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为大型的鳄类,体长可达6—7米。吻较钝,吻长不超过吻基宽的2.2倍。第四枚下颚齿嵌入上颚边缘的一个空隙内,闭口时可见。下颚联合向后延伸仅达第四或第五下颚齿。后枕鳞通常缺失或代之以1—2枚小鳞。
形态描述 (依据上海自然博物馆、复旦大学,集美科学馆、厦门大学等标本)体形如鼍而更长大。头部前段低平,往后逐步增高,两侧喙缘向后渐次加阔,与脑颅部无明显分界。吻长为吻基宽的1.75—2.10倍,前端圆纯。外鼻孔单个,踞于吻端,下有肉突承之;外鼻孔内无骨质中隔,其后缘也无横起的缘褶,但咽前有腭帆,喉侧各有一短细的颔腺缝隙。眼外突而大,卵圆形,侧向微仰;瞳孔纵裂,虹膜绿色;具上、下眼睑和透明的瞬膜;上眼睑背面起伏而粗糙,有短小的纵棱;下眼睑的内下角有瞬膜腺,外下角有较小的泪腺,均与鼍眼相同。耳孔位于眼后,细狭如缝。头后无枕鳞及后枕鳞,但偶而可见2枚小枕鳞。口大,两颚长度约为头长的90%左右。肌质的厚舌固着于口腔底部,略能上、下活动而无前后左右伸缩能力。两颚都有尖端朝内而大小不等的槽生齿,有时可在旧齿内侧见到正在推移更换的新生齿;齿式[(5—)4+13-15]]/(14—15),最后4—5枚颚齿的齿冠平圆呈臼齿状,上、下颚齿彼此交错,闭口时外侧可见;前颚骨的外缘有前颚齿4或5枚(成鳄的第二齿消失或与第三齿合并),自前向后渐次增大,第四齿或第五齿最粗大,第一前颚齿较小而尖出,其前外侧有一为下颚第一齿所穿透的小孔;第一至第六齿紧密邻接,第六至第八齿之间各有较大空隙以容纳相对的下颚齿,第八齿后之齿又紧密相连,第十至第十二齿的体积再度增大,然后又递次减小而齿端圆钝。下颚前段的12枚齿锥形尖出,最后3齿的齿端平钝,第二、第三齿及第七至第九齿之间皆有空隙,余齿排列都较紧密,第四齿最强大,成獠牙状,楔入前颚骨和上颚骨合缝处的齿间空隙内。
颈部前端略为膨大,后端紧接躯干部而无明显界限;颈背有4枚大形起棱的颈鳞,列成方块,颈鳞外侧又各附小鳞1枚。躯干长筒形而平扁,背部棱鳞排成6—8纵行和16—17横列,至尾部后段由鳞棱转变成两行尾鬣,抵达第十二至第二十尾椎以后又合成单行尾鬣,直至尾梢。自颈后至尾基部,紧贴外列背鳞有1—2行粒鳞。腹鳞矩形,平滑无棱,纵横排列整齐。四肢粗健,后肢较长,5出,第五趾短小,外侧2趾全蹼,内侧脚趾半蹼并有爪;指基有蹼;四肢后侧鳞片起棱,缀连成锯缘。尾粗长侧扁,远远超过头躯部的总长度,后段背面有尾鬣。
湾鳄具有鳄形目中典型的固结型、双颞窝类头骨,粗壮结实,骨面和颅顶有明显的雕蚀纹和骨嵴,并有许多小气孔及气窦。颅骨前端窄而低平,后段宽广高厚,近似梯形;颅侧边缘从前往后由前颚骨、上颚骨、轭骨、方轭骨、方骨等组成,具有波状起伏,其中尤以前颚骨后缘和鼻骨中部的外侧凹陷较为明显。吻端圆钝而低平,背腹部由两块前颚骨组成;前背面的圆形大孔即单个外鼻孔,孔内无骨质中隔,由此可以窥见位于吻端腹面的三角形前颚孔。位于吻背正中的鼻骨以其吻突直抵外鼻孔后缘,鼻骨后端的额突纤细,与额骨的骨突以及眼窝前缘的泪骨、前额骨连接。颅背后段中央有前后纵行排列的额骨和顶骨各1块。眼窝卵圆形而大,居于额骨外侧,自上而下穿透颅骨的背腹,左、右眼窝间有前额骨与腭骨下突共同构成的眶间隔(剥制标本中常破损而消失);眼窝前有泪腺孔以及由泪骨形成并往前延伸至吻背的眶前嵴。顶骨的前外侧各有一斜列而较小的上颞窝,以眶后骨和鳞骨合成的上颞弓分别与眼窝及下颞窝隔开;下颞窝大于上颞窝,略呈卵圆形,位居颅骨的后外侧,前缘以眶后柱与眼窝隔离,其下承以由轭骨和方轭骨构成的下颞弓。