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采自广西瑶山的c.f. nisicolor标本)
成鸟 整个上体、两翅表面以及头和颈侧等均石板灰色;尾淡灰褐色,具6道黑褐色横斑,并具浓红褐色羽端,近端一道横斑最宽阔,次端的一道最狭窄;初级飞羽暗褐色,内翈具白色横斑。颏灰褐或淡灰褐色;喉灰白而具灰褐色羽干纹;胸及上腹棕栗色或略杂以白色至灰白色;下腹至尾下覆羽白色。
幼鸟(7月1日采自广西瑶山)头、颈及整个上体灰棕色,后颈具一块白色,各处满布以棕色的弧形纹。尾似成鸟,但黑色带斑下缘茶色。飞羽比上体稍暗色,内、外翈均具暗茶色横斑。下体自胸以次白色,满布黄豆般大小的褐色圆点斑。
亚成体(4月28日)头及背转石板灰色;两翅表面石板灰色和棕色相间;初级飞羽外翈横斑逐渐消失;下体白色,各羽满布宽大的菱形斑或条纹替代圆点斑。
虹膜橙色至朱红色;眼周黄色;上嘴角黑色,基部及下嘴淡角绿色,会合线周围较黄;脚亮黄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8) 78-92 280-290 19-21 175-184 141-156 19-20
♀♀(5) 68-90 284-288 21-22 174-179 145-149 18.5-19.5
成鸟 整个上体、两翅表面以及头和颈侧等均石板灰色;尾淡灰褐色,具6道黑褐色横斑,并具浓红褐色羽端,近端一道横斑最宽阔,次端的一道最狭窄;初级飞羽暗褐色,内翈具白色横斑。颏灰褐或淡灰褐色;喉灰白而具灰褐色羽干纹;胸及上腹棕栗色或略杂以白色至灰白色;下腹至尾下覆羽白色。
幼鸟(7月1日采自广西瑶山)头、颈及整个上体灰棕色,后颈具一块白色,各处满布以棕色的弧形纹。尾似成鸟,但黑色带斑下缘茶色。飞羽比上体稍暗色,内、外翈均具暗茶色横斑。下体自胸以次白色,满布黄豆般大小的褐色圆点斑。
亚成体(4月28日)头及背转石板灰色;两翅表面石板灰色和棕色相间;初级飞羽外翈横斑逐渐消失;下体白色,各羽满布宽大的菱形斑或条纹替代圆点斑。
虹膜橙色至朱红色;眼周黄色;上嘴角黑色,基部及下嘴淡角绿色,会合线周围较黄;脚亮黄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8) 78-92 280-290 19-21 175-184 141-156 19-20
♀♀(5) 68-90 284-288 21-22 174-179 145-149 18.5-19.5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比鹰鹃稍小;成体下体无横斑;头和背同为灰色。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8) 78-92 280-290 19-21 175-184 141-156 19-20
♀♀(5) 68-90 284-288 21-22 174-179 145-149 18.5-19.5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8) 78-92 280-290 19-21 175-184 141-156 19-20
♀♀(5) 68-90 284-288 21-22 174-179 145-149 18.5-19.5
生境信息
生态 见于常绿林或茂密的山地灌木丛。但鸣叫时多栖于高大的树上,一般习性多似鹰鹃,鸣叫也似鹰鹃的反复和持久,只是声较尖而轻,似“zhi-wi,zhi-wi”,反复十数次停歇一次。以昆虫及野果为食。
棕腹杜鹃的繁殖情况,从我们7月1日在瑶山采到幼鸟以及Ivanov 10月19日在云南勐养采到将完成换羽的幼鸟这情况看,6月和8,9月间无疑是产卵期,它们南迁越冬当有至10月下旬才开始的。据Ali et Ripley (1969)在喜马拉雅山区,6月5日获得过一 枚在输卵管中的卵,阔卵形,橄榄褐色,在钝端有一不清晰的暗色环,大小为22.6 ×16.3毫米,卵主要寄于鹟类和短翅鶫类的巢中。
棕腹杜鹃的繁殖情况,从我们7月1日在瑶山采到幼鸟以及Ivanov 10月19日在云南勐养采到将完成换羽的幼鸟这情况看,6月和8,9月间无疑是产卵期,它们南迁越冬当有至10月下旬才开始的。据Ali et Ripley (1969)在喜马拉雅山区,6月5日获得过一 枚在输卵管中的卵,阔卵形,橄榄褐色,在钝端有一不清晰的暗色环,大小为22.6 ×16.3毫米,卵主要寄于鹟类和短翅鶫类的巢中。
繁殖特征
国外分布
马来群岛,夏时还往北抵达苏联西伯利亚,东至日本。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棕腹杜鹃按嘴形和体形的大小、尾斑的不同曾被分为不同亚种。我国的华南亚种C. f. nisicolor 与指名亚种(分布马来半岛及印度)体形较一致。但嘴形稍小,尾端次端黑带斑上缘间以一狭形的棕灰色或灰褐色斑;和华北亚种C. f. hyperythrus区别主要在体形较小。Hartert (1912)和Courtois (1927)没有确认华北亚种的存在,亦即认为我国只有一个亚种。随后Stresemann(1930)和郑作新(1976)还是肯定华北亚种的存在,因其体形显著大。我们研究在瑶山夏天采到的13号标本,翅长(♂♀)都在185毫米以下,而华北亚种翅长(8 ♂♀)为203—206毫米;包括Ivanov (1961)记述乌苏里江的标本翅长(♂♀)为192—206毫米,也显著比华南亚种大,可见我国确实存在2个亚种。
亚种分化 棕腹杜鹃共有4个亚种分化,我国有2个亚种。
亚种分化 棕腹杜鹃共有4个亚种分化,我国有2个亚种。
引证信息
Cuculus fugax Horsfield, 1821, Trand, Linn. Soc. London, 13:178(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爪哇).
检索表文本
亚种检索
体形较大,翅长超过190毫米…………………………………………………华北亚种C. f. hyperythrus (106)
体形较小,翅长不及185毫米……………………………………………………华南亚种C. f. nisicolor (106)
体形较大,翅长超过190毫米…………………………………………………华北亚种C. f. hyperythrus (106)
体形较小,翅长不及185毫米……………………………………………………华南亚种C. f. nisicolor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