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蝮亚科大型毒蛇,全长可达2m以上,体躯粗壮。背面黑褐色背景上密布黄绿色斑纹,似长满地衣的树干。
描述依据标本 湖南宜章莽山1雄17幼。
形态描述 依据正模(ZS8901)雌性幼蛇原始描述如下:
“头略呈三角形,吻端窄而圆,吻棱显著。吻鳞略呈三角形,下部三分之二略向内斜,顶部略向上后方弯曲。头背部是小鳞片,平滑无棱,其中以眶上鳞最大,且略隆起,左右眶上鳞间一横排有小鳞约9枚;鼻间鳞一对次大,彼此在吻鳞正后方相切甚多,其间无小鳞相隔;鼻间鳞与眶上鳞间沿吻棱一线另有2枚较大鳞片。鼻鳞长方形,前后端稍圆出;鼻孔略似馒头形,位于鼻鳞中央,开口向后方;鼻腔上部后壁上有一扁形鼻小孔(nasal pore)。颊鳞一枚,较小,介于上两枚眶前鳞与鼻鳞之间。有颊窝,窝前鳞较大,前与鼻鳞相切,其间无小鳞;颊窝上、下缘则分别由眶前鳞与窝下鳞围成。眼较小,略突出于头背;瞳孔直立椭圆形;眶前鳞2枚,均窄长,上下并列构成颊窝上缘;窝下鳞构成颊窝下缘。眶后鳞2枚,甚小,位于眶后上角。眶后下鳞1枚,甚长,自眶后下部沿眶下缘前伸达眼前下方。上唇鳞每侧7枚,第1枚较大,与鼻鳞完全分开;第2枚最小,其上缘切窝前鳞;第3枚最大,几入眶前下角,仅隔以1—2枚极小的泪鳞(lacrimal);第4枚较大,与第3枚在眼正下方相切;最后3枚较低而略长。颊鳞倒三角形,前(口)缘宽而平,后部较窄而末端尖,楔入第1对下唇鳞间。颔片一对较大,其后尚有数对较小鳞片,其间有明显而深的颔沟。下唇鳞左16右15枚,第1对甚大,在颏鳞后彼此相切,前3枚切颔片。颞区鳞片较大,喉部均为较小鳞片。背鳞菱形,多数具纵棱,在头后1—2个头长处25行,中段25行,肛前1—2个头长处17行,中段两侧最外行平滑无棱。腹鳞189片;肛鳞完整。尾侧扁,后部侧扁尤甚;尾下鳞63,前62成对,第63成单枚,其外侧弯向尾侧且达尾两侧中下部;尾背鳞片较大而排列规则,从尾基之后的9行逐渐过渡到7行、6行,到尾末段仅有4行;尾最末端为一扁方形硬鳞。
“全长447mm,尾长65mm。
“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极细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
为黄绿色,每团约40枚,占据3—5排鳞,在体侧形成若干等距的黄绿色横纹,左右横纹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腹鳞除前述黑褐色背景上杂以黄绿色细点外,尚杂有若干较大、略呈三角形的黄绿色斑。头部亦为黑褐色与黄绿色组成的较对称的斑纹。尾前半部色斑与躯干一致,尾后半为一致的极浅的黄绿色或几近于白色。瞳孔淡黄绿色。成体色斑与此完全一致。”
上颌骨具管牙,有颊窝。毒蛇。
变异:副模(ZS8902)左右眶上鳞间介7枚小鳞,眶后鳞右侧3枚,下唇鳞左15右14枚,腹鳞195片,尾下鳞60对。全长444mm,尾长65mm。同窝另15号幼蛇变异如下:鼻间鳞均相切;眶上鳞间相隔6—9(平均7.4)枚小鳞;窝前鳞与鼻鳞相切,仅2号及l号的一侧介1小鳞;上唇鳞7,2号各一侧为8,第2上唇鳞均不入颊窝,第3上唇鳞最大,第4上唇鳞在眼正下方;下唇鳞13—16(平均14)枚,第1对下唇鳞在颏鳞后相切,前2—4(平均3.1)对切额片。中段背鳞均为25行;腹鳞187—198,平均190.1;尾下鳞60—67,平均63.7对。躯尾背面浅色横斑数38—43+5—7个(正模为38+6 个)。
成年雌性1号,全长(1825+280)mm,其鳞被特征如下:左右眶上鳞间相隔7枚