颅骨腹面的腭部平坦而宽长,上颚骨的前端以W形骨缝与前颚骨相接,后端以向前内凹的V形骨缝与腭骨相接,构成鼻咽道的底部,并与前颚骨、腭骨、翼骨等共同合成次生腭。左、右翼窝分别位于腭骨外侧,长椭圆形,上通眼窝。内鼻孔小,位于左、右翼骨后缘的中线处,孔口卵圆而横长,孔内无中隔,孔外无骨嵴,但在孔的外侧各有一小乳突。颅骨后端为4块枕骨,由其中的一对外枕骨和单块基枕骨分别参与组成大孔的背缘及腹缘,同时后者还构成突出在大孔下方的单枚枕髁。下颚粗壮厚实,前端低平,以左、右两块齿骨合成下颚联合,其骨缝往后延展到下颚第五齿的后缘;后端高而敞开较宽。齿骨占下颚外侧长度的3/5—2/3,每侧各有齿15枚。下颚外侧于齿骨、隅骨和上隅骨之间有卵圆形的下颚外窗,大而斜置,后端仰起。夹板骨是下颚内侧的一块大骨片并构成下颚内面的主体,后端在下颚内窗前缘背腹分叉,分别与冠状骨和隅骨相接。关节骨位于下颚的最后端,腹面形成下颚后腹侧的底板,背侧仰起关接脑颅方骨的关节面。
背面深橄榄色或棕色,腹面苍白,幼鳄体色略淡,饰有深色斑点,或体色深而有浅斑;吻色浅明。
染色体数2n=34
形态描述 (依据上海自然博物馆、复旦大学,集美科学馆、厦门大学等标本)体形如鼍而更长大。头部前段低平,往后逐步增高,两侧喙缘向后渐次加阔,与脑颅部无明显分界。吻长为吻基宽的1.75—2.10倍,前端圆纯。外鼻孔单个,踞于吻端,下有肉突承之;外鼻孔内无骨质中隔,其后缘也无横起的缘褶,但咽前有腭帆,喉侧各有一短细的颔腺缝隙。眼外突而大,卵圆形,侧向微仰;瞳孔纵裂,虹膜绿色;具上、下眼睑和透明的瞬膜;上眼睑背面起伏而粗糙,有短小的纵棱;下眼睑的内下角有瞬膜腺,外下角有较小的泪腺,均与鼍眼相同。耳孔位于眼后,细狭如缝。头后无枕鳞及后枕鳞,但偶而可见2枚小枕鳞。口大,两颚长度约为头长的90%左右。肌质的厚舌固着于口腔底部,略能上、下活动而无前后左右伸缩能力。两颚都有尖端朝内而大小不等的槽生齿,有时可在旧齿内侧见到正在推移更换的新生齿;齿式[(5—)4+13-15]]/(14—15),最后4—5枚颚齿的齿冠平圆呈臼齿状,上、下颚齿彼此交错,闭口时外侧可见;前颚骨的外缘有前颚齿4或5枚(成鳄的第二齿消失或与第三齿合并),自前向后渐次增大,第四齿或第五齿最粗大,第一前颚齿较小而尖出,其前外侧有一为下颚第一齿所穿透的小孔;第一至第六齿紧密邻接,第六至第八齿之间各有较大空隙以容纳相对的下颚齿,第八齿后之齿又紧密相连,第十至第十二齿的体积再度增大,然后又递次减小而齿端圆钝。下颚前段的12枚齿锥形尖出,最后3齿的齿端平钝,第二、第三齿及第七至第九齿之间皆有空隙,余齿排列都较紧密,第四齿最强大,成獠牙状,楔入前颚骨和上颚骨合缝处的齿间空隙内。
颈部前端略为膨大,后端紧接躯干部而无明显界限;颈背有4枚大形起棱的颈鳞,列成方块,颈鳞外侧又各附小鳞1枚。躯干长筒形而平扁,背部棱鳞排成6—8纵行和16—17横列,至尾部后段由鳞棱转变成两行尾鬣,抵达第十二至第二十尾椎以后又合成单行尾鬣,直至尾梢。自颈后至尾基部,紧贴外列背鳞有1—2行粒鳞。腹鳞矩形,平滑无棱,纵横排列整齐。四肢粗健,后肢较长,5出,第五趾短小,外侧2趾全蹼,内侧脚趾半蹼并有爪;指基有蹼;四肢后侧鳞片起棱,缀连成锯缘。尾粗长侧扁,远远超过头躯部的总长度,后段背面有尾鬣。
