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鹳

Ciconia ciconia   Linnaeus
   

  297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体羽白色。两翅的小覆羽、大覆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外侧次级飞羽黑色,外(甲羽)除羽缘外为银灰色;其余羽毛白色。头、颈、胸等羽毛均长而呈披针形。
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皮肤黑色;嘴血红色;脚红色。
量度(据Baker,1929):(注:见图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大型涉禽。嘴、颈、脚均长。体羽白色;翅大都黑色,嘴和脚血红色。

生境信息

生态 栖息于开阔的沼泽湿地、水域、岸边、草地、牧场和水边浅水处,偶尔也到农田原野觅食。觅食时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性较宁静,常不声不响地漫步在地上行走,边走边不时地啄取食物。有时也长时间地以单腿或双腿站立不动,或在巢区和觅食地上空盘旋和飞翔。起飞时需要先在地上奔跑一定距离,并用力地扇动两翅,待获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起飞。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远远超出尾端。降落时两脚首先落下,然后滑翔一定距离才能停落。性大胆,不怯人。遇人或其他干扰者侵入时,常通过上下嘴的激烈叩打,而发出一种叫“嘴响”的“嗒嗒嗒”声,并伴随着举头向上,头仰向后,两翅半张,和有节奏地上下扇动等一系列行为动作(Archibald and Schmitt,1987)。食物主
要为鱼、蛙、蜥蜴、啮齿类、蜗牛和昆虫等。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天山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和西藏自治区南部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白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爱戴。我国早在《诗经》等一些古籍中就已多次提到此鸟。西欧一些科学家在本世纪初开始了对白鹳的调查和监测工作。1934年进行了第一次国际性的白鹳调查活动,以后又多次进行调查和研究。我国在新疆亦进行了专门的珍稀动物调查,均表明目前白鹳的种群数量已变得相当稀少。为此《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白鹳列入附录I,予以保护。我国亦将白鹳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一级保护动物进行保护。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本种分为2亚种,即指名亚种与新疆亚种。国内仅见下列的一亚种。新疆亚种 Ciconia ciconia asiatica Severtsov
分类讨论 新疆亚种确立与否有过争议。Baker(1929)认为本亚种和指名亚种仅仅是
想像上的大小差别。据他的测量,二者体型大小差别并不显著,不应作为二个亚种,而只
不过是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Dementiev和Gladkov(1951)认为,本亚种无论在体型大
小、嘴的长度和厚度方面都与欧洲的指名亚种不同,且嘴微向上弯曲,和指名亚种有着
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亚种地位应得到确认。他的观点后来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我们也采
用这个观点。
本亚种在我国的分布,早有记录。吴代陆玑撰《毛诗陆疏广要》描述的“鹳,鹳雀也,
似鸿而大,长颈、赤喙 白身、黑尾、翅;树上作巢,大如车轮,卵如三升杯。”可能就
是这亚种。但近来该亚种在我国是否有分布却有怀疑。虽然曾记载分布于我国新疆、西藏
南部和东北呼伦贝尔盟,但未采有标本,亦未有专门报道。亦有人怀疑东北呼伦贝尔盟的
记录可能是东方白鹤之误。我们认为这种提法很值得查考。因为据现有研究资料表明,本
亚种主要分布在中亚,和我国东北呼伦贝尔盟相距上千公里,其间又为东方白鹳所隔,几
十年来又无任何野外确切的报道,所以很可能是东方白鹳之误。至于本亚种在新疆和西藏
西南部的分布却是可能的。近几十年来在野外时有所见(周永恒,1985;梁崇岐,1986;
袁国映等,1989),可是未曾采得标本,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引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