小鳞,眶后鳞2枚甚大,眶后下鳞1枚;上唇鳞左8右7,第3、4两枚最大,位眼正下方,第2枚不入颊窝;下唇鳞15,前3枚切颔片。背鳞25 — 25 — 17行,中段23行起棱,两侧最外行平滑,腹鳞195,尾下鳞63对。
核型:2n=36,8对大染色体,10对微小染色体。第4对为性染色体ZW型,其中
Z为中着丝粒,W为亚中着丝粒、其余7对全为中着丝粒染色体。
描述依据标本 湖南宜章莽山1雄17幼。
形态描述 依据正模(ZS8901)雌性幼蛇原始描述如下:
“头略呈三角形,吻端窄而圆,吻棱显著。吻鳞略呈三角形,下部三分之二略向内斜,顶部略向上后方弯曲。头背部是小鳞片,平滑无棱,其中以眶上鳞最大,且略隆起,左右眶上鳞间一横排有小鳞约9枚;鼻间鳞一对次大,彼此在吻鳞正后方相切甚多,其间无小鳞相隔;鼻间鳞与眶上鳞间沿吻棱一线另有2枚较大鳞片。鼻鳞长方形,前后端稍圆出;鼻孔略似馒头形,位于鼻鳞中央,开口向后方;鼻腔上部后壁上有一扁形鼻小孔(nasal pore)。颊鳞一枚,较小,介于上两枚眶前鳞与鼻鳞之间。有颊窝,窝前鳞较大,前与鼻鳞相切,其间无小鳞;颊窝上、下缘则分别由眶前鳞与窝下鳞围成。眼较小,略突出于头背;瞳孔直立椭圆形;眶前鳞2枚,均窄长,上下并列构成颊窝上缘;窝下鳞构成颊窝下缘。眶后鳞2枚,甚小,位于眶后上角。眶后下鳞1枚,甚长,自眶后下部沿眶下缘前伸达眼前下方。上唇鳞每侧7枚,第1枚较大,与鼻鳞完全分开;第2枚最小,其上缘切窝前鳞;第3枚最大,几入眶前下角,仅隔以1—2枚极小的泪鳞(lacrimal);第4枚较大,与第3枚在眼正下方相切;最后3枚较低而略长。颊鳞倒三角形,前(口)缘宽而平,后部较窄而末端尖,楔入第1对下唇鳞间。颔片一对较大,其后尚有数对较小鳞片,其间有明显而深的颔沟。下唇鳞左16右15枚,第1对甚大,在颏鳞后彼此相切,前3枚切颔片。颞区鳞片较大,喉部均为较小鳞片。背鳞菱形,多数具纵棱,在头后1—2个头长处25行,中段25行,肛前1—2个头长处17行,中段两侧最外行平滑无棱。腹鳞189片;肛鳞完整。尾侧扁,后部侧扁尤甚;尾下鳞63,前62成对,第63成单枚,其外侧弯向尾侧且达尾两侧中下部;尾背鳞片较大而排列规则,从尾基之后的9行逐渐过渡到7行、6行,到尾末段仅有4行;尾最末端为一扁方形硬鳞。
“全长447mm,尾长65mm。
“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极细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
为黄绿色,每团约40枚,占据3—5排鳞,在体侧形成若干等距的黄绿色横纹,左右横纹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腹鳞除前述黑褐色背景上杂以黄绿色细点外,尚杂有若干较大、略呈三角形的黄绿色斑。头部亦为黑褐色与黄绿色组成的较对称的斑纹。尾前半部色斑与躯干一致,尾后半为一致的极浅的黄绿色或几近于白色。瞳孔淡黄绿色。成体色斑与此完全一致。”
上颌骨具管牙,有颊窝。毒蛇。
变异:副模(ZS8902)左右眶上鳞间介7枚小鳞,眶后鳞右侧3枚,下唇鳞左15右14枚,腹鳞195片,尾下鳞60对。全长444mm,尾长65mm。同窝另15号幼蛇变异如下:鼻间鳞均相切;眶上鳞间相隔6—9(平均7.4)枚小鳞;窝前鳞与鼻鳞相切,仅2号及l号的一侧介1小鳞;上唇鳞7,2号各一侧为8,第2上唇鳞均不入颊窝,第3上唇鳞最大,第4上唇鳞在眼正下方;下唇鳞13—16(平均14)枚,第1对下唇鳞在颏鳞后相切,前2—4(平均3.1)对切额片。中段背鳞均为25行;腹鳞187—198,平均190.1;尾下鳞60—67,平均63.7对。躯尾背面浅色横斑数38—43+5—7个(正模为38+6 个)。