湾鳄具有鳄形目中典型的固结型、双颞窝类头骨,粗壮结实,骨面和颅顶有明显的雕蚀纹和骨嵴,并有许多小气孔及气窦。颅骨前端窄而低平,后段宽广高厚,近似梯形;颅侧边缘从前往后由前颚骨、上颚骨、轭骨、方轭骨、方骨等组成,具有波状起伏,其中尤以前颚骨后缘和鼻骨中部的外侧凹陷较为明显。吻端圆钝而低平,背腹部由两块前颚骨组成;前背面的圆形大孔即单个外鼻孔,孔内无骨质中隔,由此可以窥见位于吻端腹面的三角形前颚孔。位于吻背正中的鼻骨以其吻突直抵外鼻孔后缘,鼻骨后端的额突纤细,与额骨的骨突以及眼窝前缘的泪骨、前额骨连接。颅背后段中央有前后纵行排列的额骨和顶骨各1块。眼窝卵圆形而大,居于额骨外侧,自上而下穿透颅骨的背腹,左、右眼窝间有前额骨与腭骨下突共同构成的眶间隔(剥制标本中常破损而消失);眼窝前有泪腺孔以及由泪骨形成并往前延伸至吻背的眶前嵴。顶骨的前外侧各有一斜列而较小的上颞窝,以眶后骨和鳞骨合成的上颞弓分别与眼窝及下颞窝隔开;下颞窝大于上颞窝,略呈卵圆形,位居颅骨的后外侧,前缘以眶后柱与眼窝隔离,其下承以由轭骨和方轭骨构成的下颞弓。颅骨腹面的腭部平坦而宽长,上颚骨的前端以W形骨缝与前颚骨相接,后端以向前内凹的V形骨缝与腭骨相接,构成鼻咽道的底部,并与前颚骨、腭骨、翼骨等共同合成次生腭。左、右翼窝分别位于腭骨外侧,长椭圆形,上通眼窝。内鼻孔小,位于左、右翼骨后缘的中线处,孔口卵圆而横长,孔内无中隔,孔外无骨嵴,但在孔的外侧各有一小乳突。颅骨后端为4块枕骨,由其中的一对外枕骨和单块基枕骨分别参与组成大孔的背缘及腹缘,同时后者还构成突出在大孔下方的单枚枕髁。下颚粗壮厚实,前端低平,以左、右两块齿骨合成下颚联合,其骨缝往后延展到下颚第五齿的后缘;后端高而敞开较宽。齿骨占下颚外侧长度的3/5—2/3,每侧各有齿15枚。下颚外侧于齿骨、隅骨和上隅骨之间有卵圆形的下颚外窗,大而斜置,后端仰起。夹板骨是下颚内侧的一块大骨片并构成下颚内面的主体,后端在下颚内窗前缘背腹分叉,分别与冠状骨和隅骨相接。关节骨位于下颚的最后端,腹面形成下颚后腹侧的底板,背侧仰起关接脑颅方骨的关节面。
背面深橄榄色或棕色,腹面苍白,幼鳄体色略淡,饰有深色斑点,或体色深而有浅斑;吻色浅明。
染色体数2n=34
生物学
生活习性 根据文献及资料得知湾鳄是通海港湾或江河里的水栖爬行纲动物,在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群集尤多。一般营巢于距进海口60一170公里淡水江河有树林荫蔽的丘陵地段,它们在离河道不远处先清理出一片直径为7—8米的平台,然后雌鳄衔来芦苇、草叶、树木细枝等,在平台上营建起一个直径2.5—3.5米,高0.8—1米用作产置鳄卵的窝巢。成堆的鳄卵通常产埋于距巢顶20厘米下的窝穴内,卵堆所占空间为35—40厘米。爪哇的鳄巢高约60厘米,直径2米左右。
母鳄产卵后常守伺巢旁护卵,时时以尾击水洒巢,使巢卵保持一定湿度(50°一60°)。气温及腐草发酵是鳄卵孵化的热源,最适孵温为30一33℃,经过75天(爪哇)到96天(斯里兰卡)即孵化。每窝产卵40一60(32—72)枚,外被白色钙壳而呈卵圆形,卵径80(61—96)毫米×55(42—57)毫米,重50一85(96—132)克。出壳雏鳄长203—280(300—325)毫米,一年之后长至480—500毫米,怯弱避人,受惊即静止不动。、三年后长达1156毫米,重5.2千克,性情凶猛,只对饲养者驯善。鳄体逐年加长,其头、尾、四肢的长度比例则相应地逐渐缩短,体重以其日益壮实而大幅度增高,据记录,寿命在15年以上。
