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蝮

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
   

  1248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头略呈三角形,有颊窝,头背具对称大鳞片;背面两纵行大圆斑,彼此
并列或交错。与相近种高原蝮的区别是:本种鼻间鳞外侧尖细而略弯,呈逗点形;颞区
鳞片具棱;吻棱明显。
描述依据标本 安徽黄山及大别山区9雄21雌。
形态描述 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棱明显;体较粗短;尾短;最大全长
雄性(414+64)mm,雌性(344+48)mm,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正背面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彼此交错排列或略并列,圆斑中央色略淡;有的外侧边缘亦淡,呈深棕色马蹄形斑;有的标本还可看出一条红棕色脊线;体侧D1及腹鳞间有一行黑褐色不规则粗点,略呈星状。腹面灰白色,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细点,头背深棕色,枕部中央有一浅褐色桃形斑;眼后到颈部有一镶深棕色边的褐色纹,其上缘更镶以一黄白色细纹;上唇缘及头腹灰褐色,尾后段带白色,尾尖常为黑色。
鼻间鳞内缘较长,外侧缘尖细且略向后弯,形似逗点;颞区鳞片具棱(邻接上唇鳞
的2行平滑),鼻鳞较大,分为前后2片,鼻孔近圆形,位于较大的前鼻鳞后半,开口朝向后外方;鼻鳞与窝前鳞相切,其间无小鳞;上颊鳞1,几呈方形;眼大小适中,瞳孔直立椭圆形;眶前鳞2,眶后鳞2(3),下枚眶后鳞新月形,弯至眼后下方;颞鳞2+4
(3),上唇鳞7,2 — 1 — 4式,个别一侧为6,2 — 1 — 3式,或8,3 — 1 — 4式;第2枚最小,不入颊窝;第3枚最大,入眶;第4枚位于眼的正下方,与眶下鳞相切,其余上唇鳞较低。下唇鳞9—12,以10—11居多,第1对在颏鳞之后相切,前4(个别为3)对切颔片。
背颈部21(23)行,中段21行,肛前鳞17(个别15)行,中段最外行平滑或均具棱;
腹鳞雄性137—147,雌性137—150;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36—41对,雌性29—39对,少数标本有数枚成单。
上颌骨具管牙,有颊窝。毒蛇。

生物学

1)栖息环境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坟堆草丛及其附近是蝮蛇的主要栖息地。春秋两季常在坟堆的洞穴附近活动。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附近,甚至城市园林。凡是有能供其隐蔽及摄食对象的场所,都可发现它们。蝮蛇居住的洞穴,多系利用天然的坟堆、树洞或其他动物如鼠类的洞穴,洞口多向南或东南,直径1.5—4.5cm,洞道长短可从数十厘米到数米。
2)活动规律
(A)季节活动:
①冬眠期:在浙江地区,蝮蛇在11月下旬或以前开始入蛰,12月初已完全进入冬眠,到翌年3月初开始苏醒出蛰,冬眠期大约3个月。冬眠期间,往往许多蛇、甚至不同种的蛇群集在一起,比如在安徽芜湖观察到蝮蛇与赤链蛇、白条锦蛇、乌梢蛇等同在一洞穴中越冬(陈壁辉,1966)。
②活动期:此期内,蝮蛇的活动往往表现出两个活动高峰,在浙江地区,活动高峰
在5及6月和10月两次。
(B)昼夜活动 在浙江地区,蝮蛇每天的活动高峰在寒冷天气是中午12点到下午2点,在炎热天气是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至于在暖和的春秋两季每天的活动高峰有两次,分别是白天的10点到下午2点和晚上的8点到次晨2点。
(C)温度对蝮蛇活动的影响 据杭州龙驹坞试验场(戴效忠等,1965)的试验,发现当室温在21—25时蝮蛇活动正常;降低到10℃时缩成一团且少动,再低到5℃时即盘团不动,升高温度的实验发现,当体温25—30℃时常盘着少动;大于30℃时蝮蛇开始骚动;大于35℃则剧烈窜动
3)食性 关于蝮蛇的食性,根据早期观察的报道,有鼠类、蜥蜴及蛙等。剖胃检查浙江地区的蝮蛇,又增加了吃鱼、泥鳅、黄鳝及蛇的记录(胡步青等,1966)。赵尔宓等(1966)曾经指出:蛇的食性与该蛇栖息活动环境有较密切的关系。蝮蛇食性如此复杂,其食物种类包括了从节肢动物到脊椎动物中各纲的动物,主要也是因为它们分布广、栖息及活动的环境多样,因而摄食的对象也就复杂。
4)繁殖 蝮蛇是卵胎生蛇类。根据在杭州蛇园内的观察,于5月及9月曾见到蝮蛇交配,交配多发生于午后2点到10点,当时气温20—26'C,交配时间长达2—6分钟
(胡步青等,1966)。初生仔蛇全长140—170mm(杭州)。在金华地区,对蝮蛇的产仔过程作了详细的观察,产仔多在凌晨2点到7点,整个产仔过程需要30分钟(4仔)到75分钟(8—10仔)。同时发现母蝮蛇交配一次受精后,在隔离饲养情况下,可以连续产仔3年(何时新,1973)。
5)垂直分布 蝮蛇不但地理分布范围很广,垂直分布的幅度也很大。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于沿海低地,在秦岭大巴山区可达海拔1100m。

