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额鵙鹛

Pteruthius aenobarbus   Temminck
   

  183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根据云南亚种的标本) 雄性成鸟:前额深栗色,紧接着是一条黄色横带;头顶、颈部和上体羽毛均为橄榄绿色沾黄;眼圈白色,眼先、眼后及眼下黑色,形成一个黑色半环;眉纹宽,灰白色;耳羽黄色,耳羽后无弯月状黑线;飞羽深褐色近黑,初级飞羽外翈边缘白色;次级飞羽外翈边缘橄榄绿色;大覆羽和中覆羽黑色,有宽阔的白色末端;初级覆羽和小翼羽黑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橄榄绿色;外侧尾羽外翈橄榄绿色,内翈黑色,其他几对尾羽黑色,末端有白色斑块,向外侧各尾羽白斑依次逐渐增大,最外侧尾羽除内翈基部和外翈末端小部分为黑色外,其余部分纯白;颏部、喉和胸的中央部分深栗色,喉胸两侧和腹部及尾下覆羽等均黄色,两胁银灰色。
雌性成鸟:前额淡栗色,无黄色横带;眼圈白色,眼先、眼后及眼下方浅黑色沾灰;耳羽淡黄色;头顶、颈部、上体及尾上覆羽悉为橄榄绿色沾灰;飞羽浅褐色,外侧初级飞羽外翈浅黄色,其他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外翈橄榄绿色;大覆羽黑色,末端有较宽的赭粉色端斑;中覆羽橄榄绿色,端部有浅赭色端斑,构成赭粉色和绿色相镶的横斑状翼斑;中央尾羽绿色较雄鸟色淡并沾黄,外侧尾羽浅褐色,末端乳黄色,最外侧尾羽几乎全部乳黄色,外翈顶端有黑纹;颏和喉淡栗色;下体余部银灰色;胸和尾下覆羽沾绿;其余部分与雄鸟相同。
虹膜褐色;嘴铅色;跗蹠肉红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10-12 102—119 9-10 56—60 38—42 17—20
♀♀(2) 11-12 109-112 9.5—10 58—59 42—44 19—2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与栗喉鵙鹛十分相似,但前额为栗色,后接一条黄色横带;颈部黄色;眼具黑色半环;耳羽后无弯月状黑线;翅绿色具白色边缘,翅具黑白相镶的横斑;中央尾羽绿色,外侧尾羽黑色,最外侧尾羽白色;颏、喉和上胸深栗色,余部亮黄色。雌鸟前额淡栗色,无黄色横带;翼上有赭粉色和绿色相镶的横斑;外侧尾羽浅褐色,最外侧尾羽乳黄色;颏和喉淡栗色,余部银灰色;胸和尾下覆羽沾绿。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10-12 102—119 9-10 56—60 38—42 17—20
♀♀(2) 11-12 109-112 9.5—10 58—59 42—44 19—21

生物学

生态经常栖息在大树下和在灌丛林中,有时也见于林间空旷地。繁殖季节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集小群或单个行动,有时也与其他小鸟混群。习性与栗喉鵙鹛十分相似,行动亦迟缓、以昆虫为食。

国外分布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本种计有5个亚种,分布于国内的仅有2个亚种。
分类讨论栗喉鵙鹛与栗额鵙鹛的羽色、体形十分相似,但栗额鵙鹛眼周仅眼下半环为黑色,而栗喉鵙鹛的眼周为一黑色环;且前者耳羽后有一弯月状黑线,而后者无;栗喉鵙鹛最外侧一对尾羽纯白色,而栗额鵙鹛非纯白,外翈顶端黑色,形成一黑线,内翈基部小部分黑色。

检索表文本

亚种检索
雄鸟额上的栗色带斑较狭(约5—7毫米宽),下体栗色仅到胸部……云南亚种 P. a. intermedius
雄鸟额上的栗色带斑较宽(约8毫米宽),下体栗色延伸至胸侧和上腹……………………………………………………瑶山亚种 P.a.yaoshan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