湾鳄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活动的最适温度是30—33℃,更高即显不安;36℃时呼吸不畅,38—39℃则濒于死亡,故遇高温天气时就避趋至荫凉处或潜伏水下,天冷低温时也同样不适于生活,能长时期忍饥不食,犹如入蛰。成鳄经常隐身水下,仅以鼻、眼露出水面,耳目感觉十分灵敏;一般避人,瞥见人影或稍受惊忧,便迅即下沉,并远离河岸,或像枯木漂浮水面,徐徐离岸,稍远即悄然下沉而远去。上午9—11时是一日间活动最频繁的高峰,群聚嬉水,常发鸣吼;下午比较安静,大多浮水或伏身木上晒日,傍晚归返巢窟;夜间又常在水下或游弋水上而静寂少动,实则伺机而动,以敏锐的视听两觉探察周围动静;水下目光如炬,幼鳄常泛红色,成体则呈金黄闪绿。
雌雄交配在5—6月间,雄性追逐雌鳄,以身躯压伏雌鳄之上,前肢紧抱雌背不放,然后以尾绕缠雌体后段,进行交配,常持续数小时。雄鳄有领域习性,占领一段区域,不容其他雄鳄侵入,否则立起斗争,败者随即退走。一尾雄鳄往往占有数尾雌鳄,最多可达20尾。泰国之鳄7—8月产卵,在爪哇甚至在12月偶而也可见到鳄卵。
鳄类的第一尾椎骨双凸型,可上下左右自由活动,后方的尾椎骨全为前凹型,加以髓棘高大和副突粗壮,尾背又有连续的尾鬣,便于左右摇摆,水中游泳如蛇,动作灵活而矫捷。鳄在陆地行动比较笨拙。前足趾行型,后足蹠行型,一般都是依靠腹部贴地磨擦和四肢协调合作,更替支持体重,向前迈步,是典型的爬行活动方式。急行时常以前肢抬起前身,后肢蹬踢有力,推动前趋,即可加速前进,但不能持久。鳄会假死,甚至还是幼鳄消极自卫的一种特有方式。鳄的腹部最怕搔捏,稍加搔捏即避而躲开;再次搔弄,便僵卧假死,寂然不动。
湾鳄通常以鱼、蛙为食,也吃螺、蚌、虾、蟹,兼吃小鳄及龟、鳖等,咬肌发达,咀嚼力强,食俘虽有硬甲,也可用力咬裂,难于幸免。平时常毫无声息地从水下潜近鸡、鸭、犬、豕等猎物,以其长而有力的鳄尾突然甩出水面,进行袭击,迅若闪电,使猎物猝不及避,即俘入水中而顿遭吞噬。对于大型猎物常先用牙撕裂分解,然后一臂一腿逐口吞食。群鳄聚集处则众口争噬,肢解分裂,食完时再回来争扯撕啮,直到吃净为止。据1943
年Weiman和Worthington对尼罗河鳄的食谱调查,计鱼31%,蟹20%,螺蚌18%,草叶嫩枝10%,小鳄10%,鸟5%,兽3%。一岁小鳄的胃中有水生昆虫及草叶、瓜、菜等,可见鳄是荤素不论的杂食性动物,但以肉食为主。此外,胃中也见到玻璃、陶瓷甚至金属碎片,可能有协助胃中切碎食物使之易于消化的作用。前、后肢在搏取食俘过程中却并无助益。
湾鳄体躯庞大壮伟,一般长5—6米,最长的记录为10米,是本纲中现存最长大的动物。因其庞大,故能力克大型走兽,敢于在河边用尾部袭击牛、马、虎、豹等,使之猝然落水,绞缠不放,沉溺致死,然后碎尸食之。H.Gadow(1901)曾记述:有人在岸边施杆垂钓时,用布袋遮蔽头肩以避细雨,不想林中窜出一豹直取其人,但豹在慌乱之中只掠得其布袋而不慎坠落河内,恰逢湾鳄隐伏水中,遂得活豹,立即啮擒俱沉。南亚产鳄地区每年死于鳄害的人数不少,这就不是鳄鱼避人,而是主动偷袭人类了,所以当地都以下水游泳或近水嬉戏为戒。
母鳄产卵后常守伺巢旁护卵,时时以尾击水洒巢,使巢卵保持一定湿度(50°一60°)。气温及腐草发酵是鳄卵孵化的热源,最适孵温为30一33℃,经过75天(爪哇)到96天(斯里兰卡)即孵化。每窝产卵40一60(32—72)枚,外被白色钙壳而呈卵圆形,卵径80(61—96)毫米×55(42—57)毫米,重50一85(96—132)克。出壳雏鳄长203—280(300—325)毫米,一年之后长至480—500毫米,怯弱避人,受惊即静止不动。、三年后长达1156毫米,重5.2千克,性情凶猛,只对饲养者驯善。鳄体逐年加长,其头、尾、四肢的长度比例则相应地逐渐缩短,体重以其日益壮实而大幅度增高,据记录,寿命在15年以上。