生境信息

栖息环境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坟堆草丛及其附近是蝮蛇的主要栖息地。春秋两季常在坟堆的洞穴附近活动。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附近,甚至城市园林。凡是有能供其隐蔽及摄食对象的场所,都可发现它们。蝮蛇居住的洞穴,多系利用天然的坟堆、树洞或其他动物如鼠类的洞穴,洞口多向南或东南,直径1.5—4.5cm,洞道长短可从数十厘米到数米。
2)活动规律
(A)季节活动:
①冬眠期:在浙江地区,蝮蛇在11月下旬或以前开始入蛰,12月初已完全进入冬眠,到翌年3月初开始苏醒出蛰,冬眠期大约3个月。冬眠期间,往往许多蛇、甚至不同种的蛇群集在一起,比如在安徽芜湖观察到蝮蛇与赤链蛇、白条锦蛇、乌梢蛇等同在一洞穴中越冬(陈壁辉,1966)。
②活动期:此期内,蝮蛇的活动往往表现出两个活动高峰,在浙江地区,活动高峰
在5及6月和10月两次。
(B)昼夜活动 在浙江地区,蝮蛇每天的活动高峰在寒冷天气是中午12点到下午2点,在炎热天气是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至于在暖和的春秋两季每天的活动高峰有两次,分别是白天的10点到下午2点和晚上的8点到次晨2点。
(C)温度对蝮蛇活动的影响 据杭州龙驹坞试验场(戴效忠等,1965)的试验,发现当室温在21—25时蝮蛇活动正常;降低到10℃时缩成一团且少动,再低到5℃时即盘团不动,升高温度的实验发现,当体温25—30℃时常盘着少动;大于30℃时蝮蛇开始骚动;大于35℃则剧烈窜动
3)食性 关于蝮蛇的食性,根据早期观察的报道,有鼠类、蜥蜴及蛙等。剖胃检查浙江地区的蝮蛇,又增加了吃鱼、泥鳅、黄鳝及蛇的记录(胡步青等,1966)。赵尔宓等(1966)曾经指出:蛇的食性与该蛇栖息活动环境有较密切的关系。蝮蛇食性如此复杂,其食物种类包括了从节肢动物到脊椎动物中各纲的动物,主要也是因为它们分布广、栖息及活动的环境多样,因而摄食的对象也就复杂。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 蝮蛇不但地理分布范围很广,垂直分布的幅度也很大。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于沿海低地,在秦岭大巴山区可达海拔1100m。

繁殖特征

繁殖 蝮蛇是卵胎生蛇类。根据在杭州蛇园内的观察,于5月及9月曾见到蝮蛇交配,交配多发生于午后2点到10点,当时气温20—26'C,交配时间长达2—6分钟
(胡步青等,1966)。初生仔蛇全长140—170mm(杭州)。在金华地区,对蝮蛇的产仔过程作了详细的观察,产仔多在凌晨2点到7点,整个产仔过程需要30分钟(4仔)到75分钟(8—10仔)。同时发现母蝮蛇交配一次受精后,在隔离饲养情况下,可以连续产仔3年(何时新,1973)。

