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G.Cuvier
   

  4204  浏览



形态描述

体长140-170cm,体重一般为70kg左右,最大的可达220kg。头圆,无喙,体呈纺锤形。鳍肢较宽大,略成三角形;尾鳍宽阔,后缘凹入、呈新月形;无背鳍,仅在背鳍相应处有3-4cm的皮肤隆起。体色灰黑,腹部较浅。

生物学

为热带及温带近岸型豚类,多在近岸区域活动。咸淡水交汇的水域或支流河口、湖口与长江交汇处,流速相对缓慢的江湾河口,鱼类较多的地方是江豚活动的理想生境,在鱼汛期往往集成大群,它既能在海水中生活,也能在咸淡水或淡水中生活。江豚食性广、以鱼类及虾类和头足类为食,往往随洄游鱼类而洄游。每年春季为在长江口追食大银鱼、刀鲚、鲚鱼而进入长江。长江江豚种群也有大规模、长距离迁移现象(张先锋等,1993)。一般来说,银鱼上市江豚来,银鱼多江豚亦多。一般不形成大群、多2-3头的小群活动、1-5头在一起游弋的概率为88%,只有繁殖期才能见到数十头的群体。生活于长江的江豚2-6月发情,东北沿海的江豚,可延至9-10月交配。妊娠期11个月左右,2-4月为产仔高峰期。初生幼豚体长约70厘米,每胎1仔,偶产2仔,哺乳期5-10个月。1龄幼豚始终随母豚活动。一般4龄性成熟(张先锋,1992),每隔2年产1胎。寿命可长达23年。

国外分布

江豚是分布相当广泛的海兽,从热带到暖温带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近海、内海及江河都有分布(Reeves and Leatherwood, 1994)。在印度洋,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到印度、巴基斯坦及整个东南亚沿岸海域及江河,在太平洋,一直分布到日本和朝鲜海岸。

国内分布

中国沿海亦较普遍,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都有江豚,且能上溯至各大江河干流中。据王丕烈(1984,1992)报道:渤海的旅顺老铁山附近水域,终年可见,但以3-4月特多,常能见到数十头乃至成百头的大群,5月后多数进入辽东湾;河北及天津沿岸,以渤海湾较多;山东以莱州湾内数量较多。黄海区的江豚从辽东半岛的旅顺沿东岸至鸭绿江口一带;山东半岛从烟台沿海往南延伸至江苏沿海各地。在东海,每年春季鱼汛期,江豚逐鱼进入长江,并溯河而上,到达距河口1800km的宜昌一带。在长江口外的崇明岛,年年有捕获;往南,广布于浙江钱塘江口、舟山群岛至温州湾及福建沿海,台湾省的高雄沿岸及澎湖列岛沿岸也有记录。在南海,从广东的汕头沿海至珠江口,广西的北海、钦州沿岸都有发现。据张先锋(1993)调查,除长江干流外,洞庭湖、鄱阳湖均有分布。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对江豚从未全面作过数量统计。朱成尧于1982-1983长江下游共发现江豚352头,估计江豚有1000头左右。张先锋等(1993)于1991年6月的调查,估计宜昌至武汉江段有394头,洞庭湖为104头,武汉至江阴江段1652头,鄱阳湖52头,江阴至吴凇口约为500头,合计2700头左右。江豚在如此辽阔的中国海岸带广泛分布的事实,和每年有较多的捕猎量估计,我国江豚的数量曾过去大约有数万头。据王丕烈(1984)调查,沿海江豚数量与50年代或80年代相比,已呈锐减趋势。

致危因素 1、江豚是我国沿岸海域被动性渔具误捕的主要受害者(Zhou and Wang, 1992),主要是插网等定置渔具的捕猎量较大;2、沿江修建闸坝,阻断了江河洄游鱼类游向产卵场的通道,加上过度的捕捞加剧了渔业资源的下降,使江豚的食物减少,给江豚构成了威胁(周开亚,1993)。

现有保护措施 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禁止违法捕杀江豚。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水产资源保护条例》条例第二条规定对江豚加以重点保护。

保护措施建议 在长江口等江河入海处,江豚洄游到达期暂禁使用插网渔具;动员渔民放回误捕的江豚。但从其数量之急剧减少,当考虑其列入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