湾鳄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活动的最适温度是30—33℃,更高即显不安;36℃时呼吸不畅,38—39℃则濒于死亡,故遇高温天气时就避趋至荫凉处或潜伏水下,天冷低温时也同样不适于生活,能长时期忍饥不食,犹如入蛰。成鳄经常隐身水下,仅以鼻、眼露出水面,耳目感觉十分灵敏;一般避人,瞥见人影或稍受惊忧,便迅即下沉,并远离河岸,或像枯木漂浮水面,徐徐离岸,稍远即悄然下沉而远去。上午9—11时是一日间活动最频繁的高峰,群聚嬉水,常发鸣吼;下午比较安静,大多浮水或伏身木上晒日,傍晚归返巢窟;夜间又常在水下或游弋水上而静寂少动,实则伺机而动,以敏锐的视听两觉探察周围动静;水下目光如炬,幼鳄常泛红色,成体则呈金黄闪绿。
雌雄交配在5—6月间,雄性追逐雌鳄,以身躯压伏雌鳄之上,前肢紧抱雌背不放,然后以尾绕缠雌体后段,进行交配,常持续数小时。雄鳄有领域习性,占领一段区域,不容其他雄鳄侵入,否则立起斗争,败者随即退走。一尾雄鳄往往占有数尾雌鳄,最多可达20尾。泰国之鳄7—8月产卵,在爪哇甚至在12月偶而也可见到鳄卵。
鳄类的第一尾椎骨双凸型,可上下左右自由活动,后方的尾椎骨全为前凹型,加以髓棘高大和副突粗壮,尾背又有连续的尾鬣,便于左右摇摆,水中游泳如蛇,动作灵活而矫捷。鳄在陆地行动比较笨拙。前足趾行型,后足蹠行型,一般都是依靠腹部贴地磨擦和四肢协调合作,更替支持体重,向前迈步,是典型的爬行活动方式。急行时常以前肢抬起前身,后肢蹬踢有力,推动前趋,即可加速前进,但不能持久。鳄会假死,甚至还是幼鳄消极自卫的一种特有方式。鳄的腹部最怕搔捏,稍加搔捏即避而躲开;再次搔弄,便僵卧假死,寂然不动。
湾鳄通常以鱼、蛙为食,也吃螺、蚌、虾、蟹,兼吃小鳄及龟、鳖等,咬肌发达,咀嚼力强,食俘虽有硬甲,也可用力咬裂,难于幸免。平时常毫无声息地从水下潜近鸡、鸭、犬、豕等猎物,以其长而有力的鳄尾突然甩出水面,进行袭击,迅若闪电,使猎物猝不及避,即俘入水中而顿遭吞噬。对于大型猎物常先用牙撕裂分解,然后一臂一腿逐口吞食。群鳄聚集处则众口争噬,肢解分裂,食完时再回来争扯撕啮,直到吃净为止。据1943
年Weiman和Worthington对尼罗河鳄的食谱调查,计鱼31%,蟹20%,螺蚌18%,草叶嫩枝10%,小鳄10%,鸟5%,兽3%。一岁小鳄的胃中有水生昆虫及草叶、瓜、菜等,可见鳄是荤素不论的杂食性动物,但以肉食为主。此外,胃中也见到玻璃、陶瓷甚至金属碎片,可能有协助胃中切碎食物使之易于消化的作用。前、后肢在搏取食俘过程中却并无助益。
湾鳄体躯庞大壮伟,一般长5—6米,最长的记录为10米,是本纲中现存最长大的动物。因其庞大,故能力克大型走兽,敢于在河边用尾部袭击牛、马、虎、豹等,使之猝然落水,绞缠不放,沉溺致死,然后碎尸食之。H.Gadow(1901)曾记述:有人在岸边施杆垂钓时,用布袋遮蔽头肩以避细雨,不想林中窜出一豹直取其人,但豹在慌乱之中只掠得其布袋而不慎坠落河内,恰逢湾鳄隐伏水中,遂得活豹,立即啮擒俱沉。南亚产鳄地区每年死于鳄害的人数不少,这就不是鳄鱼避人,而是主动偷袭人类了,所以当地都以下水游泳或近水嬉戏为戒。
国外分布
