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测量标本258尾;体长39~170mm。采自长江水系:江西南昌,鹰潭,九江,宜春,临川;湖北武昌(东湖),汉阳,黄梅,洪湖,梁子湖,丹江口黄陵矶,宜昌;湖南长沙,洞庭湖,衡阳,洪江,道县,沅陵;贵州锦屏,清水江。珠江水系:广西桂林,阳朔,荔浦,全州,崇左,南宁。海南南渡江水系:定安。
背鳍Ⅵ~Ⅶ,I-9(以Ⅵ,I-9为主);臀鳍I-7~8(以I-7为主,);胸鳍14~15;腹鳍I-5;尾鳍17。纵列鳞39~42;横列鳞16~17;背鳍前鳞30~34。
体长为体高3.8~5.7倍,为头长2.5~3.4倍。头长为吻长3.1~4.5倍,为眼径4.2~6.3倍,为眼间隔4.4~5.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6~1.8倍。
体延长,粗壮,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呈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高。头宽大,平扁,头宽大于头高。颊部突出。吻宽短,背部稍隆起,吻长大于眼径,为眼径的1.2~1.8倍。眼小,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稍凹,大于眼径,其两侧眼上缘处具细弱骨质嵴。眼的后方无感觉管孔(C);眼的前下方横行感觉乳突线(L5)的端部其乳突排列呈团状或具分支;眼的后下方横行感觉乳突线(L6)与眼下纵行感觉乳突线(L7)一般相连(偶有不连个体)(图69A)。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接近上唇;后鼻孔小,圆形,在眼的前方。口大,前位,斜裂。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前。上、下颌齿细尖,多行,排列成绒毛状;犁骨和腭骨无齿。唇厚而发达。舌大,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宽大,向头部腹面延伸达眼前缘或中部下方。前鳃盖骨后下缘光滑,无棘。峡部狭,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根。具假鳃。
体被栉鳞,腹部和胸鳍基部被圆鳞,鳃盖、颊部及项部均被小栉鳞,吻部和头的腹面无鳞。眼后头顶部鳞片排列正常,呈覆瓦状。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远;第一背鳍的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弱,第三、第四鳍棘最长,雄鱼的第三、第四鳍棘后端几乎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后部鳍条短,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的第四或第五鳍条下方。胸鳍宽圆,扇形,后端几乎伸过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圆形。
液浸标本的头、体为棕褐带青色,体侧具3~4个宽而不整齐的三角形黑色斑块。头侧及腹面有许多浅褐色及黑色相间的斑块及点纹。第一背鳍有一浅色斑块,其余各鳍为浅褐色,具多行暗色点纹。胸鳍基部的上、下方各具一长条状黑斑。尾鳍边缘白色,基底有时具2个黑色斑块。
背鳍Ⅵ~Ⅶ,I-9(以Ⅵ,I-9为主);臀鳍I-7~8(以I-7为主,);胸鳍14~15;腹鳍I-5;尾鳍17。纵列鳞39~42;横列鳞16~17;背鳍前鳞30~34。
体长为体高3.8~5.7倍,为头长2.5~3.4倍。头长为吻长3.1~4.5倍,为眼径4.2~6.3倍,为眼间隔4.4~5.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6~1.8倍。
体延长,粗壮,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呈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高。头宽大,平扁,头宽大于头高。颊部突出。吻宽短,背部稍隆起,吻长大于眼径,为眼径的1.2~1.8倍。眼小,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稍凹,大于眼径,其两侧眼上缘处具细弱骨质嵴。眼的后方无感觉管孔(C);眼的前下方横行感觉乳突线(L5)的端部其乳突排列呈团状或具分支;眼的后下方横行感觉乳突线(L6)与眼下纵行感觉乳突线(L7)一般相连(偶有不连个体)(图69A)。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接近上唇;后鼻孔小,圆形,在眼的前方。口大,前位,斜裂。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前。上、下颌齿细尖,多行,排列成绒毛状;犁骨和腭骨无齿。唇厚而发达。舌大,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宽大,向头部腹面延伸达眼前缘或中部下方。前鳃盖骨后下缘光滑,无棘。峡部狭,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根。具假鳃。
