国内分布

疣吻沙蚕的主要分布区在日本瀨戶內海备前国的儿島湾,东京附近淡水,常陆的涸沼湖,駿河湾及本州北部(太平洋沿岸)的松島湾,此外在越南紅河口及爪哇也有分布。

经济意义

疣吻沙蚕是一种鮮美的食用沙蚕,閩、粤两省及上海一带居民当性成熟的异沙蚕期羣游时,大量捞捕食用。越南漁民每值疣吻沙蚕羣游时用定置网具采捕(阮公进Tieu,N, C.1930),居民极喜食之。此外疣吻沙蚕可供垂釣,是一种优良的釣餌。在日本疣吻沙蚕还是农业上的一种危害較大的害虫,它栖于稻田內,啮食稻根,为害甚巨,給种植水稻带来很大的損失。

标本信息

模式标本产地 爪哇。
标本采集地 上海黄浦江(高桥,复兴岛,定海桥),福建福州和广东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