湾鳄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印度的东海岸,往南到南亚半岛的南端、斯里兰卡、中南半岛(越南除外)海岸、马来半岛及马来群岛、巽他群岛、菲律宾群岛、马鲁古群岛,直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海岸、所罗门群岛和斐济群岛。湾鳄的分布区栖息地大多在近海的河道,一般都是到达涨潮所及的高限地段为止,但苏门答腊有深入内河三百公里的记录。
国内分布
我国古代的湾鳄分布记录是:海南岛附近的《巡海记》。李准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乘伏波、琛航两艘军舰从海南岛驶往西沙群岛一带视察,所至之处均勒石命名,伏波和琛航就是那次视察时所命名的两个岛屿。李在《巡海记》中记道:“一日雨后,予正在船面高处坐而纳凉,忽见一物自海面向船而来,昂首水面,嘴锐而长。予问曰:此何物也?国祥曰:此鳄鱼也,韩文公在潮作文驱之者即此是也。语时,鳄鱼已及船边,攀梯而上。……予速下夺枪射之。鳄鱼下坠,白腹朝天,距船已四、五丈矣。即令水手放舢板往捞。水手以桡挑之,长约丈余,重不可起;恐其未死,不敢下手。再击二枪,反沉水底,不见踪迹矣。”这个海南岛区击鳄的记录正同《台海使槎录》(黄椒敬,1736年)一样,报道了湾鳄能在海中生活,它是一种咸水鳄。
此后就是现代的记录了。自Lesson于1801年刊文在中国发现湾鳄之后,Boulenger
(1889)及Gadow,(1901)又先后报道在中国南方产湾鳄,但是并无具体地点和可供查证的实物标本。R.Mell于1922年所出版的《中国动物志记要》(Beitrage zur Fauna
Sinica)一书中,记载了他在香港和广东省珠江口澜头岛得到两具鳄骨,保存在德国柏林
大学博物馆内。从1922年至今的几十年来,关于湾鳄在我国的科学报道已是杳无所闻,再无迹讯。由此可见,过去散见于澎岛、海南岛、香港、珠江口的湾鳄报道,或许是随
着沿海的暖热洋流偶然从南洋漂来的稀见特例,实际上并不是曾经生存在我国的土著鳄
种。
此后就是现代的记录了。自Lesson于1801年刊文在中国发现湾鳄之后,Boulenger
(1889)及Gadow,(1901)又先后报道在中国南方产湾鳄,但是并无具体地点和可供查证的实物标本。R.Mell于1922年所出版的《中国动物志记要》(Beitrage zur Fauna
Sinica)一书中,记载了他在香港和广东省珠江口澜头岛得到两具鳄骨,保存在德国柏林
大学博物馆内。从1922年至今的几十年来,关于湾鳄在我国的科学报道已是杳无所闻,再无迹讯。由此可见,过去散见于澎岛、海南岛、香港、珠江口的湾鳄报道,或许是随
着沿海的暖热洋流偶然从南洋漂来的稀见特例,实际上并不是曾经生存在我国的土著鳄
种。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缅甸人嗜食鳄肉,以鸭为饵,绳索系钩,后段贯穿于竹竿中,鳄吞钩而竹竿坚滑不能啮断,鸭旁又有许多细线小钩,随鳄张口而钩尖插入齿隙,使其难于咀嚼,俟其力乏而举竿拽鳄上岸,然后杀之以食。泰国人不嗜鳄肉而珍视鳄胆,作为医治妇女的不孕症。鳄的分布区域既广,产量又较多,南洋人于食肉之外,也鞣鳄皮作革制作皮鞋、腰带、箱箧、手提包等,纹色美观,为精贵的装饰革制品,很有工艺价值。柬埔寨产湾鳄甚多,金边尚有专事养鳄的池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