体被栉鳞,腹部和胸鳍基部被圆鳞,鳃盖、颊部及项部均被小栉鳞,吻部和头的腹面无鳞。眼后头顶部鳞片排列正常,呈覆瓦状。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远;第一背鳍的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弱,第三、第四鳍棘最长,雄鱼的第三、第四鳍棘后端几乎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后部鳍条短,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的第四或第五鳍条下方。胸鳍宽圆,扇形,后端几乎伸过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圆形。
液浸标本的头、体为棕褐带青色,体侧具3~4个宽而不整齐的三角形黑色斑块。头侧及腹面有许多浅褐色及黑色相间的斑块及点纹。第一背鳍有一浅色斑块,其余各鳍为浅褐色,具多行暗色点纹。胸鳍基部的上、下方各具一长条状黑斑。尾鳍边缘白色,基底有时具2个黑色斑块。
生物学
中华沙塘鳢为淡水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湖泊、江河和河沟的底部,喜栖息于杂草和碎石相混杂的浅水区。行动缓慢,游泳力较弱。摄食小鱼、小虾、水蚯蚓、摇蚊幼虫、水生昆虫和甲壳类。生殖期为4~6月、。分批产卵于蚌壳内。卵呈椭圆形,具黏性,黏附于巢穴的内壁上。雄鱼有守巢护卵的习性。生长快。个体虽小,但肉质鲜美,细嫩可口,属于上品鱼类。体长160~200mm。
国内分布
长江中、上游的江西、湖北、湖南及珠江水系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其他分布
以往曾有报道,暗色沙塘鳢(=中华沙塘鳢 Odontobutis sinensis)也分布于台湾(沈世杰,1984 a, b;邵广昭,1991; Yu, 1996),但经台湾鱼类学家十余年来的调查(李信彻,1993)及本文作者1995年在台湾各河、溪中采集,均未发现沙塘鳢。根据该鱼在内地的地理分布情况,似乎不可能见之于台湾,以往的报道可能有误。为中国特有种(endemic to China)。
其它信息
讨论:Temminck和Schlegel (1845)首次报道了产于日本的暗色塘鳢(Eleotris obscura)(=暗色沙塘鳢 Odontobutis obscura)为一新种。其后,Bleeker(1874a)因暗色塘鳢的前鳃盖骨后缘无小棘,遂以它为模式种,建立了沙塘鳢属(Odontobutis)。最早对中国沙塘鳢属进行研究的是Gtinther(1861),他报道采自长江及浙江的河川塘鳢(Eleotris potamophila)(=河川沙塘鳢 Odontobutis potamophila)是一个新种,另一种采自日本长崎和中国浙江省的为暗色塘鳢(E.obscura) (=暗色沙塘鳢 O. obscura),他在描述这两种鱼的区别时仅指出河川塘鳢(即河川沙塘鳢)的胸鳍基部有2褐斑而易于与暗色塘鳢(即暗色沙塘鳢)相区别,事实上这两种鱼的胸鳍基部均有2褐斑而无法进行区别。由于上述两种鱼的鉴别特征不明显,这两个种常被混淆,甚至有人认为河川沙塘鳢是暗色沙塘鳢的异名,为无效种,因而近百年来中外的鱼类学者对中国产的沙塘鳢鱼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有的认为中国存在河川沙塘鳢和暗色沙塘鳢两个种[Gunther, 1861; Bleeker, 1872; Sauvage and Dabry,1874; Chu(朱元鼎),1931;朱元鼎、伍汉霖,1965;李思忠,1981;伍汉霖,1987];有的认为中国仅有河川沙塘鳢而无暗色沙塘鳢[Martens, 1876; Rendahl, 1924; Tchang(张春霖),1928; Nichols ,1928, 1943; lwata et al., 1985];有的认为中国仅有暗色沙塘鳢而无河川沙塘鳢(Karoli ,1882; Jordan and Seale, 1905b; Tomiyama , 1936;郝天和,1960 ; Fowler,1972;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7;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1976;伍献文,1979;袁传宓、谢洪高,1987;杨干荣,1987;倪勇,1990;陈马康等,1990);也有的认为中国只有暗色沙塘鳢和海丰沙塘鳢(陈炜、郑慈英,1985);有的则认为暗色沙塘鳢不分布于中国(Akihito et al., 2000a)。
伍汉霖等(1993)应用沙塘鳢的头部感觉管孔(C)的有无及感觉乳突的排列方式作为分类依据,对采自中国各河川中的800余尾沙塘鳢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中国沙塘鳢可以分两类:一类的头部有感觉管孔(C),有3种,即河川沙塘鳢(O. potamophila)(为有效种)、海丰沙塘鳢(O. haifengensis)和鸭绿沙塘鳢(O. yaluensis)属于此类;另一类的头部无感觉管孔(C),与产自日本的暗色沙塘鳢相同,暂鉴定为“暗色沙塘鳢(O. obscura)”(限于条件,当时尚无法判定产自中国的“暗色沙塘鳢”为一新种,即中华沙塘鳢)。
