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大型鹿类,体长为170-190cm,体重可达180-220kg,肩高110-120cm。雌鹿略小。尾长约30cm,是鹿科动物中尾最长的种类,尾端有长毛,下垂时达踝关节。角型特殊,主干在近角盘处分为前后2枝,前枝(眉叉)又分成2个叉,后枝随年龄增长可有2-3个分叉。首尾和角型均有别于其它鹿种,故自成一属。
生物学
生境与习性 从麋鹿宽大的蹄及蹄间有皮腱膜分析,适于在沼泽地活动;长而多毛的尾,利于驱赶飞扰的昆虫;从饲养麋鹿喜泡水和泥浴的习性判断,它们过去生活于温暖潮湿泽地。喜平原、沼泽和水域,长江三角洲平原湿地显然是它栖息的理想生境。主要以禾本科、苔类及其它多种嫩草和树叶为食。2-3岁性成熟,5月至7月初为发情期,妊娠期270-290天,多在次年3-4月产仔。新生仔鹿12-13kg,哺乳期6-8个月。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麋鹿化石主要分布在中国,历史分布范围向西达山西的襄汾以及河南的大庸,北达辽宁康平,南至海南岛,向东达上海崇明。从全新世至商周时代是麋鹿发展的旺盛时期。野生麋鹿可能早在1千多年前即已绝灭。现在全世界的麋鹿均来源于本世纪初残留在北京南海子南苑所养种群的后代,总数已达2000多只。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野生麋鹿早已绝灭,但在北京南苑还圈养着一群麋鹿。至19世纪末,尚有200-300只。1894年永定河泛滥,洪水冲坏了皇家猎场围墙,部分逃散的麋鹿散失。1990年八国联军入侵,战乱中南苑麋鹿全部散失,一部分被携至欧洲。至1898年,英国乌邦寺拥有世界上仅有的18只麋鹿,经长期放养,繁殖发展逾千,包括向世界各地动物园输出的在内。麋鹿成批回归中国始于80年代中。第一个重引回项目首批22头于1985年8月24日由英国乌邦寺运回,除2只雌鹿由上海动物园饲养外,其余20只(5雄15雌)放回北京南海子原皇家鹿苑旧址。该鹿苑占地约1000亩。1987年又引进18只,合计38只,至1988年繁殖到53只,1989年为74只,1990年为102只,1994年总数已达300只。开始按原定设想选址进行野外放养。乃于1993年10月将首批30只迁至湖北石首天鹅洲,1994年12月又运往34只,生长良好。第二个重引回项目一批39只(13雄26雌)于1986年8月13日放养于江苏大丰县境内总面积15000亩的划定地区,至1994年发展为191只。这两处都建立了麋鹿自然保护区。经过继续努力和发展,现已达总数700只。麋鹿的野生种群有希望逐步重建和恢复。
致危因素 从历史来看,麋鹿分布的地区人口不断增加和农业的发展,侵占和破坏了麋鹿生存的自然环境,又兼长期滥捕滥杀,导致了野生种群的灭绝。进行中的麋鹿重引回自然的项目,要加强在当地社区中的宣传教育。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不但是麋鹿重引回项目成功的关键之一,而且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一个生动的实例,教育人民必须和如何与自然协调发展,其意义远远超出单一物种的保护。
饲养情况 除一些动物园有小种群饲养外,80年代先后开展的两项重引回,现已发展到700多只,并已开始进入放生野外的阶段。
现有保护措施 已将麋鹿列为国家 I 级保护动物。建立了北京麋鹿苑、江苏大丰、湖北天鹅洲三个麋鹿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显著。自1985和1986年共回归77只。经北京和大丰二个保护区的保护、发展,1998年,总数已发展到700多只。
保护措施建议 麋鹿\"回归大自然\"项目的成功与否,不但对麋鹿本身的保护和将来的持续利用是有深远意义,而且也是向社会公众表达人类和大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一个重要范例。因此,应该考虑从全局出发,建立跨部门的协调组,举行有各有关方面参加的国际性的研讨会,就麋鹿重引回项目的进展和问题,举行科学研讨,制订长远的总体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以期取得最后的成功。有必要考虑在严密计划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新的野外放养点,以确保重引回的成功率。传染病对鹿群的发展的潜在威胁很大。应当加强疫病的防治,分群分点放养,切断疫源传播途径,保证现有鹿群的健康发展。现有的麋鹿为半散放饲养,繁殖为自然交配。由于种群数量有限,极易造成近亲交配,由于近交衰退势必导致麋鹿种群繁殖能力、生存能力的降低。因此必需建立麋鹿的谱系数据库,控制交配公鹿,并加强异地、异群的公鹿交换。
致危因素 从历史来看,麋鹿分布的地区人口不断增加和农业的发展,侵占和破坏了麋鹿生存的自然环境,又兼长期滥捕滥杀,导致了野生种群的灭绝。进行中的麋鹿重引回自然的项目,要加强在当地社区中的宣传教育。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不但是麋鹿重引回项目成功的关键之一,而且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一个生动的实例,教育人民必须和如何与自然协调发展,其意义远远超出单一物种的保护。
饲养情况 除一些动物园有小种群饲养外,80年代先后开展的两项重引回,现已发展到700多只,并已开始进入放生野外的阶段。
现有保护措施 已将麋鹿列为国家 I 级保护动物。建立了北京麋鹿苑、江苏大丰、湖北天鹅洲三个麋鹿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显著。自1985和1986年共回归77只。经北京和大丰二个保护区的保护、发展,1998年,总数已发展到700多只。
保护措施建议 麋鹿\"回归大自然\"项目的成功与否,不但对麋鹿本身的保护和将来的持续利用是有深远意义,而且也是向社会公众表达人类和大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一个重要范例。因此,应该考虑从全局出发,建立跨部门的协调组,举行有各有关方面参加的国际性的研讨会,就麋鹿重引回项目的进展和问题,举行科学研讨,制订长远的总体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以期取得最后的成功。有必要考虑在严密计划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新的野外放养点,以确保重引回的成功率。传染病对鹿群的发展的潜在威胁很大。应当加强疫病的防治,分群分点放养,切断疫源传播途径,保证现有鹿群的健康发展。现有的麋鹿为半散放饲养,繁殖为自然交配。由于种群数量有限,极易造成近亲交配,由于近交衰退势必导致麋鹿种群繁殖能力、生存能力的降低。因此必需建立麋鹿的谱系数据库,控制交配公鹿,并加强异地、异群的公鹿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