国内分布

我国东部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向北达北纬41°左右,向南止于北纬26°左右,西限在北部止于太行山一线以东,在秦岭以南止于四川及云贵高原东部(赵尔宓、江耀明、黄庆云,1979)。台湾省曾有记录,Maki(1931)、王庆让与王友奕(1956)将之订为蝮蛇日本亚种,大岛正满(1944), Klemmer(1963)与 Leviton
(1968)则订为蝮蛇短尾亚种,Weeler 与 Keegan(1963)认为蝮蛇在台湾较罕见,陈兼善(1956)与 Kuntz(1963)关于台湾蛇类都未列入蝮蛇,近年关于台湾蛇类的书籍(张正雄,1981;毛寿先,1993)亦无蝮蛇的记载。吕光洋等(1989)则认为“在台湾地区分布不清楚,数量稀少,目前所得资料大都来自国外。仅在澎湖和高雄扇平发现过。”短尾蝮的分布有以下各记录地点。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沈阳、千山、铁岭、新宾、北镇、丹东、凤城、庄河、旅顺)、上海、江苏(南京、江阴、镇江、苏州、常州、宜兴、无锡、武进、昆山、泰州、高邮、邗江、扬州、南通、南汇、句容、江都、连去港、徐州、丰县、射阳、大丰、兴化等,广布全省)、浙江(杭州、宁波、肖山、余杭、长兴、桐庐、诸暨、金华、上虞、天台、德清、嘉兴、海宁等县市。广泛分布于浙北、浙西和浙东,尤以浙北最多,是最优势种。浙南地区和东海岛屿未发现,黄美华等,1990)、安徽(合肥、铜陵、大通、金寨、宿松、肖县、褚兰、淮北、符离集、灵壁、曹村、滁县、宁国、九华山、芜湖、黄山、祁门、青阳、东至、霍山、潜山、太平等。广布省内南北平原、丘陵、山区各县,陈壁辉等,1991),福建(仅在崇安、浦城、建阳、水安等闽北地区采到少数)、台湾(高雄与澎湖曾有记载,吕光洋等,1989)、江西(铅山、贵溪、九江、庐山、南昌、进贤、宜春、安福、萍乡、水丰、景德镇等)、湖北(汉口、武昌、宜昌、秭归、梁子湖)、湖南(长沙、湘潭、岳阳、沉陵、宜章、大庸、衡山、慈利、浏阳、宁乡)、四川(万县、万源、南江、城口、巫山、南充、达县、苍溪、岳池、青川、南川、古蔺、安县。1995年康绍和曾在成都与简阳之间的龙泉湖采到1雌)、贵州(贵阳、遵义、桐梓、绥阳、仁怀、赤水、金沙、毕节)、陕西(柞水、宁陕、留坝、石泉、洋县、佛坪、山阳、洛南、镇巴、宁强等,秦岭南坡、米仓山及大巴山区)、甘肃(文县、徽县、天水、武山、华亭、合水、正宁、静宁等)。

分类讨论

Stejneger(1907)依据朝鲜釜山标本发表本种时,将它订为日本蝮(Agkistrodon blonthnffii)的亚种。Pope(1935)将中国及邻近地区的蝮蛇,包括日本蝮、短尾蝮、中介蝮、乌苏里蝮与史氏蝮(A. halys stejnegeri Rendahl, 1933)都归隶为一种,采用halys为种名,也不分为亚种。伍律(1977)则将短尾蝮作为 holys 的亚种,认为其分布区在秦岭以南,南限约在北纬26°附近,而以山西、河北、山东、东北三省以及朝鲜半岛为短尾亚种与中介亚种的“同域分布区”。作为同一个种的两个亚种而有如此广大范围的同域分布区是难以理解的,这实际反映出短尾蝮与中介蝮并不是亚种关系。赵尔宓等(1979)也曾将短尾蝮与中介蝮同作为 halys 的亚种,但将二亚种的分布范围作了较为确切的划分(同上引证,6页图2),承认乌苏里亚种的有效性,而将大兴安岭以东、
北纬42度以北的东北平原及长白山地定为其分布范围。进一步的研究,赵尔宓等(1981)将短尾蝮与乌苏里蝮改隶为日本蝮的亚种,在一系列关于蝮蛇毒的实验中,已发现日本蝮的3个亚种蛇毒的聚丙烯酞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图谱虽然极为相近,但毒性试验结果说明短尾蝮蛇毒的致死因素主要为神经毒,而日本蝮蛇毒的致死因素主要是血循毒(赵尔宓,1980)。另一方面,徐科等(1981)从短尾蝮蛇毒中分离出突触前神经毒素并命名为 Agkistrodotoxin;而日本蝮蛇毒中未分离出神经毒素。近年,白南极等(1993)对东亚几种蝮蛇的同功酶分析结果亦得出短尾蝮与日本蝮在遗传学上差别显著的结论。目前将短尾蝮作为一个独立的种。
Gloyd(1977)以安徽宁国标本色较浅、背面圆斑较小且多成对排列,23—38对,腹鳞132—148,尾下鳞28—43对,将其订为 Agkistrodon blomhoffi siniticus;以河北东陵标本背面圆斑较宽,两侧下延到D3或D2,成对时在背中线相遇甚多,有形成横斑的倾向,躯干后部者尤其如此,腹鳞138—144,尾下鳞34—44对,将其订为 Agkistrodon blomhoffi dubitatuso短尾蝮在我国各地变异极大,上述二亚种的腹鳞与尾下鳞数也在其变异范围之内。因此,Toriba(1986)将二者都作为短尾蝮的同物异名。
益害关系 蝮蛇在消灭鼠害方面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此蛇毒性较强,加以分布广,
数量多,在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人口稠密地区常造成蛇咬伤,如救治不及时或处理欠
妥当,往往造成死亡,危害甚大。由于其药用价值亦大,应化害为利,不应无限制地滥
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