由于当时未能对Giinther (1861)采自日本长崎及中国浙江的暗色沙塘鳢标本进行再鉴定和对仅产于日本的暗色沙塘鳢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只能暂时认为暗色沙塘鳢除分布于日本外,亦分布于中国。
1998年,笔者在伦敦大不列颠自然历史博物馆(British Natural History Museum, UK)鉴测Giinther(1861)采自日本长崎及中国浙江的两瓶沙塘鳢标本时,发现采自日本的一瓶标本为暗色沙塘鳢无误,而另一瓶采自中国浙江者不是暗色沙塘鳢,而是河川沙塘鳢,这说明Giinther的鉴定有错。与此同时,笔者将产于日本的暗色沙塘鳢和产于中国的头部无感觉管孔(C)的沙塘鳢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并无真正的“暗色沙塘鳢”,以前所称的“暗色沙塘鳢”应该为一个新种(即中华沙塘鳢),从而解决了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分类学问题。现将产自中国的中华沙塘鳢与产自日本的暗色沙塘鳢进行比较研究,详见表3。
从表3中两种沙塘鳢的臀鳍、胸鳍、纵列鳞和横列鳞的可数性状所具有的较大差异,以及两个种之间长期的地理隔离,可以认为眼后无感觉管孔(C)的产于日本及中国的沙塘鳢是两个不同的种。
以往,由于中国产沙塘鳢属的各个种的鉴别特征混淆不清,种间区分十分困难,因而对它们的地理分布界限也无法肯定。现已探明沙塘鳢的分布颇有规律。河川沙塘鳢 O.potamophila仅分布于长江的中、下游,钱塘江及闽江各水系,不见于珠江流域及长江上游;在长江水系的分布西限可上溯至湖北的荆州(沙市)、九江、黄梅,江西的鹰潭、宜春等地。中华沙塘鳢 O. sinensis的分布区域较广,主要见于珠江流域、海南及长江中上游的贵州、江西、湖北及湖南各省,不见于闽江、钱塘江及长江下游各地,而地处长江中游的荆州、九江、黄梅、鹰潭、宜春等地水域则是中华沙塘鳢的分布东限,可以认为这些地区也是这两种鱼类的混栖区,相互渗透和交汇。鸭绿沙塘鳢 O. yaluensis仅分布于辽河及鸭绿江水系;海丰沙塘鳢 O. haifengensis仅零星分布于粤东几条独流入海的溪流中(图42)。
伍汉霖等(1993)应用沙塘鳢的头部感觉管孔(C)的有无及感觉乳突的排列方式作为分类依据,对采自中国各河川中的800余尾沙塘鳢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中国沙塘鳢可以分两类:一类的头部有感觉管孔(C),有3种,即河川沙塘鳢(O. potamophila)(为有效种)、海丰沙塘鳢(O. haifengensis)和鸭绿沙塘鳢(O. yaluensis)属于此类;另一类的头部无感觉管孔(C),与产自日本的暗色沙塘鳢相同,暂鉴定为“暗色沙塘鳢(O. obscura)”(限于条件,当时尚无法判定产自中国的“暗色沙塘鳢”为一新种,即中华沙塘鳢)。
由于当时未能对Giinther (1861)采自日本长崎及中国浙江的暗色沙塘鳢标本进行再鉴定和对仅产于日本的暗色沙塘鳢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只能暂时认为暗色沙塘鳢除分布于日本外,亦分布于中国。
1998年,笔者在伦敦大不列颠自然历史博物馆(British Natural History Museum, UK)鉴测Giinther(1861)采自日本长崎及中国浙江的两瓶沙塘鳢标本时,发现采自日本的一瓶标本为暗色沙塘鳢无误,而另一瓶采自中国浙江者不是暗色沙塘鳢,而是河川沙塘鳢,这说明Giinther的鉴定有错。与此同时,笔者将产于日本的暗色沙塘鳢和产于中国的头部无感觉管孔(C)的沙塘鳢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并无真正的“暗色沙塘鳢”,以前所称的“暗色沙塘鳢”应该为一个新种(即中华沙塘鳢),从而解决了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分类学问题。现将产自中国的中华沙塘鳢与产自日本的暗色沙塘鳢进行比较研究,详见表3。
从表3中两种沙塘鳢的臀鳍、胸鳍、纵列鳞和横列鳞的可数性状所具有的较大差异,以及两个种之间长期的地理隔离,可以认为眼后无感觉管孔(C)的产于日本及中国的沙塘鳢是两个不同的种。
以往,由于中国产沙塘鳢属的各个种的鉴别特征混淆不清,种间区分十分困难,因而对它们的地理分布界限也无法肯定。现已探明沙塘鳢的分布颇有规律。河川沙塘鳢 O.potamophila仅分布于长江的中、下游,钱塘江及闽江各水系,不见于珠江流域及长江上游;在长江水系的分布西限可上溯至湖北的荆州(沙市)、九江、黄梅,江西的鹰潭、宜春等地。中华沙塘鳢 O. sinensis的分布区域较广,主要见于珠江流域、海南及长江中上游的贵州、江西、湖北及湖南各省,不见于闽江、钱塘江及长江下游各地,而地处长江中游的荆州、九江、黄梅、鹰潭、宜春等地水域则是中华沙塘鳢的分布东限,可以认为这些地区也是这两种鱼类的混栖区,相互渗透和交汇。鸭绿沙塘鳢 O. yaluensis仅分布于辽河及鸭绿江水系;海丰沙塘鳢 O. haifengensis仅零星分布于粤东几条独流入海的溪流中(图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