成年雌性1号,全长(1825+280)mm,其鳞被特征如下:左右眶上鳞间相隔7枚
小鳞,眶后鳞2枚甚大,眶后下鳞1枚;上唇鳞左8右7,第3、4两枚最大,位眼正下方,第2枚不入颊窝;下唇鳞15,前3枚切颔片。背鳞25 — 25 — 17行,中段23行起棱,两侧最外行平滑,腹鳞195,尾下鳞63对。
核型:2n=36,8对大染色体,10对微小染色体。第4对为性染色体ZW型,其中
Z为中着丝粒,W为亚中着丝粒、其余7对全为中着丝粒染色体。
生物学
1989年9月下旬,莽山林业局工人陈国华与陶运林在湖南宜章县莽山坪坑海拔700—900m林中发现刚孵出不久的幼蛇21条,正欲捕捉时,从倒下已久、树干中空的朽木中窜出2条大蛇,全部被捉,并于树洞中找到仔蛇已孵出后的空卵壳一团。
近年捕到雌蛇饲养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产卵20—27枚,卵径(50—66)mm×
(34—38)mm,重31—4g。在气温25—30℃情况下,60天左右孵出。初孵出仔蛇全长330—460mm,重15—35g(据陈远辉)。
垂直布布:800—1300m。
近年捕到雌蛇饲养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产卵20—27枚,卵径(50—66)mm×
(34—38)mm,重31—4g。在气温25—30℃情况下,60天左右孵出。初孵出仔蛇全长330—460mm,重15—35g(据陈远辉)。
垂直布布:800—1300m。
生境信息
1989年9月下旬,莽山林业局工人陈国华与陶运林在湖南宜章县莽山坪坑海拔700—900m林中发现刚孵出不久的幼蛇21条,正欲捕捉时,从倒下已久、树干中空的朽木中窜出2条大蛇,全部被捉,并于树洞中找到仔蛇已孵出后的空卵壳一团。
近年捕到雌蛇饲养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产卵20—27枚,卵径(50—66)mm×
(34—38)mm,重31—4g。在气温25—30℃情况下,60天左右孵出。初孵出仔蛇全长330—460mm,重15—35g(据陈远辉)。
近年捕到雌蛇饲养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产卵20—27枚,卵径(50—66)mm×
(34—38)mm,重31—4g。在气温25—30℃情况下,60天左右孵出。初孵出仔蛇全长330—460mm,重15—35g(据陈远辉)。
海拔范围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
莽山烙铁头蛇是近几年来发现的一种大型有颊窝类蝮蛇,且仅发现于较
小范围内,估计数量不多。由于其体型巨大,形态特殊,张服基(1993)已依它另立新
属莽山烙铁头蛇属(Ermia)以辖之。此蛇学术价值极大,分布区窄,数量稀少,应予重点保护。自1989年发现并描述后,近年多次被偷捕,就已知的数条体重均在2000g以上,且被捕获者以雌蛇为多,加强保护,刻不容缓,否则将濒临绝灭。
小范围内,估计数量不多。由于其体型巨大,形态特殊,张服基(1993)已依它另立新
属莽山烙铁头蛇属(Ermia)以辖之。此蛇学术价值极大,分布区窄,数量稀少,应予重点保护。自1989年发现并描述后,近年多次被偷捕,就已知的数条体重均在2000g以上,且被捕获者以雌蛇为多,加强保护,刻不容缓,否则将濒临绝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