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翅八色鹑

Pitta nympha   Temminck et Schlegel
   

  423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据采自广西融水标本)
雄性成鸟:前额至枕部深栗褐色;中央冠纹黑色;眉纹淡茶黄色,伸达后枕两侧,羽形略长而突出;眼先、颊部、耳羽、颈侧及后颈部均为亮黑色,呈领状斑纹;背部、肩羽及内侧次级飞羽表面亮深绿色;翅上小覆羽、腰和尾上覆羽粉蓝色、闪耀金属光泽;大覆羽和中覆羽绿色,稍沾蓝色;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具显著的白色翼斑,第1—2枚初级飞羽外翈全黑,羽端苍淡而呈灰褐色;次级飞羽端部外翈多少渲染蓝绿色;尾羽黑色,羽端缀以蓝绿色;颏部羽毛稀疏呈黑褐色;喉白,稍沾淡茶黄色;下体淡茶黄色,胸部和两胁较深浓,渲染黄绿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猩红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尖端角褐色;脚淡黄褐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
雌性幼鸟(1962年10月14日采自海南岛乐东):体重85克,全长215毫米,嘴峰27毫米,翅长122毫米,尾长40毫米,跗蹠42毫米。其羽色较成鸟浅淡;背部,翅上覆羽,腰及尾上覆羽均具黑色矢状斑纹;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淡红色。剥制标本嘴红褐色,嘴角皮摺柔软呈红褐色,跗蹠和脚淡黄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109.2 221 25 115 67 47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头部前额至枕部深栗褐色,冠纹黑色,眉纹淡茶黄色,眼先、颊及耳羽和颈侧黑色与冠纹在后颈相连,呈领斑状。背部亮油绿色;翅上小覆羽、腰和尾上覆羽亮粉蓝色,下体淡茶黄色,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猩红色。

大小
生境信息

生态 蓝翅八色鸫(Pitta nympha)据记载在日本南部的九州岛、四国岛、本州岛、对马岛和朝鲜南部等地繁殖;河北北戴河(6月);广东广州中山大学校园(4月),北部龙头山(5月);广西平南(4月),瑶山(4—5月)所采标本可能是繁殖鸟,但未收集有繁殖资料。秋末冬初(9—10月)旅经沿海一带地区向南迁飞,至加里曼丹等岛屿越冬。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河南信阳、安徽霍山、台湾山地(夏侯鸟);广东沿海,福建福州,上海及附近的崇明岛,沙卫山岛(旅鸟);河北北戴河(1957年6月5日——南开大学生物系)、广西平南、罗香、融水、广东北部龙头山、广州(夏候鸟);海南岛乐东(旅鸟)。

经济用途

蓝翅八色鸫羽色多彩、鲜艳夺目,是很有价值的观赏鸟类。但数量稀少是世界的珍禽之一。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Stresemann (1923)将采自广东的蓝翅八色鸫(P. nympha)定为P. n.melli,认为与指名亚种(P.n. nympha Temm & Schleg)的羽色完全相同,仅翅的长度较短。所列 P.n. melli 7个标本的翅长为:113、114、115、115、117、118、120毫米;指名亚种模式标本的翅长为118—127毫米。据小林桂助(1956)记述采自日本的蓝翅八色鸫(nympha)的翅长为113—127毫米。Delacour(1931)记述采自越南的蓝翅八色鸫(nym-pha)的翅长:♂,124—125;♀,118—121毫米。现将我们所测量的蓝翅八色鸫(Pitta nympha)的采集地及翅长列如下表,量度单位为毫米。
从上表所列斗至5月采自广东、广西的蓝翅八色鸫(melli)标本6号与 Stresemann(1923)所列7号标本,翅长平均为116.3(112—121)毫米,作为 melli的翅长数值与采自北戴河、安徽,上海等地的标本12号的翅长平均为119.5(110—127)毫米相比较,平均值虽然略小,但差异不甚显著。而且前者标本量度数值的幅度,包含在后者之中。采自日本和越南的蓝翅八色鸫(nympha)翅长量度的记录、亦与我们观察的一致。所以我们同意 Traylor(1979)的意见,将 melli 归列为 nympha 的同物异名。

引证信息

Pitta nymph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50, in Siebold's Fauna Japonica, Aves, Pt. 5, p. 135,附图版A(模式产地:朝鲜)。
Pitta nympha melli Stresemann, 1923, Journ. f. Ornith., 71,p. 362.(模式产地:广东龙头山)。
Pitta brachyura,郑作新,1976, 384—385; Vaurie, 1959, 1; Pitta brachyura nympha,郑作新,1976,384—385; Vaurie, 1959, 1; Pitta nympha, Delacour, 1931, 3:25—26; Traylor, 1979, 8: 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