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成体长1.9~2.06 m。外形基本与短喙真海豚相同。喙更长,喙长为体长的6.9%~9.7%;身体更长更细;额隆较低平;背鳍高而略呈镰刀形。也具十字交叉状色斑。长喙真海豚的此色斑与短喙真海豚相比似略减弱。胸斑较暗,故与披肩的反差较小。鳍肢至肛门条纹通常中等发达或很发达。颏至鳍肢条纹在口角或口角稍前处与唇斑会合,并在眼前方处仍较宽。与短喙真海豚相比,眼斑较浅并且较不显著。背鳍和鳍肢仅偶尔具有微弱的浅色斑。
头骨的吻突长而窄,背腹很扁,有很深的腭沟。颞窝小。长喙真海豚的吻突长与颧宽之比为1.46~2.06。每个齿列有47~67枚尖而锐利的齿。
椎式:C7,T13~14,L18~23,Ca30~37=71~80.
头骨的吻突长而窄,背腹很扁,有很深的腭沟。颞窝小。长喙真海豚的吻突长与颧宽之比为1.46~2.06。每个齿列有47~67枚尖而锐利的齿。
椎式:C7,T13~14,L18~23,Ca30~37=71~80.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喙长,基本外形与短喙真海豚相似,也具十字交叉状色斑。区别是有更长的喙,身体更长更细,额隆较低平,以较低的角度从喙基部升起。头骨的吻突长与颧宽之比大多超过1.47。
生物学
长喙真海豚形成十余头至数千头的群体。常做乘浪,并表现很多空中
动作。主要食物也是集群性的鱼类和乌贼类。觅食时可潜至200 m的深处。
在牙齿和齿龈上有偏利共生物蔓足类的藤壶附着,胃内有典型异尖线虫 A.typica寄生。
在中国海域的长喙真海豚常被拖网误捕,在其他国家有被刺网、拖网、围网误捕的报道。
动作。主要食物也是集群性的鱼类和乌贼类。觅食时可潜至200 m的深处。
在牙齿和齿龈上有偏利共生物蔓足类的藤壶附着,胃内有典型异尖线虫 A.typica寄生。
在中国海域的长喙真海豚常被拖网误捕,在其他国家有被刺网、拖网、围网误捕的报道。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黄海:(可能有分布),东海:浙江(舟山、温岭)、福建(厦门、东山)、台湾(澎湖、基隆)、台湾东岸海区(宜兰县大溪),南海:广东(珠江口)、广西(北海)、海南(白马井)、香港。
分类讨论
种下分类 Jefferson和Waerebeek(2002)对印度-太平洋区域的长喙真海豚 Delphinus capensis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共测量了206个真海豚头骨,对数据进行了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除澳大利亚南部的标本外,其余的头骨均属于长喙真海豚。他们发现印度一太平洋区域的长喙真海豚的吻突长/颧宽比值显著高于东太平洋的长喙真海豚的比值,但两者间有一个重叠的区域。根据上述结果,他们认为长喙真海豚包括2个亚种,太平洋长喙真海豚D.c.capensis 和印度洋长喙真海豚D.ctropicalis。
检索表文本
亚种检索表
1.喙长,头骨吻突长与颧宽之比1.46~1.77………………………太平洋长喙真海豚 D.c.capensis
2.喙更长,头骨吻突长与颧宽之比超过1.60~2.06……………印度洋长喙真海豚 D.c.tropicalis
1.喙长,头骨吻突长与颧宽之比1.46~1.77………………………太平洋长喙真海豚 D.c.capensis
2.喙更长,头骨吻突长与颧宽之比超过1.60~2.06……………印度洋长喙真海豚 D.c.tropica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