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三棱箱鲀

Tetrosomus concatenates   Bloch et Schneider
   

  371  浏览



形态描述

测量标本92尾,体长33.1~193mm,采自福建厦门、台湾堆以南海域,广东汕头、汕尾、广州、闸坡、珠海、台山,海南三亚、清澜、海口、白马井、新村。
背鳍9;臀鳍9;胸鳍10~11;尾鳍10。
体长为体高1.9~2.7倍,为头长3.2~4.0倍。头长为吻长1.4~2.1倍,为眼径2.0~2.9倍。

体短小,体甲大致三棱状,背中棱及腹侧棱发达;背中棱顶端具2枚小形棘突,腹侧棱每侧具1~4枚小棘突。背侧棱仅在眼后方一小段稍明显。眶上棱上常具1~2小棘突。体甲在背鳍及臀鳍基底后方闭合。左右腹侧棱间的体甲宽度稍小于或等于体高。尾柄细,侧扁,光滑无鳞,能自由活动,尾柄长为尾柄高2.2~2.8倍。头短而高。吻尖突,背缘陡斜,其下端稍尖突。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中间凹人,眼间隔宽为眼径1.3~1.9倍。鼻孔很小,每侧2个,位于眼前方。口小,前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齿细长,棕褐色,每侧4枚。唇肥厚。鳃孔侧位,几垂直或稍倾斜,位于眼后半部下方,鳃孔长稍小于眼径。
鳞特化成骨板,多为六角形,少数为五角形,连成体甲。鳃孔后至体甲后端一纵行具骨板10个;背中棱至腹侧棱间具骨板9~10个;腹面左右腹侧棱伺具骨板10~11个。骨板表面有许多辐状细纹或细粒状突起。无侧线。
背鳍1个,位置偏后,位于肛门前上方,无鳍棘,呈刀状。臀鳍与背鳍同形,位于背鳍后下方。胸鳍侧位,刀状。无腹鳍及腰带骨。尾鳍截形或稍圆凸。
体甲淡黄褐色,腹面淡黄色。尾柄紫红色,背面紫褐色。背鳍、臀鳍及胸鳍浅灰色,背鳍基底紫褐色。尾鳍灰色,前后端色较深。

生物学

双峰三棱箱鲀为热带近海中小型鱼类,行动迟缓,不善游泳,依靠尾柄及尾鳍作急剧的摆动可作短时间的迅速游动。生活区域水深可达110 m左右。一般体长100~200mm左右,最大可达300 mm左右。肉肥嫩,内脏有弱碱毒,多用作肥料,亦有烤熟后食用。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至西太平洋,南至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北至日本。

国内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