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锦蛇

Elaphe moellendorffi   Boettger
   

  225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型大,头部犁形;头背赭红色,体背灰绿色,具有三行略呈六角形的
深色斑,尾背具浅红色横斑;腹鳞多于250片。
描述依据标本 广东1雌,广西天峨、玉林、环江、梧州、百色、马山、宜山、龙
津、凭祥10雄13雌,共10雄14雌24号标本。
形态描述 体全长一般(2000) mm左右,雄性最长(2635十340) mm(广西天峨),雌性(1834+373)mm(广西)。体背灰绿色,具有三行略呈六角形的深色大斑块,中央的一行斑块较大,其边缘蓝黑色,约有29-32个;尾背黑色,有11-13个淡红色横斑;腹面白色,具有黑白相间的方格斑;头背赭红色,唇部灰色。颊鳞1;眶前鳞1,眶前下鳞1;眶后鳞2;颞鳞2(3)+3(4),广西宜山1号雌蛇右侧前颞鳞1片,另一号广西凭祥雌蛇右侧后颞鳞5片,还有2号雌蛇(广西宜山、龙津)右侧后颞鳞2片;上唇鳞9, 4-2-3式或3-3-3式,少数10, 5-2-3式;下唇鳞10-13,前5-6片切前颔片;背鳞25 (27, 23)-27 (25)-19 (20, 21)行,除最外侧各2行平滑外,均具弱棱;雄
性腹鳞253-276,平均268片,雌性268-292,平均276片;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
性80-99,平均92对,雌性90-102,平均96对。有1号广西雌性标本,腹鳞只有241
片,尾下鳞73对。
雄性半阴茎不分叉,延伸至第13-14对尾下鳞处,外翻柱形,基部裸区,近端刺区,具刺100多枚,远端小乳突型萼区,萼区较刺区范围大(张服基等,1984: 28)。
核型:2n=36 (7M+7S+2A+20m), 8对大染色体,其中第1、3、5三对为中着丝粒;第2、7、8三对为亚中着丝粒;第6对为端着丝粒;第4对性染色体,ZW型。另有10对为小染色体(杨友金等,1986: 33)。

大小

体全长一般(2000) mm左右,雄性最长(2635十340) mm(广西天峨),雌性(1834+373)mm(广西)。

生物学

常活动于海拔50-300 m山脚岩缝或乱石茅草丛中,路边、水沟及小河旁乱石草丛中也有发现。耐寒性较差,气温降到10C则反应不敏感,低于5C即冻死。据温业棠提供:在广西南部龙州、宁明一带,即使在冬天,当气温回升到25°C以上,仍可见到蛇出洞活动。性温顺,受触动也不咬人,以食鼠为主,也吃鸟类、蜥蜴类、蛙类。卵生,7月产卵,产卵数7-10枚,卵径(53-61)mm×(24-28)mm,卵重20-28.5g(林吕何,1975) 。

生境信息

耐寒性较差,气温降到10C则反应不敏感,低于5C即冻死。据温业棠提供:在广西南部龙州、宁明一带,即使在冬天,当气温回升到25°C以上,仍可见到蛇出洞活动。性温顺,受触动也不咬人,以食鼠为主,也吃鸟类、蜥蜴类、蛙类。卵生,7月产卵,产卵数7-10枚,卵径(53-61)mm×(24-28)mm,卵重20-28.5g(林吕何,1975) 。

海拔范围

常活动于海拔50-300 m山脚岩缝或乱石茅草丛中,路边、水沟及小河旁乱石草丛中也有发现。

国内分布

广东(广州及其附近)、广西(南宁、宜山、百色、马山、凭祥、龙州、宁明、环江、凌云)

经济意义

肉供食用;广西的白花蛇酒就是用该蛇的鲜体或蛇干浸制而成,也可参加浸制“五蛇酒”,作为药用治疗风湿及关节疼痛等症;胆也可入药;食性以鼠类为主,对消灭鼠害有利,不应滥捕。

经济用途

肉供食用;广西的白花蛇酒就是用该蛇的鲜体或蛇干浸制而成,也可参加浸制“五蛇酒”,作为药用治疗风湿及关节疼痛等症;胆也可入药;食性以鼠类为主,对消灭鼠害有利,不应滥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