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雄性成鸟:头顶黑,有羽冠及延长的羽冠带;颏、喉白色,嘴裂处有蓝黑色条纹向后经颊会合于枕部后延伸至后颈基部;颊部亦有蓝黑色条纹经颈侧延伸至前胸;前颈栗红,后颈银灰;上胸有白色杂黑灰的蓑羽,下胸两侧深栗红,两胁灰色,腹中部黑色;肩羽栗紫色,背、腰暗灰;初级飞羽黑色,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色,三级覆羽延伸细长、呈棕黄色,翼下覆羽棕黄色;中爪内侧具栉缘。雌雄同色。
幼鸟:头顶黑褐色,上体深灰色,羽缘沾棕,前颈棕色,有黑褐色纵纹延至前胸,胁灰,腹棕白,飞羽及尾羽深灰,三级飞羽端部沾棕。
虹膜、眼先裸部及嘴角均为黄色,上嘴先端角褐色,跗疏前缘栗褐色,后缘角黄色,趾赤褐色。
量衡度:
雄性成鸟:头顶黑,有羽冠及延长的羽冠带;颏、喉白色,嘴裂处有蓝黑色条纹向后经颊会合于枕部后延伸至后颈基部;颊部亦有蓝黑色条纹经颈侧延伸至前胸;前颈栗红,后颈银灰;上胸有白色杂黑灰的蓑羽,下胸两侧深栗红,两胁灰色,腹中部黑色;肩羽栗紫色,背、腰暗灰;初级飞羽黑色,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色,三级覆羽延伸细长、呈棕黄色,翼下覆羽棕黄色;中爪内侧具栉缘。雌雄同色。
幼鸟:头顶黑褐色,上体深灰色,羽缘沾棕,前颈棕色,有黑褐色纵纹延至前胸,胁灰,腹棕白,飞羽及尾羽深灰,三级飞羽端部沾棕。
虹膜、眼先裸部及嘴角均为黄色,上嘴先端角褐色,跗疏前缘栗褐色,后缘角黄色,趾赤褐色。
量衡度: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型较苍鹭更瘦,颈细长,颈侧栗褐色而具黑色条纹,下体黑色。
生境信息
生态 栖息于沼泽、湖泊、稻田等地。常结3—5只小群活动于水边,以鱼、虾、青蛙及昆虫为食。3—4月飞抵繁殖地,集群营巢在松、榆树上或芦苇、杂草丛中。每窝卵3—6枚,4枚卵大小为52.4(51.2—54.9)mm×38.8(38—39)mm,重37.3(33—39)g(据赵正阶等,1985)。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4—28天,幼鹭约42天离巢。1992年春,从北京东郊金盏乡获一只迁徙落伍的幼鸟。喂养时嗜食有鳞的小鱼。据1987—1991年统计,中国越冬种
群主要有两处:江苏盐城滩涂和河北的团泊洼,数量在百只左右(Perennou et al.,1994)。1985年6月29日在黑龙江省扎龙保护区环志的一只草鹭,于同年10月14日在广东省台山县被回收。50年代初期见于台湾屏东潮州的草鹭营巢处现已消失(据陈炳煌、颜重威,1977)。
群主要有两处:江苏盐城滩涂和河北的团泊洼,数量在百只左右(Perennou et al.,1994)。1985年6月29日在黑龙江省扎龙保护区环志的一只草鹭,于同年10月14日在广东省台山县被回收。50年代初期见于台湾屏东潮州的草鹭营巢处现已消失(据陈炳煌、颜重威,1977)。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遍布我国东部及东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陕西石泉、华北、长江中下游为夏候鸟或旅鸟;宁夏泾源为旅鸟;云南潞西、耿马为留鸟;四川、福建、广东、台湾为旅鸟或冬候鸟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冠羽、肩羽、胸羽、初级飞羽等可作饰羽,销往国外。成鸟可供观赏。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草鹭有两个亚种,在中国分布的只一亚种。
引证信息
Ardea purpurea Linnaeus,1766,Syst.Nat.,ed.12,1:236(模式产地:“in Oriente”,后改为法国,据Stresemann,1920,Avifauna Maeedonica,P.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