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鸫

Turdus merula   Linnaeus
   

  723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四川邻水所采的普通亚种标本)
雄性成鸟:上体黑褐沾暗锈色,两翅和尾黑色。颏、喉浅栗褐,而微缀以浅黑褐纵纹,下体余部黑褐,而渲染锈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渲染锈色,尤以下体为著。
幼鸟(依据1963年9月5日采自福建福州标本):上体自额至尾上覆羽,包括两翅的内侧覆羽均棕褐色,各羽具浅白色羽干纹。颏、喉中央棕白,缀以少许褐色斑,喉侧、胸和上腹等棕白微染栗色,各羽端缀以棕褐色矢状斑;两胁、下腹和覆腿羽均乌棕色,微缀以棕白色羽干纹;尾下覆羽暗褐色。
虹膜褐色;嘴黄(♂)或具褐端(♀);脚黑褐色。
量衡度 :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37) 110 256 24 149 39 114
(78—21O) (233—283) (20—27) (138—160) (36—41) (102—130)
107 261 24 149 37 119
♀♀(32) (84—120) (207—280) (22—28) (141—158) (33—40) (105—120)

鉴别特征
生物学

生态 乌鸫的普通亚种常栖于林区外围、小镇和乡村的边缘,甚至瓜地(海南),亦见于平野、园圃之乔木上,结群或单独活动,有时在垃圾堆和厕所附近觅食。
乌鸫的食物,曾经郑作新(1947)在福建予以检验,主要为昆虫幼虫,如毛虫、孑孓、蝇蛆等,约占总食量之82%。此外,尚有淡水螺、蟋蟀等,至于植物性食物仅占5%而已。郑作新等(1960)在湖南各地自5至11月间剖检13个鸟胃,结果9个鸟胃内含有野生植物果实、种子,5个胃均含有昆虫碎片,一个胃却含有蚯蚓。郑作新等(1973)在秦岭剖验5胃:在5月2胃中,见马陆1次、蚯蚓1次;在6月3胃中,见蝗虫1次,昆虫幼虫1次、草籽1次。
福建农学院(1957)曾于1950年11月至1955年10月间在福州剖验94只胃,它们每月所吃的动物性食物都在50—80%之间,就中除少量蜗牛和蠕虫外,均为昆虫。在所吃的昆虫中,蝇蛆、鞘翅目、鳞翅目昆虫的幼虫等为最多,次为小形甲虫(包括甘薯象甲Cylasformicarius、恶性叶虫Clitea metallica、猿叶虫Phaedon brassicae、蚜虫、榕果、杂草种子等),并在3只胃中检出谷物和谷物残渣,但为量极微。
据梁启桑等(1985)在湖南长沙分析此鸟各月食物的结果,它在秋、冬两季主要吃植物性食物。所吃的植物性物质主要为樟、女贞、枸、野蔷薇科植物、寒莓等的果实及其他野物植物的种子,其中以樟果发现最多。专食樟果的有18个鸟胃之多,一胃中检出的樟果多达14枚。动物性食物包括蝇蛆、蝼蛄、(虫非)蠊、金龟甲、蜻蜒、半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昆虫及其幼虫,以及马陆、蚯蚓、小螺、蜗牛、蛙等,就中以蝇蛆、蝼蛄、蚯蚓等较为常见。所剖检的鸟胃中,有9只胃,内含物完全或绝大部分为蝇蛆,一次所食蝇蛆达100头。
吴至康等(1986)在贵州省剖验21只胃:4月(1只)为昆虫碎片;5月(3只)见昆虫2次、草籽1次;6月(2只)见鳞翅目幼虫1次、螳螂1次;7月(9只)计有甲虫3次、蠕虫1次、草莓1次、树果7泥8月(4只)见昆虫1次、草籽1次、胡颓子果1次;9月(2只)见野果2次、蚂蚁1次。
对乌鸫的繁殖习性,吴至康等(1984)在贵州的望谟、龙里、清镇等地从1977一1982年间进行了研究。此鸟于3月下旬开始配对。雄鸟每于清晨站在屋脊上或树冠顶部鸣叫,叫声婉啭悠扬,长鸣不断。6月3日11时43分和l4时28分曾两次观察到乌鸫交配活动:交配前雄鸟发出“谷几威(guerwei)"宏亮而有节奏的叫声,随后发出轻鸣,飞向雌鸟,经几番追逐后,雌鸟蹲伏不动,此时雄鸟站在雌鸟背上,双脚轻踩雌鸟,扇动双翅稳住身体,尾部下弯,雌鸟尾部同时上翘,两相接触,每次交尾约1秒钟即分开。3月底或4月初开始营巢,直至6月底。营巢全由雌鸟承担。一年营巢一窝,也可能有两窝的,因4月28日已见满窝卵(6枚),5月3日已采到即将出巢的雏鸟,有的6月25日还在营巢。营巢时间一般为7—9天。
从4月28日到6月27日,共发现lO个巢,多筑在宅旁,田园中阔叶树上,见于梓木Catalpa ovata(5巢)、棕榈 Trachycarpus fortunei(2巢)、榕树 Ficus retusa(1巢)、刺楸 Kalopanax pitus(1巢)、杉 Cunnunglaania lanceolata(1巢)等树上的主干分枝处或棕榈的叶柄间,其距地高2一l5米。巢的下面无过多的枝叶,上面则是枝叶茂密的树冠,能遮住阳光的直射和雨水的侵入。
巢呈碗形,底部由混有稀泥或牛粪的稻草、苔藓及其他乔木科植物的根、茎、叶构成,紧贴于树桠间。巢的外壁也由上述材料和细树梢加棕丝、猪鬃等编织而成,只是混的稀泥较少些。内壁和巢沿则混有大量的稀泥糊平,干固后极为坚固结实。巢内垫以少许棕丝、猪鬃及须根等柔软物质。
所观察的两巢间最近距离为20米,中间无障碍物,互相可清楚看见,但不同巢的鸟不在两巢之间活动,它们有着明显的巢区范围。
据测得的8巢平均量度为:巢高11.0(9.0一12.5)、巢深7.6(7.0—8.5)、内径11.0一13.0,外径16.0—17.0厘米。
筑完巢后即行产卵,一般每日多在上午产l枚卵,但亦有1天内上、下午各产l枚和隔日产l枚卵的。每产一窝卵需时4—6天。据观察,产卵日期在不同个体间变化甚大,但就整个群体而言,每年产卵一窝,亦有两窝的,并可将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产卵在4月初至5月中旬,每窝产卵数是5—6枚,未见4枚的;第二期产卵是5月下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或5枚,未见6枚的。且两期卵的重量与大小有明显的差别,第一期重而大,第二期小而轻。卵多呈卵圆形,少数为长卵圆形,底色为淡蓝灰色居多,也有近白色,其上缀以深浅不等的赭褐斑点,浅的有透明感,深的较厚不透明,深浅两色斑点亦有重叠的。这些斑点在钝端较为密集。卵(28枚)平均重6.7(4.5—9.O)克,大小为30.2(27.3—32.5)×21.7(19.8—23.0)毫米。
卵产齐后,即由雌鸟开始孵卵。吴至康等(1986)曾在贵州对亲鸟孵卵初期情况,进行全天观察:夜宿巢中的雌鸟从早晨5:55—1 9:55的14小时观察结果;共活动48次,24次坐巢,平均每小时活动3.4次,每次坐巢时间平均23.7分钟,最短为5分钟,最长达43分钟。
雌鸟恋巢性极强,不易惊飞。在雌鸟孵卵期间,雄鸟则在附近担任警戒任务,对入侵的人、畜等,发出“呷、呷、呷"的急促叫声,对大型鸟类则发起攻击,直至入侵者离开巢区为止。
孵化期14—15天,每巢雏鸟约在30小时内出齐。
雏鸟出壳时,先用卵齿在卵壳近钝端1/3处戳一小缝,然后再沿横向反复将裂缝加大,雏鸟向卵壳的纵轴方向用力支撑,而将卵壳裂成完整的两半,此过程约需90分钟,雏鸟即破壳而出。在出雏期间,雌鸟不时地翻动卵,并即从巢中将卵壳清除。
前后共观察3窝卵,共l5枚,实孵l3枚,出孵l2只雏鸟,孵化率92.3%。
双亲共同承担育雏工作,出壳后的雏鸟即有索食反应。亲鸟衔喂的食物主要有地老虎、蝼蛄、菜白蝶幼虫、蝇蛆及蚯蚓。
雏鸟出巢后和亲鸟同栖宿于树上不再返巢。刚出巢雏鸟,由于飞行和觅食能力很弱,仍需亲鸟照料和喂食,过几天巢后生活,即能过独立生活。
雏鸟的成活率低,仅为66.7%。主要原因是巢在居民点的园圃中,易于暴露,加之亲鸟护巢、卵及雏性极强,极易被人发现而被掏取和破坏。同时,在亲鸟离巢出走之初,又易被捕捉、伤害。



