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特征 胴部长卵形,胴长约为胴宽的2倍;体表光滑,具极细的色素点斑。长腕型,腕长约为胴长的6、7倍,各腕长度不等,第1对腕最长也最粗,其腕径约为其他腕径的2倍,腕式为1>2>3>4,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甚短,仅约为左侧对应腕长度的二分之一,端器匙形,大而明显,约为全腕长度的六分之一;阴茎略呈“6”字形,膨胀部卷成螺旋状,阴茎部较短。漏斗器 型。鳃片数约9-10个。中央齿为五尖型,第1侧齿甚小,齿尖居中,第2侧齿基部边缘较平,齿尖略偏一侧,第3侧齿近似弯刀状。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140毫米。
标本测量
头长:18毫米,头宽:15毫米。
胴背长:65毫米,胴腹长:60毫米,胴宽:30毫米。
腕长:第1对腕360毫米,第2对腕250毫米,第3对腕205毫米,第4对腕140毫米。
端器长:15毫米。
标本测量
头长:18毫米,头宽:15毫米。
胴背长:65毫米,胴腹长:60毫米,胴宽:30毫米。
腕长:第1对腕360毫米,第2对腕250毫米,第3对腕205毫米,第4对腕140毫米。
端器长:15毫米。
生物学
生物学特性 暖温性,主要栖居于温带偏南海域。主要营底栖生活,在繁殖期间有短距离的洄游移动。在山东青岛沿岸的繁殖期约为4-6月。生活场所多为泥底,以长而有力的腕部挖穴栖居,岩礁间也有采获,在砂砾油底较少发现。冬季在潮下带或沿岸深潜,春季向低潮线以上移动,夏秋之交,可上达潮间带中区;晚秋,随着水温降低,新的世代移往潮下带或沿岸潜居。据董正之(1959)测定,全长540-560毫米的雌体,怀卵140-160个左右。卵子分批成熟,分批产出,产出的卵子长茄形,长径21.1-22.1毫米,短径7.0-7.9毫米。刚孵出的稚仔,全长30毫米左右,各腕长度的差异腕式,甚为明显,与成体的特征已很接近。生长迅速,半年后,全长可达200毫米,第2年春天全长一般可达300-400毫米。凶猛肉食性,主要猎捕蟹类为食。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长蛸为中国北方沿岸蛸类中的次要经济种,山东沿岸的年产量约百吨。肉较硬,鲜食较差,干制后质地优良,美味。长蛸还是钓捕鲷、鳗和鲨鱼等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