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帘蛤

Ventricoloidea foveolata   Sowerby
   

  662  浏览



形态描述

贝壳横卵圆形,白色、扁平、壳质坚厚。壳顶近中位,顶尖略偏前方。由壳顶往前方略弯曲,往后方斜。从壳顶部向下1/3处的贝壳前、后缘均圆,腹缘亦圆。壳面无放射肋,同心生长肋突起、锐利,在壳顶部排列紧密,往腹缘排列均匀,肋间距几近相等。小月面大、楔状,界线十分清楚,上面有薄而平的鳞片状突起;楯面长披针形。韧带黄棕色,略沉于壳内。
贝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大而宽,其腹缘不弯曲。左壳前侧齿很小,略为突起,前主齿斜而尖,中央主齿宽大,两分叉,后主齿斜长;右壳铰合部的前方有一浅的前侧齿窝,前主齿较小,薄片状,中央主齿两分叉,后主齿强大、斜长、两分叉。前、后闭壳肌痕马蹄形,外套痕清楚,外套窦很浅,略向内弯入,先端尖。贝壳内缘具齿状突起。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5l 44 26 (海南三亚)
27 23 15 (南海拖网)

生物学

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生活在潮下带和浅海的泥沙质海底。

国外分布

这一种分布于日本和我国东、南海,其他海区未见有记录。

国内分布

自1958年以来,在我国开展多项的海洋调查中,从东海浙江外海17—91 m深,台湾海峡、广东沿海、北部湾100 m深以及南沙群岛都拖到许多标本,在上述海区渔民的各类拖网中也常拣到标本。

分类讨论

讨论 1964年,作者把本种定名为 Venus (Ventricala) albina,而把产于日本的窦帘蛤 Venus foveolata 合并人本种作为同种异名。理由是,Sowerby (1853)的 V.fovelata,原描述产地为西印度小安得列斯群岛的马提尼克岛,以后许多学者也都报道这一种产于西印度。然而 Kuroda 和 Habe 自1952年以来,一直把这一种定名为 foveolata。当时合并的想法是位于大西洋的种很难和产于太平洋的种相提并论,而且 Sowerby 在发表 foveolata 的同一本书中,定名为白帘蛤 V.albina 的产地是中国海,而 foveolata 在形态上和 albina 完全一致,产地又在大西洋,因而作者用 albina 作为种名。
1975年,法国著名贝类学家、世界帘蛤科研究权威 Fischer-Piette 在其专论中,在no.8的 V.foveolata 的讨论中说:Sowerby 的种来自马提尼克岛。安得列斯在大西洋的美洲一侧,显然产地是错误的。Sowerby 所采用博物馆收藏的标本,产地不可否认应当是日本。Roemer (1867)也指出这一种中国有分布。在 no.9 V.albina,他是作为独立的种,引用的文献只有 Reeve 的图鉴,讨论也十分简单。他说从图看来,这一种和 V.foveolata 除了小月面棕褐色外,其它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产地是中国。
作者反复比较产于中国的 albina 和产于日本的 foveolata。两个种在形态上是完全一致的,作为独立的两个种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