国外分布

在国外,分布于欧洲全部(除极北部外),非洲北部,亚洲从土耳其至巴基斯坦,不丹及印度北部。

国内分布

国内见于新疆西部的喀什、阿克苏、巴楚、乌什(在平原为冬候鸟、在天山为繁殖鸟),新疆罗布泊,青海柴达木盆地,西藏樟木、江孜、当雄、羊八井、塔木齐、东久、那约丁、比姆比山口、朗贡、特拉肯山口、江罗、曼曲河谷、曲宗、日喀则和亚东,贵州罗甸、遵义、兴义、望谟、贵定、贵阳,河南新乡及河南南部以南,湖南常德、来阳、会同、宜章、阮陵、武岗,上海,浙江宁波,安徽芜湖,江西新军,福建福州、南平,四川重庆、南充、苍溪、达县、邻水、城口、江北、筠连、叙永、宝县、都江堰、成都、乐山、巴县、峨眉、嘉定、汶川,云南保山、江川、宁蒗、昆明、永善、巧家、建水、石屏、蒙自、富宁(留鸟);广东三水、揭阳、连县,海南及台湾(冬侯鸟)。

其他分布

这种鸫几乎遍于欧洲,而在我国除新疆及西藏南部以外,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的地区,不见于北部。这种分布型实是耐人寻味的一个科学问题。

分类讨论
检索表文本

亚 种 检 索 (♂)

1.体形较小,翅长不超过145毫米;上体暗灰黑色…………………… 新疆亚种 T.m.intermedia(193)
体形较大,翅长一般超过l45毫米;上体非暗灰色……………………………………2
2.上体黑褐、不沾锈色……………………………西藏亚种 T.m.maximus(192)
上体黑褐,沾锈色……………………………………………………………………3
3.上体黑褐,沾暗锈色;下体灰乌褐色,沾锈更著…………………普通亚种T.m.mandarinus(192)
上、下体比普通亚种T.m.mandarinus较深黑,而较少褐色………四川亚种T.m.sowerbyi(193)