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巨盘吸虫

Gigantocotyle explanatum   CreplinFischoeder
   

  126  浏览



形态描述

成虫形态(图169) 虫体肥大,圆锥形,灰白色,体背部隆起弯向腹面,体前部体表具多数有乳突状的小突。体长9.5-10.5,最大宽度在腹吸盘前缘,5.8—6.4,体宽与体长 比例为1:1.6。 口吸盘类球形,0.94×0.96,直径与体长比例为1:10.5。 腹吸盘发达,4.06×4.16,肌厚0.96—1.12。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比例为1:4.3。腹吸盘直径与体长的比例为1:2.4。食道短小,长0,16—0.24,肠支长经数个弯曲,伸达腹吸盘前边缘。睾丸前后排列,前睾丸横椭圆形,1.92×4.0,边缘具有1—2小缺刻。后睾丸类方形,1.02×4.8,边缘完整。储精囊长经7—8个弯曲、接射精管、两性管开口于生殖孔,生殖孔位于食道中部,距头端1.12,具有生殖括约肌。卵巢位于睾丸后方呈倒梨形,0.60—0.64×0.72。梅氏腺在卵巢后边缘, 子宫经3—4个迴旋弯曲,沿睾丸背部弯曲上升,经储精囊腹面连接两性管,子宫内含有多数虫卵,虫卵108—116×60—64微米。卵黄腺发达,分布于虫体两侧。 自口吸盘后缘开始至腹吸盘边缘,劳氏管伸向体背部开口。排泄囊呈长袋状,开口于后睾丸背部的体表,与劳氏管交叉。

生物学

宿主种类
终末宿主 黄牛、水牛、瘤牛Bos taurus indica绵羊、马羚Hippotragus equinus的真胃和胆管。
中间宿主 Bullinus schaksai,B.tropicus,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 Indoplanorbis exustus。
生活史 本虫的生活史据Singh(1958)研究报告,在恒温27.7±1.1℃下,虫卵于 水中经9—16日发育成毛蚴孵出,但在夏季发育较快,经6日便形成毛蚴,毛蚴孵出的时间是在上午8—10时,光线有促进毛蚴孵出的作用。毛蚴体长150微米,最大宽度67微米,纤毛表皮细胞共四横列,6.8.4.2=20个,胞核位于后缘,长7—8微米。体前端具顶端乳突,其两侧有一对呈烧瓶状的穿刺腺,长30—32微米,核直径5—6微米。顶腺后有不明显的神经中枢。焰细胞一对位于虫体中部近侧缘,排泄管弯曲向后伸至体后部时,又弯曲向前,排泄孔开口于第三和第四横列的体侧表皮细胞之间。体后部前方有二个由多数生殖胚胞组成的胚球,其后有12—23个生殖胚胞。
毛蚴侵人中间宿主一一凸螺旋,经96小时便发育为胞蚴,体呈椭圆形,224×130微米,体壁有多数大小细胞,大细胞直径12--13微米,小细胞直径9—10微米,胞核大而显著。皮下具肌肉层,焰细胞接排泄短管开口于体侧。体内含有二个大胚球,65×47微米,后端具有6—11小胚球和3—5个生殖细胞。感染后6日胞蚴已发育成熟,通常一个螺体中只检得一个胞蚴,仅有一个螺体发现有3个胞蚴。 感染12日小雷蚴离开始从胞蚴产出,但感染28日仍检得一个胞蚴,内含7个大小不等的胚球,胞蚴体的一端收缩,呈钱袋形。
幼小雷蚴最早发现于感染后6 日,体236×74微米,咽直径37微米,原肠长74微米,体内含有9个大小不等的胚球,胚球由大的胚胞组成,胞核显著。成熟雷蚴出现于感染后
第24日,体0.998—1.05×0.19—0.21,无领和运动器。排泄系统具有3对焰细胞,前对接 近肠管,中对在排泄孔后方,后对在体末端,排泄孔在体后半部的3/4处。咽肌质性,原肠 呈袋状,生殖孔接近于体前部,体内含有发育不同时期的尾蚴,约有16个,无母雷蚴。未 成熟雷蚴表皮薄,下表皮细胞大小一致,直径10微米,核大而显著,生殖孔不明显,肠细胞大,原肠旁边可见3对腺细胞。成熟雷蚴角皮厚,下表皮细胞大小不同,直径10—22微米,分布不规则,肌肉层环肌发达,体壁厚12—13微米,肠壁薄生殖胚胞15微米。
尾蚴尚未成熟从雷蚴产出,感染后27日剖检螺体,可见有多数发育不同时期的尾蚴和雷蚴。感染后25—64日间都有尾蚴。成熟尾蚴于早晨逸出,继续2—3小时。逸出共延续20日。尾蚴于水中游泳活泼,游泳时间20—60分钟,平均40分钟。静止时体长496微米,宽341微米,尾长620微米,尾基宽62微米。口吸盘直径62微米,腹吸盘155微米。体前部背面有眼点。未成熟尾蚴色素围绕于眼点处,以后随体的增大,色素如星光状向后延伸至全体,此外体内充满圆形含有杆状的成囊细胞。口吸盘位于体前端,食道细长,无咽,在眼点后分为二个肠支伸至腹吸盘的前缘。用醋酸洋红染色,体内可见生殖器官原基,在腹吸盘前呈卵圆形的一堆细胞是为卵巢,其前面的一群细胞代表子宫,子宫边的2个圆形堆细胞,右边在前,左边在后,大小相等是前后睾丸的原基,二个狭带为输出管,在肠分支前呈腊肠状一堆细胞代表生殖孔的开口。
尾蚴体内具有成囊细胞和色素,因以排泄系统难以观察清楚。排泄囊位于腹吸盘前呈方形,囊的后端通出二条大排泄管向前伸,在体的中部有一横管,横管中央有一个盲囊突出,大排泄管向前至眼点后分为二支排泄管,分布于眼点内外缘,大排泄管中具有大小不同的屈光性颗粒。尾部排泄管自排泄囊后通至尾端,末端膨大,分为二侧管通出。排泄管开口腹吸盘处的体背部。
成熟尾蚴在水中从水面游到水底,再游到水面,在距近水面处形成囊蚴,形成囊蚴时,成囊细胞分泌出物质形成囊壁,尾部脱落。囊蚴呈圆形褐色,直径200—230微米,囊壁厚14--19微米,囊内排泄颗粒明显。经用350个囊蚴,喂饲小山羊,经16星期后发育为成虫。

国外分布

缅甸、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非洲、大洋洲。

其它信息

简史 本种吸虫首先是Creplin(1847)从瘤牛的胆管和肝中发现定名为扩展双口吸虫。后来各地相继发现,Fischoeder(1901)建立同盘属时归入同盘属。 Nasmark(1937)建立巨盘属又改为本属。Yamaguti(1958)仍列入同盘属中。其生活史经Singh(1958),Mukherjee and Srivastava(1960)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