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
   

  719  浏览



形态描述

背鳍iii一9-10,臀鳍iii一10-11;胸鳍i一16;腹鳍ii一9。侧线鳞;
背鳍前鳞50—58;围尾柄鳞30—34。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0—14。下咽齿3行,1 (2)4·5 (4)—4 (5)·4·1 (2)。脊椎骨4+48—50。
体长为体高的5. 2—6. 4倍,为头长的3. 6—4. 3倍,为尾柄长的6. 3—7. 7倍,为尾柄高的11. 6—13. 6倍。头长为吻长的3. 0—3. 5倍,为眼径的6. 6—10倍,为眼间距的3. 4—4. 4倍。为尾柄长的1. 5—2.0倍,为尾柄高的2. 9—3. 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l. 6—2. 1倍。
体长形,稍侧扁,背缘平直,腹部圆。头尖长,呈锥形。吻长而尖,坚硬如喙,吻长大于眼径。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口裂末端约达眼中部的下方;上颌不能伸缩,中间具1缺刻,边缘锐利,下颌中央具1突起,与上颌缺刻相吻合。唇后沟长,左右不相连。眼较小,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宽而微凸,其宽为眼径的2倍余。鳃孔大,向前伸达眼后缘的下方;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峡部甚窄。鳞小。侧线呈弧形,位于体之下半部,向后伸至尾柄正中。
背鳍位于腹鳍基之后,外缘凹入,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较至吻端为近。臀鳍位于背鳍的后下方,外缘深凹,起点距尾鳍基与至腹鳍起点约相等。胸鳍尖形,末端至腹鳍起点的距离等于或短一于胸鳍长。腹鳍位于背鳍之前,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约等于腹鳍长。尾鳍深分叉,下叶略长于上叶,末端尖形。
鳃耙短,排列稀疏。下咽骨狭长,稍弯,前臂较后臂为长。咽齿稍侧扁,顶端钩状,鳔发达,2室,后室细长,末端尖,向后插入体腔之后的肌肉中;后室长为前室长的2. 5—3倍。肠甚短,在中部弯曲一次,肠长为体长1/2左右。腹膜银白色。
鲜活时体背侧灰黑色,腹侧银白色;背鳍、尾鳍深灰色,其余鳍及峡部呈黄色,尾鳍边缘黑色。

国内分布

分布甚广,珠江、长江、黄河、黑龙江及东部沿海各水系。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29尾;体长142-427mm;采自广西南宁;湖南岳阳;江苏五里湖;安徽铜陵;湖北(东湖、梁子湖、麻城、丹江、郧阳);四川木洞;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